摘要:ADP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尽管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长表现强劲,但此次就业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劳动力市场的疲软趋势——当前美国雇主的招聘态度已明显转向谨慎,就业岗位创造能力显著下降。
美国9月“小非农”(ADP私人部门就业数据)显示,当月私人部门就业减少3.2万人,反映出美国就业市场新增动力持续减弱。
ADP在报告中提及,其已基于2024年全年数据完成年度初步审核,结论明确:“各行业就业岗位创造普遍失去动力”,即整体就业市场呈收缩态势。
ADP首席经济学家表示,尽管美国二季度经济增长表现强劲,但此次就业数据进一步印证了劳动力市场的疲软趋势——当前美国雇主的招聘态度已明显转向谨慎,就业岗位创造能力显著下降。
从同步公布的职位空缺数据来看,美国职位空缺数已进入持续下行通道,关键指标“求职者岗位比”(即每个求职者对应的职位空缺数)已降至0.987,意味着平均1名求职者可选择的岗位不足1个。
回溯历史,2021年该指标峰值时,1名求职者对应2个岗位,就业市场处于“供小于求”的宽松状态;而当前“供大于求”的格局已初步形成。
需注意的是,此次ADP数据呈现明显的企业规模分化:仅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当月新增就业3.3万人,其余规模企业均出现就业减少或新增放缓——11-19人规模的小企业减少1.9万个岗位,20-49人规模企业减少2.1万个岗位,50-249人规模企业减少1.1万个岗位,250-499人规模企业减少900个岗位。
这种分化背后的风险在于:当职位空缺数降至低位时,大企业新增岗位难以吸纳市场中“自然新陈代谢”产生的失业人群(如正常离职、合同到期未续约等)。
这意味着,无需发生大规模裁员,仅通过“岗位新增不足”与“自然失业”的叠加,就可能推动美国失业率持续攀升。
以2022-2023年为例,当时科技行业虽出现大规模裁员,但因“求职者岗位比”维持在1.5以上,市场仍能快速吸纳失业人群,失业率未出现显著波动。
而当前岗位供给不足的背景下,这一缓冲空间已消失,且部分职位空缺还存在“虚假招聘”情况,实际有效岗位数量或更低,未来失业率上升压力将进一步加大。
此外,旧金山联邦储备银行构建的“职位空缺率-失业率”模型(即贝弗里奇曲线)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该模型显示,2000年以来,当职位空缺率下降到特定阈值后,曲线会明显右移——即岗位需求减少时,即便没有额外裁员,仅依靠市场自然失业,也会直接推高失业率。
来源:翼峰说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