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年收蒜季,总见不少老乡愁:蒜头小、散瓣多,忙活大半年,卖不上好价。我在山东老家种蒜快三十年了,从一开始跟着父辈学,到现在邻村老乡都来问技巧,说白了没别的,就是踩准了种蒜的“坑”,摸透了蒜的“脾气”。今天不绕弯子,就跟咱老乡唠唠,怎么让蒜头长得又大又匀,少走冤
每年收蒜季,总见不少老乡愁:蒜头小、散瓣多,忙活大半年,卖不上好价。我在山东老家种蒜快三十年了,从一开始跟着父辈学,到现在邻村老乡都来问技巧,说白了没别的,就是踩准了种蒜的“坑”,摸透了蒜的“脾气”。今天不绕弯子,就跟咱老乡唠唠,怎么让蒜头长得又大又匀,少走冤枉路。
咱先从最容易出错的蒜种说起——选蒜种可不能“凑活”,好种是高产的根儿。我每年收蒜时,都会专门挑几垄长得壮、蒜头匀的,留着当种蒜。选的时候有俩硬标准:一是单瓣得有5克以上,捏着硬邦邦的,皮色得是那种亮白或浅紫,没疤痕、不软塌;二是得看蒜瓣底部的芽点,芽点饱满、没发黑的才管用,那些芽点小、发蔫的,种下去要么不出苗,要么苗弱。
还有老乡爱贪“外地高产种”的便宜,去年邻村老王就从网上买了所谓的“超高产蒜种”,结果种下去苗又瘦又弱,还没到冬天就冻死一半,反观咱本地的金乡蒜,抗冻性强,苍山蒜成熟早,不管是气候还是土壤都适配,咱种蒜就得认“本地种”,别瞎折腾外地货。
选好种了,下一步整地更得下功夫——蒜是“吃土”的主儿,地不松、肥不足,再好的种也长不好。我每年都是秋分前半个月就开始整地,先把地里的秸秆、杂草清干净,然后深耕,得耕到30厘米深,让土块都散开,别留硬疙瘩。
施肥这块,农家肥是宝贝,我家每年都攒鸡粪、羊粪,每亩地撒5000公斤,再掺上100斤过磷酸钙和50斤氯化钾,拌匀了再犁一遍,这样土又松又肥,攥一把都能感觉到潮气。还有个关键:蒜可不能连着种,我家的地从来没种过两年蒜,都是蒜收了种玉米,玉米收了种大豆,三年一轮,这样地不板结,根腐病、枯叶病也少,蒜才能长得旺。
播种时间和密度,更是差一点就差老远。老话虽说“秋分种蒜正当时”,但具体时间得看天气,一般是9月下旬到10月初,早了苗长得太旺,冬天容易冻坏;晚了苗还没长壮就入冬,开春后跟不上劲儿。
种的时候别贪密,我见过不少老乡为了多收,把蒜种得密密麻麻,结果蒜头挤得没地方长,小得跟弹珠似的。我家是按“行距一扎宽(约25厘米),株距两指近(12厘米左右)”种,每亩差不多2.8万棵,这样每棵蒜都有空间长蒜头。还有,冬前得让苗长出3片叶,根扎得深,冬天冻不着,开春一暖和就蹭蹭长。
浇水施肥得“踩点”,错一步就亏三成收成。很多老乡要么平时不管,要么猛浇水猛施肥,这都不行。
上冻前那遍越冬水,必须浇透,就跟给蒜根盖了层棉被似的,但浇完别不管,得赶紧划锄松土,防止土壤冻裂伤根;到了春分,蒜开始返青,这时候得“狠”上肥,每亩撒30斤尿素,撒完马上浇透水,别干撒,容易烧苗。另外,蒜薹冒头的时候,病虫害得防住,叶尖刚见黄斑,就喷多菌灵治叶斑病;发现根部有小蛆,赶紧用辛硫磷灌根,下手得快,别等病害扩散了再治,那就晚了。
最后一步收获,不少老乡栽在“等”上——总想着等蒜叶全黄了再收,结果蒜瓣全散了,卖不上价。我总结的经验是:看叶尖和假茎,叶尖有三成变黄,假茎捏着有点软,就得赶紧拔,再等就晚了。
收回来的蒜,别直接装袋,得摊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晾3天,别暴晒,一晒皮就裂,还容易空瓣。晾到蒜皮摸着手感干了,再装袋,装的时候底下垫点麦秸防潮,这样存半年都不腐、不空瓣。
其实种蒜没啥玄乎的,就是“细”字当头——选种细、整地细、播种细、管水肥细、收获细,把这些细节做到位,高产就不是难事。咱南北方气候、土壤不一样,比如南方多雨,就得注意挖沟排水,北方干燥,得多留意保墒,但核心道理都差不多。你们那儿种蒜有啥土招?比如有的老乡用草木灰拌种防病害,有的靠铺地膜提地温,都来评论区聊聊,互相学学!
来源:方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