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5岁的林恺来自青岛,是一名从业二十年的自由行导游。长时间的奔波让他几乎不吃正餐,中途靠便利店的关东煮和卤味充饥。为了带团方便,他常在饭店拼桌时尝客人没动的菜,认为别浪费。夏季高温出团,他喜欢光膀子擦汗,再拿湿毛巾抹脖子和肩背。夜里写行程单时,常顺手开一瓶啤酒
45岁的林恺来自青岛,是一名从业二十年的自由行导游。长时间的奔波让他几乎不吃正餐,中途靠便利店的关东煮和卤味充饥。为了带团方便,他常在饭店拼桌时尝客人没动的菜,认为别浪费。夏季高温出团,他喜欢光膀子擦汗,再拿湿毛巾抹脖子和肩背。夜里写行程单时,常顺手开一瓶啤酒,说是放松脑子。这样的生活方式持续了多年,外人只看到他口才好、人缘广,却没人注意到他总把身体当成行程之外的附属安排,一切都让位于工作。
2016年3月14日,林恺正帮游客搬行李。他抬手擦了把汗,手臂上原本偏白的皮肤泛着暗沉的黄色,像是被旧烟熏过,颜色从手腕一路延到肘弯,近看还能透出微微的油光。他轻轻一掐,皮肤弹性变得迟钝,仿佛下层有一层薄膜隔着。汗顺着皮纹往下滑,留下一道更深的黄印,他皱眉揉了几下,却怎么也擦不掉。他没在意,准备喊旅游团集合一起去景点,站在第一排的游客抬头看他,只觉那张脸像覆了一层旧纸,原本红润的肤色被暗黄取代,鼻翼两侧颜色更深,仿佛有股浑浊的黄气沉在皮下。连嘴唇边的血色都褪尽,只剩干裂的浅纹。游客路过他身边时,发现林恺的眼白微微发黄,像温水里溶进了一滴陈旧的茶色,从眼角开始,沿着虹膜外缘慢慢扩散。林恺察觉到了对方的目光,但他觉得那是太阳晒的,所以仍旧按惯例带领游客参观景点。
游览结束后,林恺站在景区停车场举着扩音喇叭指挥游客上车。正当他要放下喇叭时,手臂突然一阵钝痛,像被紧绳勒住。那股疼紧贴着前臂肌肉,一寸一寸往深处钻,像有钝针在肉里搅动。他甩了甩手想让血流通畅,皮肤却发紧,连细小的汗毛都竖起,他能感觉到肌肉在抽动,筋络绷得发硬。他尝试用力握拳,关节却在掌心里发出轻微的咯噔声。疼痛从指根冒出,像有细小的电流沿着骨缝窜动,每一根指头都被拉得发紧。他想再握紧一点,却发现手指像卡在空气里,既弯不下去,也伸不开。疼意一阵阵刺来,指尖发麻,仿佛血液被堵在掌心,沉得发烫。他靠在车门边休息,掐了掐手腕试图缓解,却只觉得那股酸麻更深地钻进肉里。汗从额角滴下,他抬头时面色发白,右臂几乎抬不起来。
他正要跟着人群最后上车,谁知刚走一步,右肩猛地一紧,像被钩子扯住的疼从肩窝深处绷开。那疼不是瞬间的,而是钝钝地往里钻,像有人在肌肉下拧着湿毛巾。肩头发沉,连带着锁骨一带都被拉得僵直,他下意识抬手,却感觉骨节里传出轻微的摩擦声。每吸一口气,疼都顺着肩线往上顶,像火在皮下缓缓滚动。他试着转动肩膀,听到筋络发出紧涩的响动,像旧铰链被生生拧开。那处关节里似乎卡着什么,动一下就传来深沉的拉扯感。他揉了揉肩膀,刚碰到皮肤,疼痛就一圈圈往外散,肌肉像被钩住,发胀发硬。每一次转动都带出细小的撕裂感,肩窝处仿佛有热气在涌,皮肤被逼得发烫。
他准备抬脚上车,一阵更深的痛从肩膀下方炸开,直接钻进右上腹。那处像被钝刀顶住,疼得又深又闷,腹壁紧得发硬。他疼得弯下腰,按着右肋想缓解,可疼痛很快从腹侧漫开,烧得整片上腹发胀,皮肤下仿佛有股热浪在翻腾。肋缘处绷得紧,连呼吸都牵动那块肌肉发抖。他试着挺直身体,腹部却像被硬物顶着,稍一伸展就刺出剧痛。疼意沿着腹线向中间聚拢,像要从内里挤出什么东西。游客察觉不对,上前扶他,他刚抬头,整张脸失去了血色,额头渗出密密冷汗,唇色发白,皮肤泛着蜡黄,呼吸浅短,胸口剧烈起伏。右手紧紧捂在腹部,指节发抖,像在压着一团翻滚的痛。他声音发颤说出别动我,话音未落整个人滑坐在地,路人慌忙掏出手机拨打120。
林恺被送入医院急诊时,面色发黄,右上腹压痛明显。血液检查结果提示:总胆红素68.4μmol/L(正常值:5.1–19μmol/L),直接胆红素32.6μmol/L(正常值:1.7–6.8μmol/L),谷丙转氨酶(ALT)456U/L(正常值:9–50U/L),谷草转氨酶(AST)388U/L(正常值:15–40U/L)。乙肝表面抗原(HBsAg)强阳,表面抗体(HBsAb)阴,e抗原(HBeAg)阳,e抗体(HBeAb)阴,核心抗体(HBcAb)阳。腹部彩超显示肝脏轻度肿大,回声增强,提示肝细胞炎性改变。医生怀疑为病毒性肝炎急性发作,同时抽血送乙肝DNA定量检测。
乙肝DNA定量结果为2.8×10⁷IU/mL(正常应为检测不到),提示高复制状态。肝功能再次检测:ALT472U/L,AST401U/L,碱性磷酸酶168U/L(正常值:45–125U/L),总蛋白57g/L(正常值:65–85g/L),白蛋白31g/L(正常值:40–55g/L),说明肝细胞受损、合成功能下降。B超复查显示肝右叶回声粗糙,包膜轻度牵张。结合血清学和影像学结果,医生明确诊断为乙型病毒性肝炎(大三阳,高复制期),伴中度肝功能损害。
林恺被转入感染科住院继续抗病毒与护肝治疗。住院期间,医生为他制定了系统治疗方案。给予恩替卡韦片抗病毒,抑制HBV复制,防止病毒继续损伤肝细胞。同时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与还原型谷胱甘肽,以修复受损的肝细胞膜并清除体内自由基,降低转氨酶水平。为减轻炎症反应和胆红素升高,联合静脉滴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医生同时给予葡萄糖和电解质补液,以维持代谢稳定,防止低钾、低钠等并发症。三天后,林恺的黄疸略有减轻,右上腹胀痛缓解,食欲恢复,血检指标逐渐下降。
出院前,主治医生特别嘱咐他:“回家后要按时服药,不得随意停药或漏服。保持清淡饮食,多吃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如豆制品、瘦肉、蛋类。避免熬夜和剧烈运动,防止肝脏再受刺激。切勿饮酒,即使一小口啤酒也会增加肝损伤风险。要定期监测肝功能和HBVDNA,若出现乏力、食欲减退或皮肤发黄,要立即复诊。保持心情平稳,焦虑和疲劳都会让病情反复。”他听着频频点头,出院时医生又叮咛一句,“乙肝不是绝症,关键是稳和长久,坚持比药更重要。”
回到家后,林恺开始严格执行医生的叮嘱。每天规律服用恩替卡韦,再喝一杯温水。早餐以稀饭和蒸蛋为主,他不再碰油条、腊肠之类的重口味食物。稀饭煮得软烂,配一点青菜末或豆腐丁,既能补充营养又不增加肝脏负担。中午常吃豆腐、青菜和少量瘦肉,菜品以清蒸、炖煮为主,避免煎炒爆香。晚上则以米汤、南瓜粥、蒸鱼或冬瓜汤为主,不吃夜宵。午饭时,他会细嚼慢咽,避免急食,每顿吃完都静坐十分钟。下午若不带团,他会在家阳台上慢走二十分钟,避免劳累。每次身体略感疲惫,他就平躺休息,不再像从前那样强撑。晚上十点准时熄灯睡觉,他把工作行程推掉一半,把重心放在恢复上,也养成写健康日志的习惯。两周后,面色由暗黄转为自然,食欲恢复,右上腹胀痛明显缓解。
一个月后复查,化验结果显示ALT48U/L(接近正常),AST36U/L(正常),总胆红素15.2μmol/L(正常范围),HBVDNA下降至1.7×10³IU/mL,提示病毒复制被有效抑制。B超显示肝脏大小恢复正常,包膜平整,回声均匀。医生解释,这说明肝细胞炎症正在修复,药物起效良好,只要坚持治疗,可维持长期稳定。林恺听后明显松了一口气,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心里也卸下了一块大石头。
然而意外来得猝不及防,2021年4月7日,林恺结束讲解后站在景区出口,游客们三三两两散开各自参观。站得久了,林恺右脚背隐隐发紧,像被湿布缠住。那种胀痛从脚趾根部一点点往上爬,皮肤绷得发亮,连鞋面都被顶起一层弧度。他低头看,脚背上的青筋变得模糊,轻轻一按就能感到一股水样的松软感。他试着走两步,小腿也跟着发胀,裤脚被撑得紧紧的,整条腿沉得像拖着沙袋。他靠在护栏上,抬脚想放松,可脚掌传来一阵钝痛,皮肤紧得发亮。脚底像被薄膜裹住,踩地时能感觉到一股水压似的沉重感。过了一会儿,他再次站起时,脚心微微鼓起,触地的瞬间仿佛有气泡在皮下被挤破。脚趾间发胀发麻,连弯曲都变得迟钝。脚背的颜色已经泛着淡黄,脚踝的骨头几乎看不见。他咬咬牙继续等游客参观,不请假去医院。
林恺靠在长椅上喘了口气,掏出毛巾擦脸。刚一抬头,额角传来钝胀的压感,像被风灌满的气球。他以为是中暑,双手在脸上按了几下,却摸到浮肿的皮肤软软的,像浸在水里的面团。那处皮肤紧得发烫,轻轻一碰就能感觉到皮下有一层软滑的浮肿在滑动。他掏出手机借着屏幕反光查看,自己眼皮肿得厚重,像盖了层薄膜,睁开时能看到皮肤下的浮肿在轻微晃动。两颊鼓起,轮廓被水气撑圆,鼻梁陷进中间,几乎看不出原本的高低。他揉了揉眼眶,皮肤底下有股滑腻的水感,连指腹都被撑开。扒开眼皮,眼角泛红,血丝混在浅浅的黄光里,显得湿润又沉闷。他微微仰头,下巴的线条模糊,皮肤发亮发紧,像被水泡透的纸张,毫无弹性。
他终于开始担心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问题,正想要集合人数回去,刚喊出第一句,胃里突然翻涌出一股酸水。下一秒,一股混浊的液体猛地涌出,呕吐物带着未消化的米粒和青菜渣,混杂着暗黄色的胃液,边缘泛出刺鼻的酸气。他往前吐了口唾沫,中间夹着几缕透明的黏丝,在阳光下拉成细线,随着他的咳嗽颤动。他捂着嘴喘息着,肩膀不受控制地一抖一抖,像还在抵抗那股往上翻的恶心。
但喉咙里仍有酸水往上顶,林恺又干呕出几口,吐出的液体中带着淡淡的棕红色,像被胆汁染过。那股液体比先前更浑浊浓稠,颜色深得近似咖啡渣,中间夹杂着絮状的食物残渣与暗红的细丝。游客们被惊动上前,他摆手示意自己没事,却又被新一阵痉挛逼得吐出血水。血水量多而急,喷涌成片,颜色深红夹着暗褐,混着胃液滚烫溅地。空气中弥漫出浓烈的铁锈味,血沫沾满下巴,顺着衣襟蜿蜒滴落,迅速染透胸前,一位年轻游客赶紧掏手机拨打120。
林恺入院时面色灰白,双下肢与面部明显水肿,右上腹压痛明显。血检结果显示:总胆红素92.6μmol/L(正常值:5.1–19μmol/L),直接胆红素47.8μmol/L(正常值:1.7–6.8μmol/L),谷丙转氨酶(ALT)386U/L(正常值:9–50U/L),谷草转氨酶(AST)422U/L(正常值:15–40U/L)。甲胎蛋白(AFP)升高至1280ng/mL(正常值:原发性肝细胞癌(右叶)伴肝功能损害,立即收入肝胆外科监护。
入院不过30分钟,林恺突发剧烈呕吐与上腹疼痛,呕吐物混有大量血液。医护人员迅速平卧抬高下肢,予以吸氧并开放静脉通路。急查血压78/45mmHg、心率118次/分、血红蛋白82g/L(正常值:120–160g/L),提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伴失血性休克。立即静推去甲肾上腺素维持血压,并输注冰盐水与红细胞悬液,连续注射奥美拉唑抑制胃酸、防止再出血。急查腹部B超见肝包膜下出血征象,医生紧急下达抢救指令。十分钟后血压上升至96/58mmHg,意识稍恢复,但仍伴轻度嗜睡与面色苍白。
凌晨两点,患者再次出现血压下降与呼吸急促,监护仪报警。医生立即予以气管插管辅助通气,静滴氨甲环酸止血,继续补液与血浆扩容,监测尿量。化验复查显示血红蛋白降至68g/L,ALT升至425U/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至22秒(正常值:11–14秒),提示肝功能进一步恶化。多名医生会诊后判断出血可能源于肿瘤破裂,暂不具备手术条件,决定行介入栓塞术减轻出血风险。术后患者面色略缓,血压稳定在102/64mmHg,呼吸平稳。医生记录:“病情暂时稳定,待肝功能改善后评估放化疗可行性。”
林恺妻子在病房外崩溃大哭,声音沙哑而急促。她捂着嘴,几次想稳住自己,可泪水仍从指缝里涌出。她不敢看推回监护室的病床,声音颤抖着问医生:“他不是好好在治乙肝吗?指标都降下来了,怎么突然变成肝癌?”她的眼神里全是不可置信,回忆起他每天按时吃药、清淡饮食的模样,越想越崩溃。医生试图安抚,却被她的质问打断:“是不是药有问题?还是检查的时候出错了?”她几乎要扑上前去,手在空中颤抖,像抓不到答案的人。那一刻,病房里除了监护仪的滴滴声,只剩她断续的抽泣。
她坐在病房门口的长椅上,手里还握着他早上用过的毛巾。医生再次走过来,她抬头,眼神又红又空。“他根本不喝酒,也不抽烟,饮食也按你们说的改了,这病到底从哪来的?”声音低下去,却带着撕裂的哀求。医生沉默几秒,说会再查原因。她捂着脸哭,嘴里念叨着:“他每天早上还量体温、写血压,怎么会这样……”指尖紧攥着毛巾一角,布料被扯得变形。她哭到声音沙哑,最后一抬头,看向监护室的灯,眼神中混着祈求和绝望,像在等待一个能解释命运的人。
医生开始逐项排查,第一步是生活习惯,他详细记录林恺的日常:起床时间、饮食构成、用药规律。他妻子一一作答,“他早睡早起,每天三餐规律,早餐多是稀饭和鸡蛋,中午带团时也只吃清淡盒饭,晚上多喝汤少油少盐。她说他戒酒已有十年,从不抽烟,连应酬都推掉。平时带团也懂得节制,走累了就歇会儿,不再逞强。”医生反复确认,询问是否接触过化学品或保健品,她摇头,说他从不碰这些。笔记本上的空白一行一行被填满,却没有任何能解释问题的异常。医生微微皱眉,抬头看监护仪,心电波平缓起伏,像无声的疑问。
医生换了角度,追问饮水、调料、食油等的细节。她仔细回忆,“他每天只喝超市买的矿泉水,从不接触生水或饮料,做饭一直用普通花生油,从不图便宜买散装油。平时口味很淡,连咸菜都少碰,更不会吃腌肉、香肠之类的重口食物。”医生记录时轻轻叹气,心中已有困惑。他再问是否长期服药或自行用药,妻子坚称一切按处方执行,从未漏服或乱服。医生停下笔,看着她眼里那种“我们做得都对”的笃定,忽然生出一丝不安。他回到办公室,查阅病例比对,却发现所有数据都合规,像一份没有破绽的报告。
排查转向工作环境,医生问他作为导游,是否长期暴露在高温或户外污染环境中。妻子回忆说,“他夏天常出团,但防晒做得很好,平时也不接触化学喷雾。”医生又问是否曾在旅行途中感染寄生虫或接触不洁食物,她摇头,说他胃口小、吃得干净,连路边摊都少碰。医生边听边在病例上划线,所有可能的外界诱因都被排除。窗外的阳光透进来,照在病例单上,数据整齐得像一条死胡同。
医生转而开始关注体内代谢与遗传,他调出家族病史,追问是否有肝病、癌症、血液系统疾病。妻子沉思良久,说家中无此病史,父母长寿健康。医生又查重了他既往病历,确认肾功能、免疫指标均在正常范围:肌酐83μmol/L(正常值:60–110μmol/L),尿蛋白阴性,免疫球蛋白分布均衡,白蛋白42g/L(正常值:40–55g/L),血糖4.9mmol/L(正常值:3.9–6.1mmol/L),血脂、尿酸、肾功能、电解质均在正常范围,未见任何器官代谢异常。他放下笔,靠在椅背上,眼神暗了几分——这场病来得太快,也太干净,像从空白中生出。
连续几天医生找不到突破口,他独自坐在办公室翻阅病例,眉头紧锁。林恺的各项指标他已背得滚瓜烂熟,却依然无法建立因果。他叹了口气,终于打开电脑,整理全部资料、影像与实验室数据,附上分析备注,发给上级主任请求协助。他在备注里写道:“主任,病情发展异常迅速,病毒复制受控后短期内出现肿瘤形成,怀疑存在潜伏诱因或环境暴露因素,需高级别会诊。”发出邮件后,他靠在椅子上,窗外的夜色映在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与不安。
次日上午,主任来到病区。医生将病例一一汇报,主任静静听着,偶尔点头。问诊时,他神情平和,语气缓慢,从饮食到生活细节再问一遍,妻子几乎原样复述。主任面色平静,只在记录时微微停顿。会诊结束,他抬头看监护仪,轻声说:“有些问题,不在数据里。”主任再次调出病例与患者随身物品检查。他让护士取来随身背包,逐一翻看,目光最终停在一个日记本上,那是林恺平时针对自己生活习惯以及用药、感受等的记录。主任一页一页翻着,最终在连着的几页上停下目光。
最终,主任摇头叹息着:“恩替卡韦在临床使用上,确实是治疗乙肝的基础药物,成分明确、效果可靠,只要坚持规律服用,绝大多数患者都能得到良好控制,可以说是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但无论是哪一种药物,都有它必须注意的细节与禁忌!林恺正是因为在服用恩替卡韦的过程中忽略了其中3个关键点,才会让病情在看似稳定的情况下突然恶化,最终走向不可挽回的结果。即便他没有停药,也没有随意增减剂量,甚至在复查时指标一度平稳,但就因为忽略了这3个细节,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局!真的要引起重视啊!有些药不能一起用啊!”
林恺在服用恩替卡韦期间,为了巩固疗效,自行在药店购买复方甘草酸苷片服用。他记得住院时医生用过同名注射液,便认为口服片同样能起到护肝作用。最初几天,他感觉身体轻松、精神也好,便自行增加服用次数,将原本一天两片的剂量改成三片。复方甘草酸苷属于糖皮质激素类衍生物,能在短时间内减轻炎症、改善转氨酶,却容易在长期使用中导致钠潴留与钾丢失。钠离子过多使体内水分滞留,细胞间液积聚,电解质平衡被打破。恩替卡韦主要经肾排泄,当体内离子比例改变后,药物代谢速率减慢,血药浓度持续升高。对于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的患者而言,这意味着代谢负担加倍。林恺开始出现轻微的下肢浮肿,但仍未在意,直到面部、手背也出现同样的肿胀,才意识到问题。那时,血钾已降至3.1mmol/L(正常值:3.5–5.5mmol/L),电解质紊乱进一步抑制了心肌与肝细胞功能,使疲乏、食欲下降、黄疸复发接连出现。
代谢异常的持续让恩替卡韦的药效失衡。林恺仍按原计划服药,但体内药物排泄受阻,血药浓度波动加剧。复方甘草酸苷会抑制肾小管排钠能力,使药物在血浆中的半衰期延长。监测结果显示,林恺血清肌酐升至107μmol/L,接近上限,提示肾脏清除能力下降。此时若停药,病毒可能反弹;若继续服用,则可能加剧肝肾联合损伤。两种风险叠加,形成恶性循环。林恺的身体逐渐出现双下肢紧绷、面部浮肿、腹部轻度胀满等表现,正是长期钠潴留与高浓度药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复方甘草酸苷的不当使用,改变了药物代谢路径,让原本应受控的抗病毒治疗,悄然演变成慢性药物性中毒。
为了缓解失眠,林恺开始服用艾司唑仑助眠。那时他以为只是轻度焦虑,吃半片不会有问题。艾司唑仑属于苯二氮卓类药物,经肝脏P450酶系统代谢,与恩替卡韦共享部分代谢通道。两药并用时,代谢酶被竞争性占用,导致恩替卡韦代谢减慢,血药浓度升高。林恺常在带团回家后饮用少量啤酒,酒精与镇静药叠加,使肝细胞线粒体功能受阻,代谢废物堆积。研究显示,酒精与艾司唑仑共用时可使肝内活性氧水平升高三倍,促发氧化损伤。几周后,林恺出现轻度头晕、乏力、右上腹隐痛,但仍以为是工作疲劳所致。实际检查显示ALT升至325U/L,说明肝细胞已受到明显损害。
镇静药的作用持续在体内叠加。林恺在服药期间,偶尔深夜仍喝啤酒放松,体内药物未完全代谢便被酒精刺激。艾司唑仑与酒精的代谢产物均抑制线粒体呼吸链,使肝细胞能量供应下降。恩替卡韦继续在体内高浓度循环,形成代谢抑制和氧化应激的双重打击。临床监测显示,他的乳酸水平升至3.8mmol/L(正常值:0.5–2.2mmol/L),提示肝细胞缺氧代谢活跃。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会促使肝组织坏死、胆汁排泄受阻,胆红素逐渐升高。林恺当时仍在带团,夜间偶尔出现恶心与食欲差的症状,却未停药。镇静药与恩替卡韦的结合让肝脏代谢系统濒临崩溃,而他对此一无所觉。
为了维持体力,林恺在服药期间还坚持服用复合维生素。他认为维生素能补充营养、抵抗疲劳,却忽视了其中维生素A与烟酸的高剂量比例。维生素A属于脂溶性成分,易在肝细胞内蓄积。恩替卡韦的代谢依赖稳定的肝细胞酶系统,当维生素A过量储存在肝细胞内,会引起细胞膨胀、线粒体变性,导致代谢缓慢。烟酸虽能扩张血管、降低胆固醇,却会刺激肝脏脂肪代谢,加重负担。长期双重作用下,林恺的转氨酶升高,白蛋白下降,肝脏解毒功能减弱。复查时发现,总胆红素上升至41.7μmol/L,提示胆汁郁积。维生素的慢性蓄积让肝细胞处于持续高压状态,任何轻微刺激都可能诱发新的损伤。
复合维生素与抗病毒药的相互作用更隐蔽。维生素A的代谢产物会影响肝细胞内的蛋白结合能力,延缓恩替卡韦的清除,使药物半衰期延长。烟酸则通过改变肝细胞膜通透性,使部分药物成分滞留在细胞内。血药浓度升高导致药物反应更强,表面上看似疗效增强,实则肝细胞损伤加速。林恺在使用期间常感身体发热、眼睛干涩、皮肤微痒,这些都是脂溶性维生素中毒的早期表现。当他误以为只是天气炎热或休息不足时,毒性已经在体内积累。复合维生素与恩替卡韦的叠加,改变了肝脏代谢的平衡,使原本恢复良好的肝组织再次陷入炎症与坏死的循环。这些微小的偏差,最终让林恺的病情在短时间内急转直下。
内容资料来源:
[1]王盈,邓世华,陈招娣,等. 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免疫调节因子水平的相关研究[J].罕少疾病杂志,2025,32(10):75-77.
[2]武鸣凤. 肝功能结合血生化指标检测诊断慢性乙肝肝硬化的价值[J/OL].中国典型病例大全,1-7[2025-10-27].https://doi.org/10.20256/j.cnki.zgdxbl.20251023.035.
[3]何婧雯,柏涛,韩阳. 慢性乙肝功能性治愈新型药物研发与治疗策略优化的研究进展[J/OL].医药导报,1-26[2025-10-27].https://link.cnki.net/urlid/42.1293.R.20251022.1011.002.
(《纪实:青岛45岁男导游确诊乙肝大三阳,吃恩替卡韦5年后肝癌,医生:恩替卡韦警惕与这三种药物合用,否则会加重肝脏负担》一文情节稍有润色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图片均为网图,人名均为化名,配合叙事;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
来源:向日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