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主席在延安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此事,会议上“去与不去”声音参半。在多方考虑下毛主席决定亲赴重庆一谈。那么这次赴渝谈判,明明知道威胁重重,毛主席为何还要去呢?
1945年,日本投降后,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前往重庆进行和平谈判,众人皆知蒋介石狼子野心,摆明是一场“鸿门宴”。
毛主席在延安连忙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此事,会议上“去与不去”声音参半。在多方考虑下毛主席决定亲赴重庆一谈。那么这次赴渝谈判,明明知道威胁重重,毛主席为何还要去呢?
他又是怎么全身而退的呢?
抗日战争结束后,身在重庆的蒋介石接连发了三封电报,邀请毛泽东赴渝“共商和平大计”。本来此次谈判毛主席是授予周恩来等去重庆谈的,但碍于蒋介石的坚持,毛主席不得不思考“去与不去”的利弊,去则威胁重重,不去则落人话柄;蒋介石还会拿此事大做文章,说共产党不爱和平。经过多方衡量之后,毛主席决定还是要去重庆和老蒋谈谈。
但即便是谈也要做好打的准备,他还幽默地调侃道:“我到了重庆有可能会坐班房,也好,我可以借这个机会读点书。”他跟刘伯承、邓小平讲:“你们给我好好地打,你们在战场上打得越好,我在重庆就越安全。”
足以见得,毛主席此行去重庆的第一要义,甚至都不是谈判成功,而是能否全身而退?一切准备就绪后,毛主席于1945年8月28日飞抵重庆,刚到重庆就引起了轩然大波,各界的媒体记者、群众百姓和各党派人士将道路围得水泄不通,纷纷和毛主席握手、采访。
蒋介石没想到毛泽东真敢来重庆,直接将他的第一计划搞破产。当时的老蒋还真想过把毛主席扣在重庆,但他为什么没这样做呢?实际上不是他不这样做,是他不敢这样做。
当时毛主席来渝,不仅在民间和国民党政界炸开了锅,还有美苏双方的高度参与和关注;苏联的斯大林因为毛泽东能牵制蒋介石,维护他们在远东的利益,所以肯定不想毛泽东被扣押;而美国也碍于和苏联的关系不想在此时节外生枝;除此之外也有共产党自身的实力存在,当时共产党拥兵不少,且刚结束抗日战争,百姓早已民不聊生,和平呼声日益高涨;这时候谁打第一枪都会成为众矢之的。毛主席若此时在重庆出了事,蒋介石自然脱不开关系;为了堵住悠悠众口,也碍于共产党的军事实力,在多方制衡下,蒋介石当然不敢轻举妄动,最后只好将这个念头打消作罢。
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原因之一。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此次谈判无非是为发动内战争取一点时间而已。因此,重庆谈判进程异常艰难,最后的结果就是:共产党可以在政治上让步,但在军事上却不肯让步;国民党则一定要“一家独大”,不能和共产党“平起平坐”。
蒋介石给毛泽东一行人在林园官邸举办了欢迎晚宴。
1945年8月,毛泽东和蒋介石在重庆合影。
毛主席著作单行本《关于重庆谈判》1945
1945年10月10日,经过43天的谈判,双方终于签署《双十协定》。协定签订完的第二天,毛主席就登上了回延安的飞机,顺利回到了延安。而另一边的蒋介石却陷入了懊恼中,思来想去就想一个问题:“放走毛泽东到底是对?是错?”对于这个问题在他的日记里是这样记述的:我料定毛泽东这个人不能成事,他终究不可能逃出我的“一捂”【手掌心】
毋庸置疑,蒋介石非常自负,他低估了毛泽东的实力,即便是后来再如何后悔放走毛泽东,也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来源:聂国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