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豫南固始的乡土记忆里,曾有位被邻里唤作"余大官"的少年,大头大耳的模样里藏着过人的机敏与刚毅。谁也未曾料到,这个1911年出生的农家子弟,日后会在人民军队的战史上镌刻下不朽篇章。从鄂豫皖的星火初燃到长征路上的风雪兼程,从抗日战场的烽火硝烟到解放山河的千里驰骋
在豫南固始的乡土记忆里,曾有位被邻里唤作"余大官"的少年,大头大耳的模样里藏着过人的机敏与刚毅。谁也未曾料到,这个1911年出生的农家子弟,日后会在人民军队的战史上镌刻下不朽篇章。从鄂豫皖的星火初燃到长征路上的风雪兼程,从抗日战场的烽火硝烟到解放山河的千里驰骋,余成斌用六十七年的人生,书写了一位共产党人对信仰的坚守,一位开国将军对人民的赤诚。
1926年的固始县,新旧思潮在这片土地上激荡。15岁的余成斌怀揣着对不公现实的愤懑,走进了县民团的队伍,彼时的他或许尚未明晰革命的方向,却已在内心埋下了反抗压迫的种子 。一年后,农民协会的红旗照亮了他的前路,他毅然加入共青团,从此将个人命运与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紧紧相连。
为了在敌人眼皮底下开展工作,余成斌重返民团潜伏,却因身份暴露被迫离开。这份惊险的经历让他明白,革命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1928年,他化名孙述山,顶着"孙老背"的俗称,在乡邻间演起了"沉迷赌博"的戏码——牌桌前的推杯换盏间,实则在秘密联络贫苦农民;骰子滚动的声响里,悄然传播着共产主义的真理。凭借这份机敏,他组织起50多人的"鞭杆会",成功为长工们争取到合理待遇,更在程家集、毛阜集点燃了农民暴动的烈火。
暴动成功后,余成斌带着骨干力量加入固始县游击大队,同年正式转入中国共产党。从分队长到中队长,再到年仅18岁的大队长,他在战火中快速成长。1929年,当红军的旗帜插上大别山脉,这位年轻的指挥员已成为鄂豫皖根据地不可多得的军事骨干,用枪杆子守护着新生的革命政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鄂豫皖根据地,始终笼罩在敌人"围剿"的阴霾中。余成斌率领游击武装转战各地,在一次次突围中锤炼出顽强的战斗意志。1932年,他调任皖西北军事委员会手枪大队政治委员,这支精锐力量成为保卫根据地核心区域的"利刃"。随后西征转战的征途上,他先后担任四川红胜县保卫局局长、川陕省保卫局秘书长等职,在肃反锄奸、巩固后方的工作中展现出卓越的组织能力 。
1933年至1934年,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战役中,余成斌迎来了军事生涯的重要考验。他先是出任独立团团长,后升任独立第二师参谋长,既要指挥部队正面作战,又要负责根据地的安全保卫,常常数日不眠不休。1934年11月,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余成斌调任西北保卫局特务大队政治教导员,率部担负起护卫总部的艰巨任务。雪山草地间,他不仅要与恶劣自然环境抗争,还要应对沿途敌人的袭扰,两次翻越夹金山、三过草地的壮举,成为他军旅生涯中最深刻的记忆。1936年,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为即将到来的民族解放战争积蓄力量。
抗日战争爆发后,余成斌投身华北抗日前线,历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军法干事、东进纵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冀南军区政治部保卫科科长等职。在百团大战的破袭战场上,他率部负责交通线保卫,在枪林弹雨中确保了部队机动的畅通;在冀南根据地的反"扫荡"斗争中,他创新保卫工作方法,多次挫败日伪军的渗透破坏阴谋。1941年,他赴延安军政学院和中央党校学习,在整风运动中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并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近距离聆听党的号召。
解放战争的号角吹响后,余成斌的军事才华得到充分施展。1945年起,他先后担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冀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部队扩编、干部培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47年9月,他升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部副主任,随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无后方依托的艰苦环境中,参与开辟桐柏区根据地的斗争。1948年至1949年,他历任中原军区桐柏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四野战军第五十八军政治部副主任,先后参加东渡黄河、渡江战役等重大行动。在二十余年的战争岁月里,他先后9次负伤,每一道伤疤都是一枚勋章,见证着他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付出的沉重代价。
1949年10月,新中国的礼炮在天安门广场响起,余成斌却来不及享受胜利的喜悦,便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地方军区建设中。他先后担任河南军区许昌军分区司令员、省军区干部管理部副部长,从指挥作战转向治军练兵、干部培养,角色的转变中不变的是责任与担当。在许昌军分区任职期间,他深入基层连队,手把手指导新兵训练,亲自参与剿匪反霸工作,用三个月时间肃清了当地残余匪患,让群众过上了安稳日子。
1952年10月,余成斌调任广东军区粤西军区司令员,同时兼任中共粤西区委委员、第三书记、第二书记等职。粤西地处南海之滨,既是国防前哨,又是建设热土。他提出"军民一体建防线,军政同心促发展"的思路,一方面狠抓部队战备训练,构建起稳固的沿海防御体系;另一方面深入农村调研,协助地方党委开展土地改革和生产建设。当地群众至今记得,这位将军常常穿着打补丁的军装,与农民一起在田埂上谋划收成,在晒谷场边倾听诉求。
1955年,人民军队实行军衔制,余成斌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这份荣誉背后,是他三十年军旅生涯的无私奉献。同年6月,他调任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兼任中共广西军区党委常务委员、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委员,在这片边疆热土上开启了新的征程。任职期间,他聚焦边防建设,走遍了广西的山山水水,组织修建了一批边防哨所和交通设施;注重民族团结,深入少数民族聚居区,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穿军装的贴心人"。
即便在特殊历史时期,余成斌始终坚守党性原则,不盲从、不附和,用沉默与坚韧守护着共产党人的初心。1975年,他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参政议政的岗位上继续发光发热,积极为国防建设和退役军人安置建言献策。
1978年6月5日,余成斌因病在武昌逝世,这位从大别山走出来的将军,最终将生命定格在67岁。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脚踏实地的行动诠释了"忠诚"二字的千钧重量。
作为军事指挥员,他智勇双全,既能在枪林弹雨中运筹帷幄,又能在秘密战线里巧妙周旋;作为领导干部,他清正廉洁,始终保持着农家子弟的淳朴本色,从未利用职权为家人谋取私利;作为共产党员,他信念坚定,从土地革命到改革开放前夕,历经风雨而初心不改。9次负伤的身躯里,藏着的是对国家的赤诚;从游击队长到军区副司令员的晋升轨迹中,写满的是对人民的责任。
从"余大官"的绰号到"余将军"的称谓,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信仰。余成斌用一生践行了入党时的誓言,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从来不是天生的传奇,而是在时代洪流中,始终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的行者。这份精神遗产,终将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
来源:内向的艺术家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