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西安网友的观点,中国历史中洛阳部分很多是需要推倒重写的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05 20:55 1

摘要:有些地方的人,跟别人的杠劲儿,那真不是吹的。你看,在网上一聊到西安和洛阳,那些西安的网友,架势立马出来了——什么都敢怀疑,什么都敢反对,尤其一提到洛阳的事情,更是“逢洛必反”,劲头比春雨还密。不光牡丹没放过,连“中原”这个词,都能扯到自家门口,仿佛关中才是天下

有些地方的人,跟别人的杠劲儿,那真不是吹的。你看,在网上一聊到西安和洛阳,那些西安的网友,架势立马出来了——什么都敢怀疑,什么都敢反对,尤其一提到洛阳的事情,更是“逢洛必反”,劲头比春雨还密。不光牡丹没放过,连“中原”这个词,都能扯到自家门口,仿佛关中才是天下的中心似的。这年头,谁都能上网发表两句,自然谁都能自我膨胀一把。可是吧,讲起这些老话题,他们摆出的那些论据,往往像是大海里抓鱼——看起来热闹,实则都飘在表面,没捞到啥实底。有网友说:“洛阳牡丹甲天下?那是83年造的梗,模仿‘桂林山水甲天下’罢了。”要照他们这样说,历史就成了谁嗓门大谁说了算了。

说起来,西安一带还有几个小有名气的“西吹”,于某某和阿啥啥名头都不小,动不动在公众号里发长文,可细看内容,你会发现有点像用锄头扒拉田地——生猛有余,细腻不足,治学做事浮躁惯了,观点也时常偏。拿于某某吧,他曾把“逐鹿中原”说成是一群骑士在空旷的大地上围猎鹿,觉得古人就是这么玩儿的。一句“逐鹿”,他当真琢磨出了野外骑马的快感,脑子里全是游戏画面。在他的眼里,中原被解读成一加工大的猎场。可聊到这儿,我真想递他一本《左传》:鹿其实是象征,逐鹿不是撸弓射箭那么简单,讲的是争夺天下的话头。古人谈中原,是讲一个天下大势,不是玩马战、打猎能全说明的。

再说阿某,他也是费了不少心,铁了心证明“洛阳牡丹甲天下”其实就是80年代洛阳旅游部门从“桂林山水甲天下”那借来宣传用的。你别看他摆出来的证据一捆一捆的,可他毕竟眼界还窄了一圈。不信你翻欧阳修写的《洛阳牡丹记》,唐朝人在洛阳就已经把牡丹捧上了天,说“今为天下第一”。更不用说,周总理五九年去洛阳考察,“牡丹甲天下”早被他提过,七三年带特鲁多到洛阳,厨师还专门雕一份牡丹鸡蛋糕,周总理当场夸:“菜中都能生出牡丹花!”要是这还不算,大可以问问住在那会儿洛阳的人,有谁不知道牡丹是自家的金字招牌。

说到洛阳,那杜甫、李白俩人初次见面,其实也是文学圈里一大谜。有人说不是在洛阳,是在其他地方,可绝大多数学者还是认定了洛阳。其实吧,这事儿要是搁今天,谁跟谁第一次见面,还不是朋友圈里吐个槽,立马就能查出来?可惜唐朝没有微信,一切只能靠双方诗歌里一句两句倒腾出来。你看杜甫那首《赠李白》,开头就说“二年客东都”,意思就是他在洛阳住了两年,见了李白才往诗里写。依我看,这就像咱们跟哥们喝了顿酒,觉得投缘,第二天就忍不住想主动发个信息聊聊,不趁热打铁,人家还以为你想利用他,哪有过俩月才寒暄一声的朋友?

这里插一句,现实里也有不少业余“名嘴”,每逢历史旧案,都忍不住要挑战权威。一边翻诗找蛛丝马迹,一边批判正史不靠谱。但说实话,大多数人能掌握的文献资料就那么几页,没能耐把子孙满堂,都捆在一起慢慢爬梳。这种热情说成八卦凑席还成,真杠学术,多少显得有点自娱自乐。

转回来,有人拿李白自己的诗作当铁证,说他根本没路过洛阳。比如一段话说得断断续续,“李白自述离京后直接东下宋州平台,诗里没写中途下船,当然就是直奔,不停。”这听着像是看地图导航——只要没说下船,就一口认定人家没下,颇有点一句话定乾坤的劲头。可老实说,历史哪有这么省事?黄河那会儿水路险,三门峡这段,更是九死一生,漕运只跑物资,没人会三天两头坐客船去冒险。李白要是真拉家带口顺水而下,也该在诗里多写几句激流勇进才对。

白居易的《从陕至东京》就很值得琢磨,“山低路渐平,车马十三程”,明摆着他沿的是崤函古道,换一句话说,不走这条路,压根去不了洛阳。这路线,后世商贩都认,谁要有点江湖气的,都不会犯这个糊涂。其实,古代人要么坐轿子,要么骑马,偶尔水路也得看天吃饭,哪能总指望一条河就搞定交通?

再说李白诗里写“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诗歌表达意象,重点是抒情,不是记流水账。这就像今儿朋友圈里发张照片,谁会一条条写自己当天每顿饭吃了啥?诗人追求的是情绪和氛围,有时把经历一缩再缩,写得更抽象。你看他写“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主角是谁都没交代,说的其实也是心境,而不是真正的行程记录表。

李商隐的《无题》,更是一幅情感拼图。表面看,全是比兴暗示,读来让人心里打鼓,不知从何说起。你要是硬是揪着每句话查证,那风味就丢了。诗人在表达感情时,总喜欢用一点留白,用典故一转,观众都明白意思,不必事事摆到台面上。

话说回来,现在喜欢拿自家城市当杠杆的网友,很多时候也是想争个脸面。其实,这种地域自豪感,几乎家家都有,重庆的火锅是辣得天下无双,山东的煎饼卷大葱没跟谁抢名头,洛阳的牡丹也就成了几代人的冠冕。但你要跟他们抬杠,说牡丹其实是新鲜炒作,估计隔壁大爷都不同意,所以老传统还是得给点空间。

我们这些历史热心小分队,过日子也一样,经常嘴上把史家摘出来比划,其实说白了,都是想在一地找到认同感和家乡情。杜甫、李白初见,搞不好也是类似的心情,天南地北遇到知己,忍不住要借诗表个诚。那时的洛阳,花都盛开,人也多情,无论是牡丹还是诗歌,都是城市性格的一部分——你说这些都能用几篇学术论文定了,那未免太削人味儿了。

最后,历史这玩意儿,越争越有意思。洛阳究竟是不是“牡丹甲天下”?李白杜甫到底是不是在这里首次碰头?可能每个城市的人心里都有自己的答案。咱们今天掰扯这些,其实像街边喝茶那样,更多是聊家常,顺便跟城市记忆打打照面罢了。你若非要追根究底,也没个头,反倒失了几分乐趣。谁说不可以让一些疑问留在桌面?等哪天牡丹又开了,说不定新的故事又长出来了呢。

来源:机智的柑桔JA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