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说白了,咱们这代人,活得太矛盾了。现实里,爹妈真唠叨你“多穿秋裤”的时候,你烦得要死,回一句“知道了别啰嗦”。可一人在外,真没人在耳边啰嗦了,心里又空了一块。最后,居然跑到网上,去听别人家的爸妈唠叨。
跟你说个事儿。
一对50多岁的大叔大妈,对着镜头念叨“闺女你累不累?”“天冷加衣”,就这,火了。180多万粉丝,评论区成了大型哭诉现场。
我一开始也纳闷,这不就是我爸妈的日常唠叨吗?这也能成流量密码?
结果手贱点开评论区,好家伙,破防的、哭成狗的、留言叫爸妈的,全是年轻人。
说白了,咱们这代人,活得太矛盾了。
现实里,爹妈真唠叨你“多穿秋裤”的时候,你烦得要死,回一句“知道了别啰嗦”。可一人在外,真没人在耳边啰嗦了,心里又空了一块。最后,居然跑到网上,去听别人家的爸妈唠叨。
你说贱不贱?但说真的,挺心酸的。
为啥会这样?我给你说点大实话:
真爸妈的关心,总带点“压力”。“多吃点”后面跟着“你太瘦了不好看”;“别太累”后面跟着“但挣钱要紧”。关心是真的,但里面的期待和焦虑,也是真的。网上的“电子爸妈”只给糖,不喂药,纯粹得很。有些话,跟真朋友也没法说。
跟朋友诉苦?人家也一堆烦心事,负能量传多了也招人烦。跟同事?更是别扯了。但在“电子爸妈”的评论区,你可以尽情当个“委屈鬼”,反正谁也不认识谁。我们要的,其实是一种“被无条件接纳”的感觉。
在职场上你得是颗靠谱的螺丝钉,在朋友圈你得是个有趣的人。只有在“电子爸妈”这,你可以暂时卸下所有身份,就当个“饿不饿冷不冷”的小孩。这种低成本的情绪出口,太稀缺了。
最后说一句:
在“电子爸妈”那儿充完电,也记得偶尔给家里那个真唠叨的爸妈打个电话。他们的话可能不中听,但那份笨拙的爱,才是真的独家定制,且永不掉线。
来源:谈古论今一点号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