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与巨匠的共生:夏衍诞辰125周年 追寻上海文化精神的源点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8:16 1

摘要:“时过境迁,七十多年后,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上海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当年的深耕细作仍然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诸多细节中。”著名文学家、戏剧家、电影事业奠基人夏衍的孙女、作家沈芸在“夏衍的精神遗产与当代价值——纪念夏衍诞辰125周年座谈会”上这样说。

东方网记者王珂然10月27日报道:“时过境迁,七十多年后,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他对上海文化的深刻影响,他当年的深耕细作仍然体现在文化发展的诸多细节中。”著名文学家、戏剧家、电影事业奠基人夏衍的孙女、作家沈芸在“夏衍的精神遗产与当代价值——纪念夏衍诞辰125周年座谈会”上这样说。

这场由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上海文学界与出版界共同参与的座谈会,于10月27日上午在作协大厅举行。活动旨在缅怀这位中国现代文化巨匠,探讨其精神遗产在当代上海的延续与启示。会上多次提到,“上海之于夏衍,如同绍兴之于鲁迅,北平之于老舍”,这一评价凸显了夏衍在中国文化史和上海城市精神中的独特地位。

夏衍(1900—1995)的一生,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变革紧密相连。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左翼文化运动的组织者,也是新中国文化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从领导左翼电影运动、创办《救亡日报》,到解放后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首任部长、上海市作协首任主席,夏衍始终以文学、戏剧与新闻为纽带,把个人创作融入国家与城市的发展之中。他的名字,与上海的文化格局息息相关。

在沈芸看来,祖父的“上海记忆”不仅属于个人经历,更与城市精神相互交织。她回忆道,夏衍在巨鹿路度过了许多重要时光,1949年以军管会成员身份迎接上海解放,参与接管文化新闻工作。“那是他与上海共同开启的新篇章。”沈芸说。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夏衍的文学与精神遗产,是理解上海文化气质的重要线索。他以现实主义笔触关注社会底层,用真诚和勇气推动文艺与人民的连接。《包身工》《上海屋檐下》等作品深刻描绘了城市的烟火气与人间温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派现实主义”风格,也奠定了上海作为现代文艺重镇的重要基础。

除了文学与戏剧创作,夏衍对上海新闻事业的发展也做出了重要贡献。会上指出,夏衍是上海新闻界“重要的前辈和朋友”。抗战时期,他主编重庆《新民报》,培养了吴祖光等青年记者;解放后,他提出“晚报要以轻松笔调讲大道理”的理念。这种“轻松而深入”的新闻风格,至今仍影响着上海媒体的气质与表达方式。

在自由交流环节,多位学者和作家通过亲历回忆,勾勒出一位有温度、有情感的夏衍形象。编辑家桂未明分享了父辈与夏衍相识的往事,形容他“生活朴素、幽默风趣,对人真诚”。她提到,夏衍在重庆创作《法西斯细菌》时,为了体验细菌传播的感觉,盖着厚毛毯写作,显示出其对创作的投入与执着。作家孔海珠也回忆,夏衍生活中平易近人,喜欢与猫相伴,对朋友真诚热情,“他身上有一种超越时代的亲和力,这种人性的温度让人难忘”。

座谈会上,新版《夏衍剧作十种》由百花文艺出版社正式发布。据介绍,该书整理历时一年,收录了夏衍创作的代表剧本,并配有600余条注释和300多幅珍贵照片,其中不少为首次公开。出版方总编辑汪惠仁表示,希望通过新的编辑方式,让读者更全面了解夏衍在文学、戏剧、电影领域的成就,使经典作品重新走近当代读者。该书策划人周青丰补充道:“我们希望年轻读者能从这本书中看到一个真实、鲜活的夏衍,而不是教科书里的标签人物。”

夏衍的精神与上海文化的现代性相互契合。他坚持现实关怀、倡导艺术理性、重视人文情怀,这种兼具理智与温度的精神气质,正是“上海之魂”的一部分。纪念夏衍,不仅是对一位文化巨匠的致敬,也是对上海文化传统与精神坐标的再认识。

来源:纵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