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话说回来,这几年中美在科技领域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芯片这块,美国拉着日本和荷兰一起搞出口管制,试图卡中国脖子。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先出手,更新出口规则,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加码限制,涵盖先进计算芯片和制造设备。
话说回来,这几年中美在科技领域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尤其是芯片这块,美国拉着日本和荷兰一起搞出口管制,试图卡中国脖子。2022年10月,美国商务部先出手,更新出口规则,针对中国半导体产业加码限制,涵盖先进计算芯片和制造设备。
接着,2023年1月底,美国、日本、荷兰三国正式签协议,统一加强对中国芯片制造设备的出口审查。荷兰那边,ASML公司的极紫外光刻机从2019年起就停了对华出口,2023年又把部分深紫外机型加进去,导致中国企业买设备更难。
日本也在2023年3月底公布23类半导体设备管制清单,7月正式生效,出口前得层层审批。这些措施直接影响中芯国际等公司的供应链,采购成本上去了,技术升级慢下来。
不过,中国这边也没闲着,早早就开始布局量子计算这条新赛道,避开传统硅基芯片的封锁。合肥本源量子公司从2017年起步,专注超导量子芯片,2022年1月就把国内首条量子芯片生产线建起来了。
这条线在安徽合肥高新区,占地不小,引进了24台工艺设备,还自研了3套专用工具,比如无损探针电学测量平台,能精准检测芯片缺陷,提高良率。刚投产那年,就跑了1500多个批次流片任务,晶圆良率从15%爬到83%,用原子层沉积和光刻自对准技术,加工精度达到0.1纳米级。
2023年1月底,央视新闻第一次直播了这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镜头里工人戴着防护服,在洁净室操作设备,芯片从设计到测试全流程展示出来,让人看到中国量子科技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的实打实进步。
生产线投产后,本源量子没停步,2024年1月6日上线第三代自主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搭载72比特“悟空芯”,这芯片就是在自家线上生产的,包含72个工作量子比特和126个耦合器比特。悟空一上线,就稳定运行9个月以上,处理任务能力强,能同时执行200个量子线路,比国际上一些只能单线处理的机器高效多了。
到2024年10月,生产线又升级扩建,新增组装间,能同时处理8台量子计算机,年产能冲到1000片芯片,重点解决量子比特集成和稳定性问题。
转到2025年,悟空的使用范围更广了。6月初,累计完成全球超50万个量子计算任务,来自133个国家,用户访问量破2900万次,美国用户还最多。团队推出分子对接预测、药物毒性预测和相互作用预测应用,这些直接帮新药研发,缩短实验周期,降低成本。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用量子算法模拟分子行为,比传统计算快得多。
7月,又拓展到量子人工智能,针对核磁共振图像重建,传统MRI扫描慢,量子方法能加速处理,提高图像清晰度,医疗诊断更准。同期,本源量子把悟空部署到多地,服务国家科研项目、大学人才培养和特定行业需求,三台机器分别上岗,标志着量子计算从实验品变成实用工具。
这些进展,让中国在量子领域站稳脚跟。超导量子体系里,中国已实现量子计算优越性里程碑,跟欧美并驾齐驱。外媒看在眼里,反应挺大。2025年4月,美国媒体报道潘建伟团队的“祖冲之三号”105比特原型机,性能跟谷歌Willow相当,直言中国量子计算加速赶超。
欧洲一些报道说,量子技术可能让中国绕过光刻机限制,实现弯道超车,因为光量子芯片用成熟CMOS工艺,不依赖高端设备。12月,证券时报提到,光量子路线是中国超车机会,量子芯片大规模商用指日可待。甚至有外媒感叹,一切都结束了,意思是传统芯片封锁对中国影响有限,新赛道中国已领先。
制裁这边,2025年事态升级。9月底,荷兰政府用旧法冻结安世半导体资产,这是闻泰科技子公司,美国推动下,荷兰担心技术转移,干预企业运营。中国商务部10月4日反制,禁安世从中国出口特定零部件,导致全球汽车芯片供应中断,美欧日车企紧急抢货,生产线停摆。
德国媒体说,这逼欧盟反思对华政策,荷兰此举害人害己,损害营商环境。日本汽车行业也喊风险大,芯片短缺可能引发停产。安世东莞工厂限出货,全球供应链震动,英伟达和阿斯麦都受波及,前者股价波动,后者对华销售下滑。
中国量子芯片的突破,正好在这种背景下发力。生产线不光产超导芯片,还开发量子设计软件本源坤元,支持自动化布局,类似传统EDA工具,但专为量子优化。无损检测设备NDPT-100和激光修复MLLAS-100,让生产独立,不靠进口。
2025年5月,悟空接入金融量子云平台,优化风险评估模型,帮银行处理复杂数据。6月,又完成全球最大规模量子流体动力学仿真,模拟流体行为,用于航空和能源领域。团队目标到年底实现1024比特,进入专用量子计算机阶段,应用到气候预测和材料模拟。
话说量子芯片跟传统硅基不一样,它用量子比特,计算容量指数级增长,处理AI和加密问题超快。硅基芯片快到极限,3nm后难进,量子是新路径。
中国投资大,9个月投1105亿,支持企业如本源、华为、中芯国际。百度也专利超导芯片,深圳企业交付中东量子芯片,产业链齐全,从材料到封装全覆盖。
外媒报道中,中国量子产业按下加速键,新华网1月说,悟空提升任务处理效率,科技日报6月提超50万任务完成。科学网7月报道量子AI在医疗应用,加速图像重建。
国际趋势看,欧美也推量子,但中国产业化快,本源成全球首个大规模开放量子算力平台。谷歌和IBM继续超导路线,但中国光量子并行发展,图灵量子3月建光子芯片中试线,预计年底投产,全链条研发领先。
这些事说明,中国没被制裁压垮,反而在量子上找突破。荷兰干预安世,引发供应危机,车企遭殃,凸显依赖中国制造的风险。
美国更新穿透规则,针对中资子公司,但中国反制及时,维护权益。量子芯片生产线投产,产能扩建,应用扩展,弯道超车不是空谈。外媒惊呼一切结束了,意思是中国科技自主路越走越宽,传统封锁失效。
量子计算改变行业格局。金融领域,量子算法破解优化问题,快准省钱。医药研发,模拟分子互动,加速新药上市。材料科学,设计新合金,提升电池效率。气候模型,预测极端天气,帮决策。中国多点开花,高校企业合作紧,潘建伟团队领衔,成果频出。2025年两会,量子成焦点,代表提未来已来,投资持续加码。
总结看,中国量子芯生产线从2022投产,到2025应用爆发,绕过制裁,实现超车。外媒感叹,一切结束了,传统游戏规则变了。中国继续推,目标大规模商用,量子时代来临。
来源:看电影看到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