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天天吃补药,走得动却睡不着;有人天天跟老伴吵架,饭桌都摆不齐;有人天天刷短视频,心里空得像漏风的窗户。
六十岁以后,人活的不是岁数,是日子的质感。
有人天天吃补药,走得动却睡不着;有人天天跟老伴吵架,饭桌都摆不齐;有人天天刷短视频,心里空得像漏风的窗户。
可真有那么一撮人,头发白了,眼睛花了,可走路带风,说话有劲,晚上能跟老伴一起下楼遛弯,白天还能学用手机拍视频,跟老朋友视频聊天,笑得跟二十岁的孩子似的。
不是他们命好,是他们早早就明白,晚年不是等死,是重建生活。
身体是第一块砖,不光是别得大病,是每天早上能自己刷牙、能嚼得动苹果、能爬三层楼不喘。
医院的数据说,能坚持运动的老人,慢性病少四成多,这可不是鸡汤,是每天走五千步、练半小时八段锦换来的。
更没人提的是,牙口好,脑子就不容易糊涂。
咬得动坚果、啃得动胡萝卜,大脑的血流量都在悄悄增加,真不是迷信。
伴侣这东西,年轻时看的是颜值、家境、脾气,老了看的是谁愿意一起收拾桌子、谁记得你爱吃咸的还是淡的,谁在你忘了带钥匙的时候,不骂你,只是默默出门找你。
有研究说,夫妻俩每周一起做点新事,比如去公园跳支舞、试试新菜谱,关系幸福度直线上升。
不是非要浪漫,是有人愿意跟你一起把日子过成过日子,而不是过成任务。
一起做饭,一起买菜,一起在阳台养花,这些小事里藏着比任何钻石都硬的依靠。
心态最难练。
年轻时觉得豁达是看淡名利,老了才懂,豁达是能接受自己记不住孙子的生日,能坦然跟老邻居说“我最近腿脚不行了”,能放下“我当年多厉害”的执念。
正念冥想、练书法、学用手机拍抖音,不是为赶时髦,是给大脑找点新活路。
人一旦停止学习,神经通路就开始荒芜。
日本那些百岁老人,有人八十岁学弹琴,九十岁开直播,不是要当网红,是怕自己闲下来,心就凉了。
最吓人的是那个数据:全中国两亿八千万六十岁以上的人,真正同时拥有健康身子、温暖伴侣、平静心态的,还不到两成。
剩下的,要么一个人啃馒头,要么躺在病床上看天花板,要么跟老伴各睡各屋,电视音量开得震天响。
这不是老龄化,这是孤独的集体蔓延。
没人给你发养老金,但你可以给自己发一份“晚年生活许可证”:每年一次体检,别拖;每周三次跟老伴出门走走,别嫌烦;每天十五分钟,发呆也好,写字也好,听首老歌也好,别刷短视频到半夜。
不需要大富大贵,不需要儿女绕膝,只要你还能在清晨推开窗,闻见楼下桂花香,知道有人在厨房等你吃早饭,心里还有一块地方,愿意为明天留着光。
晚年最怕的不是死,是活着,却感觉不到自己还活着。
来源:玩次拓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