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余则成是虚构的,吴石是真实的。”《冷月无声——吴石传》作者郑立的这句评价,恰是这位英雄本色的最好注脚。2025年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以吴石、朱枫等烈士为原型,将1949至1950年间海峡两岸的生死暗战搬上荧屏,让这位“革命密使”的故事广为人知。
🔥
当《沉默的荣耀》的镜头扫过福州螺洲古镇的古厝飞檐,定格在台北马场町的悲壮场景,一位福州籍“潜伏者”的传奇人生再度走入公众视野,他就是吴石将军。
循着影视光影的轨迹,踏访八闽红色沃土,我们既能读懂一段谍战传奇,更能解锁福建“文旅+影视”融合的红色密码。
“余则成是虚构的,吴石是真实的。”《冷月无声——吴石传》作者郑立的这句评价,恰是这位英雄本色的最好注脚。2025年热播的电视剧《沉默的荣耀》,以吴石、朱枫等烈士为原型,将1949至1950年间海峡两岸的生死暗战搬上荧屏,让这位“革命密使”的故事广为人知。
剧中那些惊心动魄的情报传递场景,都有着真实的历史依托。1949年3月,上海愚园路的深夜,吴石将军亲手递交的《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细致到团级番号,为解放军确定渡江主攻方位提供了关键支撑,第三野战军参谋长张震曾直言这份情报“对渡江作战很有帮助”。
从《潜伏》让吴石原型身份引发热议,到《沉默的荣耀》深度还原其潜伏历程,影视作品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这段尘封的红色记忆。这些作品并非凭空创作,而是植根于《隐蔽战线春秋书系》等权威史料,让英雄事迹在光影中获得永恒生命力。
福州格致中学英烈园中的吴石雕像
影视为文旅注入灵魂,文旅为影视提供载体。福建正以吴石等红色IP为核心,践行“影视+文旅”的融合发展路径,让红色文化在互动体验中深入人心。
依托“让红色记忆可触可感”的官方建设理念,福建在吴石相关红色遗址打造了一系列“可触摸、可参与”的体验场景,让游客跨越时空“走进”历史现场。
技术赋能让体验更具沉浸感。借鉴福建“用数字化手段呈现革命历程”的成熟经验,相关展区引入VR互动设备:戴上设备后,游客可“置身”1949年的福州街巷,直观感受吴石与战友开展隐蔽工作的历史场景。这种“第一视角”体验让隐蔽战线的危险与光荣变得真切可感,正如展区解说核心所强调的:“让游客成为历史场景的一部分,才能让红色记忆真正入脑入心”。
此外,剧中经典台词与历史语录组成的互动墙成为热门打卡点。“无关党派,只为苍生”“信仰是暗夜里的光”等镌刻在木质墙板上的文字,既有史料依据,又能引发情感共鸣,游客纷纷在此合影留念,用年轻化方式表达对英雄的敬意。
借助新媒体平台,福建推出“跟着影视寻红色闽迹”系列短视频,带领网友“云游”吴石故居等景点,以“影视剧情+历史史实+景点探访”为脉络:在绛雪山房,对比剧中场景与真实居所的细节差异;在螺洲故居,结合史料讲解将军少年时期的成长背景;更深入解读吴石与聂曦等英烈在福州的潜伏经历,让观众读懂坊巷间的红色密码。
数字化服务实现“观剧—出游”无缝衔接。相关短视频嵌入动态二维码,扫描即可获取吴石故居、绛雪山房等景点的开放时间、预约方式,以及“螺洲故居—三坊七巷—古田会议会址” 等官方推荐红色线路。这种联动模式精准响应了福建“加快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让剧集热度有效转化为文旅消费动力。
图源:中新网@王东明
围绕吴石IP打造的主题活动,是福建“红色文化+地域特色”融合发展的鲜活实践。借鉴长汀、宁化“打造红色文旅融合示范区”的经验,以“可感、可玩、可品”为目标,策划多元化体验活动,让红色文化既有“精神高度”,又有“生活温度”。
在三坊七巷绛雪山房常态化开展的“润、行、悟”研学行走课堂,已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等院校的学生们在此诵读英雄事迹、记录人生感悟,导游专业学生更将此作为实训基地,立志“把英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这种研学模式让红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与福建“建设‘大思政课’优质资源”的工作方向高度契合。
图源:福州名城
影视镜头之外,八闽大地的多处印记,都在无声诉说着吴石先生的家国情怀。循着《沉默的荣耀》的取景足迹,一场跨越时空的红色寻访就此展开。
图源:记者@包华
在福州螺洲古镇吴厝村,绿树掩映的吴石将军广场上,雕像静静伫立,石壁上的生平简介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
不远处的两进木结构院落,便是吴石的出生地——经过翻修的故居虽焕新颜,但正厅仍保留着百年前的原貌,见证着这位1894年出生的寒儒之子,如何从这里走上革命道路。
18岁时,他加入福建辛亥北伐学生军,后赴日深造、投身军旅,最终在台湾隐蔽战线书写悲壮传奇……寥寥数语,勾勒出一位革命者从闽江畔走出、终为信仰献身的人生轨迹。
以上2图源:福州日报@石美祥
青石板路蜿蜒向前,白墙黛瓦间藏着千年文脉,福州三坊七巷不仅是“里坊制度活化石”,更因《沉默的荣耀》的镜头,多了一层跨越时空的红色记忆——这里曾是吴石将军的暂居之地,也是他在特务密布的险境中,不动声色传递情报的“隐秘战场”。如今漫步坊巷间,对照剧中情节细品,仿佛仍能看见这位“十二能人” 在公开身份与隐蔽使命间从容切换的身影。
剧中有这样一幕:吴石身着长衫,手持折扇,在南后街的书铺前驻足,看似与掌柜闲谈古籍版本,实则用暗语交接情报,身后的特务正目光警惕地扫视来往行人。这处场景的取景地,正是三坊七巷内保留完好的清代书铺旧址,如今虽已成为展示闽派文化的展厅,但木质柜台、书架的布局仍与当年无二。
以上2图源:福州名城
三坊七巷的“文气”,恰好成了吴石隐蔽工作的“保护色”。作为兼具“能文能武、能诗能词、能书能画”的“十二能人”,吴石常以“文人雅集”为掩护开展工作。剧中展现他在郎官巷的宅院与友人“探讨书法”的场景,原型便是巷内一处保存完整的古厝。
图源:遇见福州
据史料记载,吴石曾在此挥毫泼墨,他的书法笔力遒劲,兼具颜筋柳骨,不少作品还曾成为传递情报的“载体”——有时是在诗句中嵌入暗码,有时是在画作的题跋里藏着信息。如今这处宅院虽已对公众开放,墙上仍挂着复刻的吴石书法作品,笔墨间的刚劲与剧中他面对敌人时的刚毅气质遥相呼应。
《长江万里图》上吴石的题诗
“闽派红色影视矩阵”作品的取景地,犹如一条红线,将福建的红色历史与影视艺术紧密相连,成为观众穿越历史、感受革命精神的重要通道。这些取景地遍布福建各地,每一处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内涵,为影视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和真实感。
厦门鼓浪屿,这座充满浪漫与文艺气息的岛屿,也是“闽派红色影视矩阵”作品的重要取景地之一。鼓浪屿不仅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还是一处曾经演绎过历史悲歌、志士豪情的革命史迹。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鼓浪屿曾作为中共福建省委机关所在地,成为福建革命事业的策源地、八闽红色斗争的指挥中心、中共厦门地下党的重要活动基地。剧中多次出现的“光复电力公司招待所”,正是鼓浪屿观海园内的毓德女学校旧址。
更令人动容的是,剧组在此融入的闽台文化元素。厦门布袋戏代表性传承人庄晏红指导的重场戏,让吴石将军的形象更添文化温度。曾厝垵的弘晏庄木偶艺术馆里,百件木偶精品展现着雕刻与刺绣的完美融合,正如闽台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底,在光影中静静流淌。鼓浪屿的涛声里,历史风貌与非遗技艺交织,为英雄故事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底蕴。
平潭龙山俚欢乐小镇,则为观众呈现了1949年台北西门町的独特街景。这里的置景堪称“台北街头缩影”,木质招牌错落悬挂,黄包车轮碾过青石板路,歌仔戏的旋律从巷口飘出,“美芳照相馆”的玻璃橱窗里摆放着民国时期的相机与照片,“阿婆冰品店”的木质招牌上漆痕剥落的痕迹均按老照片还原,甚至电线杆上张贴的“电影海报”,都是剧组参照1949年台湾报纸广告设计的。
这些1:1复刻的年代细节,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特殊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让英烈们的故事更加生动鲜活。
从光影中的英雄传奇,到脚下的红色热土,吴石将军的“家国密码”,正在福建“文旅+影视”的融合创新中不断传承。当我们站在吴石故居的古宅前,看着手机里《沉默的荣耀》的经典片段,便会懂得:真正的英雄从未远去,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闽山闽水,成为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