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剧上线48小时,郭宇欣搭档的男主被全网吐槽丑到出圈,连豆瓣短评都在刷负分
新剧上线48小时,郭宇欣搭档的男主被全网吐槽丑到出圈,连豆瓣短评都在刷负分
这条热搜挂着三天没掉,点进去全是同款句式:女主这么灵,怎么找了个路人脸。
弹幕里骂得凶,可播放量一路飙,平台后台数据悄悄爬进热度榜前三。
真香定律又一次应验。
把镜头拉回三年前,郭宇欣还是短剧新人,合作名单里没一个熟脸。
那会儿没人聊颜值,都在说剧情上头。
现在她红了,搭档从白方文、王皓祯一路排到刘萧旭,观众却开始挑长相。
平台算法很懂人心,推送标题直接写最丑男主排行,点进去全是拉踩。
翻完近十部短剧,发现一个怪象。
硬汉马小宇的肌肉线条能让健身博主尖叫,禁欲系王皓祯的侧脸能截成壁纸,可讨论度最高的片段却是刘萧旭和郭宇欣在厨房抢最后一只虾仁。
没有慢镜头,没有滤镜,就是俩人边吵边笑,弹幕突然安静,都在刷这对像真夫妻。
黄浩雯这次被围攻,说到底是因为角色设定太普通。
格子衬衫配双肩包,地铁早高峰会被挤变形的那种上班族。
观众嘴上喊着要真实,眼睛却盯着精修海报长大,突然见到活人反而不适应。
可你仔细看他的眼神戏,被上司骂完躲进楼梯间那场,手指搓着衣角的动作比台词更扎心。
有人统计过近半年短剧男主身高,185以上占了七成,腹肌出镜率超过女主角。
制作方不是不知道观众爱看什么,只是当所有男主都长成一个模子,剧情就开始悬浮。
前阵子某部霸总剧翻车,男主出场慢动作加鼓风机,观众直接退出说像看AI建模。
郭宇欣团队现在挑剧本有个硬标准:男主必须像生活里能遇到的人。
她说这话时正在啃玉米,化妆师在旁边补妆。
现场围观的小姑娘突然举手,说上次在便利店遇到的收银小哥长得像黄浩雯,当时还偷偷拍了背影。
这大概就是选角的意义,不是造梦,是让你想起某个真实存在过的人。
平台最新流出的内部报告显示,短剧用户里62%是女性,18到30岁占主力。
她们白天在写字楼卷KPI,晚上刷剧看霸总买别墅。
可当男主开始穿99包邮的卫衣,弹幕反而开始聊剧情。
有个高赞评论说,看黄浩雯加班到十点吃泡面,突然释怀了自己没升职的焦虑。
制作方现在学聪明了,开播前先放花絮。
黄浩雯教郭宇欣用打印机卡纸那场,NG七次笑场六次,播放量超过正片。
观众突然发现,原来演员本人也会笨手笨脚,这种笨拙感比完美人设更圈粉。
回看被骂得最凶的那几条热搜,其实藏着现代人的焦虑。
白天被客户骂丑,晚上回家照镜子,突然发现连电视剧里的普通人都比自己好看。
这种落差感需要出口,于是黄浩雯成了靶子。
但骂完三天后,有人开始剪他的演技cut,弹幕飘过一句这男的越看越顺眼。
短剧圈正在经历审美迭代。
去年流行混血脸,今年开始找素人。
某平台刚签的三个新人,一个是退役运动员,一个是地铁安检员,还有一个是宠物店店员。
他们共同点是笑起来有褶子,哭起来流鼻涕,但你看三集就会记住他们的名字。
郭宇欣在采访里说过,最满意的合作是刘萧旭那场吵架戏。
剧本写了三页台词,他们现场改成互相翻旧账,从谁忘了倒吵到三年前送错生日礼物。
导演没喊停,机器一直转,最后剪进正片的是这段即兴。
观众在弹幕刷这就是我的婚姻日常。
下次点开新剧,可以试试关掉弹幕。
当黄浩雯的抬头纹出现在特写里,当他蹲在地上捡散落的文件时腰间的赘肉挤出来,你可能会突然想到某个同样普通的同事。
这种真实感,比精修海报更值得二刷。
平台数据显示,《八月在盛夏》的追更用户里,有47%是30岁以上的上班族。
他们白天在地铁里刷短视频,晚上回家用平板追更。
弹幕里很少出现老公好帅,更多的是在问男主的衬衫链接。
这种变化比任何营销都说明问题。
演员最终要靠角色存活。
王皓祯去年演了个破产富二代,现在走在商场里还有人冲他喊还钱。
刘萧旭上个月被拍到在菜市场买菜,大妈拉着他说剧里老婆怀孕那段演得真好。
这些反馈比颜值排名更有分量。
新剧播到第十集,黄浩雯那场醉酒戏冲上热搜。
没有撕心裂肺的哭喊,就是趴在便利店柜台要关东煮,店员说卖完了,他点点头说那要个饭团。
这段被剪成各种版本传播,配文都是成年人崩溃只需要三秒。
你看,观众其实分得清什么是好演技。
现在打开短剧评论区,前排终于开始出现讨论剧情的声音。
有人分析女主为什么突然辞职,有人猜男主藏了什么秘密。
当讨论回归故事本身,演员的长相反而成了最不重要的东西。
这大概就是好内容的力量,能让你暂时忘记挑刺,只想知道后来呢。
来源:花园闻花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