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少人都有过这种体验:被商家宣传的“黑科技”“创新功能”吸引,花大价钱买回来,结果发现很多设计纯属“脱裤子放屁”——不仅没用,还添乱、费钱,妥妥的智商税。
家电圈的“智商税”!脱裤子放屁的奇葩设计,你家踩坑了吗?
现在买家电,不少人都有过这种体验:被商家宣传的“黑科技”“创新功能”吸引,花大价钱买回来,结果发现很多设计纯属“脱裤子放屁”——不仅没用,还添乱、费钱,妥妥的智商税。
这些家电设计看似高大上,实则违背了家电“实用、便捷、省心”的核心需求,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全靠营销话术忽悠消费者。今天就来盘点几种常见的奇葩设计,拆穿它们的“伪创新”本质,帮大家下次买家电避开坑,把钱花在刀刃上。
第一种:华而不实的“多功能”集成设计,功能越多越难用
现在很多家电都主打“一机多用”,比如带榨汁功能的电饭煲、带空气净化功能的电风扇、带消毒功能的晾衣架……商家说这样能节省空间、提升性价比,实则大多是“样样通、样样松”。
就说带榨汁功能的电饭煲,核心功能是煮饭,榨汁只是附加项。为了集成这个功能,电饭煲的内胆设计得更复杂,清洗起来特别麻烦,榨出来的果汁口感也远不如专业榨汁机,果肉残渣多、口感粗糙。而且这种电饭煲价格比普通款贵几百块,大多数人买回家用两三次榨汁功能就闲置了,反而因为内胆结构复杂,影响了煮饭的实用性,清洗时还容易藏污纳垢。
再比如带空气净化功能的电风扇,净化效果完全达不到专业净化器的标准,CADR值(洁净空气量)极低,放在客厅里根本起不到净化作用。而且风扇和净化器集成在一起,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移动起来不方便,清洗扇叶时还得小心翼翼避开净化模块,反而增加了使用难度。真正需要净化空气的人,还是得买专业净化器,这种集成款纯属浪费钱。
这类设计的核心问题的是:忽略了家电的核心功能,为了“多功能”而强行叠加无关功能,既牺牲了主功能的体验,附加功能又不好用,最后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第二种:操作繁琐的“智能”设计,比手动还麻烦
现在不管什么家电,都要贴个“智能”标签,比如需要连接APP才能操作的台灯、必须语音控制的微波炉、得联网设置的电饭煲……美其名曰“提升科技感”,实则把简单的操作复杂化,尤其是对老人和不擅长用智能设备的人来说,简直是灾难。
比如某些智能台灯,开关灯、调亮度本来按个按钮就能搞定,结果非要连接手机APP才能操作。想调个亮度,得先解锁手机、打开APP、找到对应的设备,步骤比手动操作多好几倍。如果手机没网、APP闪退,或者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这台灯就成了“摆设”。更离谱的是,有些智能台灯还会推送广告、收集用户数据,完全背离了“便捷”的初衷。
还有智能微波炉,本来加热食物是“放进去、调时间、按启动”三步就能搞定的事,结果加入了语音控制功能。想加热一碗饭,得对着微波炉喊“打开微波炉”“加热两分钟”,如果环境嘈杂,微波炉识别不到,还得反复喊,不如直接手动操作快。而且这类智能家电价格比普通款贵不少,维修成本也高,一旦智能模块出问题,整个家电都可能没法用。
真正的智能家电应该是“让复杂的事情变简单”,而不是“让简单的事情变复杂”。那些为了智能而智能、增加操作步骤的设计,本质上就是为了抬价的智商税。
第三种:中看不中用的“颜值”设计,牺牲实用性换噱头
现在很多家电主打“颜值即正义”,设计得五花八门,比如圆形的洗衣机、无把手的冰箱、彩色的电饭煲……确实放在家里好看,但用起来却处处不方便,完全是“为了颜值牺牲实用性”。
就说圆形洗衣机,外观确实比传统方形洗衣机别致,但占地面积更大,同样大小的阳台,方形洗衣机能靠墙摆放,节省空间,圆形洗衣机却得单独占一块地方,而且旁边还没法放其他东西。更麻烦的是,圆形洗衣机的内筒容量通常比同尺寸方形洗衣机小,洗衣量更少,而且取放衣服时不如方形洗衣机方便,边角容易残留衣物。价格还比方形洗衣机贵一两千块,纯属为颜值买单。
还有无把手冰箱,靠按压式开门设计,看起来简洁大气,但用起来特别费劲。手上提着东西想开门时,得放下东西才能按压开门;老人和小孩力气小,有时候按半天都打不开。而且这种按压式设计容易损坏,用久了会出现“按不开”或“关不紧”的问题,维修起来也麻烦。反观传统带把手的冰箱,开门方便、耐用,价格还更实惠,实用性甩无把手冰箱几条街。
家电的核心功能是“用”,而不是“看”。那些为了颜值放弃实用性的设计,看似有创意,实则是让用户为商家的噱头买单,用起来只会越来越糟心。
第四种:看似贴心的“细节”设计,实则多此一举添烦恼
有些家电会设计一些看似贴心的细节功能,比如带触控屏的电饭煲、带氛围灯的加湿器、带自动开盖的垃圾桶……商家说能提升使用体验,结果用起来发现全是多此一举,甚至添乱。
比如带触控屏的电饭煲,本来几个物理按键就能搞定的煮饭、煮粥功能,非要做成全屏触控,灵敏度还特别高,有时候不小心碰到就会切换功能。而且触控屏容易沾油污,清洗起来不方便,用久了还会出现触控失灵的问题,反而不如物理按键耐用、好操作。
再比如带氛围灯的加湿器,号称“夜间使用不摸黑”,实则灯光特别亮,晚上放在卧室里会影响睡眠,想关还得特意找开关。而且氛围灯的存在增加了加湿器的耗电量,还提升了价格,完全是没必要的设计。真正需要夜间加湿的人,更在意的是“静音”和“加湿效果”,而不是多余的氛围灯。
还有自动开盖的垃圾桶,靠感应式设计,手一靠近就自动开盖,看似卫生方便,但灵敏度不稳定,有时候手靠近不开,有时候没靠近却自动开盖。而且耗电快,需要经常换电池,一旦电池没电,垃圾桶就没法自动开盖,只能手动掀开,反而不如普通垃圾桶方便。价格还比普通垃圾桶贵几倍,纯属浪费钱。
这些所谓的“贴心细节”,根本没考虑用户的实际使用场景,只是商家为了让产品看起来更高级、卖更高价格的噱头,用起来只会徒增烦恼。
说了这么多奇葩设计,不是说家电不能创新,而是真正的创新应该围绕“提升实用性、便捷性、性价比”展开,而不是搞这些华而不实、多此一举的设计。作为消费者,买家电时一定要擦亮眼睛,避开这些智商税,记住这几个选购原则:
第一,优先看核心功能。买家电先明确自己的核心需求,比如买洗衣机看重“洗衣干净、容量大、静音”,买冰箱看重“保鲜效果、容量、耗电低”,核心功能达标了,再考虑其他附加功能,不要被商家的“多功能”宣传忽悠。
第二,拒绝“为智能而智能”。如果不擅长用智能设备,或者家里有老人小孩,尽量选操作简单的家电,物理按键比触控屏、APP操作更实用、更耐用,没必要为了“智能”标签多花钱。
第三,颜值要为实用性让步。家电是拿来用的,不是拿来当摆设的,选购时先考虑“好不好用、方不方便、耐不耐用”,再考虑颜值,不要为了好看牺牲核心实用性。
第四,不贪小便宜也不盲目追高端。价格贵的家电不一定好,很多贵的原因是附加了没用的功能,选家电时要看“性价比”,只买自己需要的功能,多余的噱头功能再便宜也别要。
现在家电市场竞争激烈,有些商家为了抢占市场,不把心思放在提升产品质量和核心功能上,反而靠搞奇葩设计、夸大宣传来忽悠消费者。作为消费者,一定要保持理性,不要被商家的营销话术牵着走,买家电时多对比、多了解,才能避开智商税,买到真正实用、省心的产品。
你家有没有遇到过这种“脱裤子放屁”的家电设计?或者你还知道哪些家电圈的智商税?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提醒更多人避坑。
来源:发不者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