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两个国家与德国的移民史渊源颇深,选择他们,或许在德国政府看来,后续的麻烦能少一些。但这种带着小算盘的“选择性”遣返,本身就透着一股让人不寒而栗的冷酷。
编辑:香瓜
德国才过了不到10个月,就把17651人赶出了境。
数字本身已经够刺眼了,比去年同期多了近20%。更让人心口发紧的是,其中有3095人是孩子和年轻人,占了总数19%还多,还包括几十名60岁以上的老人。
这些人,不少被送回了阿富汗、叙利亚这种今天都还在战乱和人道危机里的地方。
德国当局似乎对遣返的目的地也颇有“心得”。土耳其和格鲁吉亚成了头号接收国,分别“笑纳”了1614人和1379人。
这两个国家与德国的移民史渊源颇深,选择他们,或许在德国政府看来,后续的麻烦能少一些。但这种带着小算盘的“选择性”遣返,本身就透着一股让人不寒而栗的冷酷。
这一数据不仅标志着德国移民政策从“开放接纳”向“严格管控”的加速转向,更因涉及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的大规模遣返,以及与塔利班政权秘密交易阿富汗难民遣返的争议,引发国际社会对欧盟价值观与现实利益冲突的深度审视。
2025年1月,德国联邦内阁通过《移民管控强化法案》,将“安全原籍国”名单从2024年的28国扩展至35国,新增摩洛哥、突尼斯、阿尔及利亚等北非国家,同时将“快速遣返程序”适用范围从刑事犯罪者扩大至所有非法居留超过6个月者。
BAMF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遣返案件中,62%涉及“安全原籍国”公民,较2024年上升19个百分点;其中,通过“快速程序”完成的遣返占比达41%,行政效率提升的背后是程序正义的妥协。
政策转向的直接动因是社会压力的累积。2024年柏林地方选举中,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AfD)以“移民威胁论”获得21%选票,创历史新高。
为遏制极右翼扩张,主流政党联盟(CDU/CSU与SPD)被迫强化移民管控。2025年3月,联邦内政部长卡尔·诺伊曼在议会辩论中明确表示:“德国需要移民,但必须是可控的、融入社会的移民,而非威胁公共安全的非法居留者。”
在激增的遣返数据中,儿童与老人的比例引发人道争议。2025年前三季度,被遣返者中18岁以下儿童占比14%,60岁以上老人占比6%,均较2024年翻倍。德国《居留法》规定,若家庭中无成员拥有合法居留权,全体成员可被遣返,这一条款在执行中被严格适用。
柏林难民援助组织“普罗阿斯皮斯”(Pro Asyl)记录的案例显示,一名12岁叙利亚男孩因父亲居留申请被拒,被迫与在德出生的弟弟分离,被遣返至大马士革郊区;一名75岁阿富汗老人因无法提供居住证明,被强制登上飞往喀布尔的航班,尽管其子女均持有德国护照。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报告指出,2025年德国遣返行动中,仅28%的儿童接受了心理评估,远低于欧盟平均水平的65%,可能造成长期心理创伤。
德国政府回应称,所有遣返决定均基于“法律严格性”,但承认“个别案例存在执行瑕疵”。2025年7月,联邦法院裁定,遣返前必须为儿童提供独立法律代表,并确保目的地国具备基本医疗和教育条件,这一裁决被视为对弱势群体保护的有限修正。
德国与塔利班政权的秘密合作,是2025年遣返政策中最具争议的环节。据《明镜周刊》2025年8月披露的内部文件,德国联邦情报局(BND)自2024年起与塔利班临时政府达成秘密协议:德国向塔利班提供阿富汗难民的生物识别数据(包括指纹、DNA样本),以换取塔利班承诺接收被遣返者,并允许德国继续在喀布尔开展人道援助。
协议执行细节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德国对阿富汗人的遣返量从每月300人增至800人,其中72%的遣返者未经过个案安全评估。联合国阿富汗问题特别报告员指出,塔利班政权自2021年掌权以来,已关闭所有女性非政府组织,并强制实施性别隔离政策,被遣返的阿富汗女性及其家属可能面临系统性歧视。
柏林洪堡大学移民研究中心主任汉斯·彼得·克里格尔分析:“德国试图通过数据交换减少难民存量,但将责任转嫁给一个无法保障基本人权的政权,本质上是对国际难民保护体系的背叛。”2025年9月,欧洲人权法院裁定,德国需暂停对特定阿富汗群体的遣返,直至塔利班政权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这一裁决直接挑战了德塔秘密协议的合法性。
2025年6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移民治理评估报告》,批评德国“在执行共同移民政策时过度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了欧盟层面的团结与人权原则”。报告指出,德国2025年遣返的1.7万人中,仅12%被重新安置至其他欧盟国家,远低于《都柏林协议》规定的“成员国分担”原则。
欧盟内部对德国政策的分歧显著。法国、意大利等南欧国家指责德国“将难民问题推给边境国家”,而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则支持德国的“严格管控”立场。2025年7月,欧盟峰会因移民政策分歧未能达成联合声明,这是自2015年难民危机以来首次出现此类情况。
国际层面,联合国难民署(UNHCR)警告:“德国的遣返政策可能引发连锁反应,鼓励其他欧盟国家采取更激进的措施,最终导致《全球紧凑难民协议》的崩溃。”2025年8月,美国国务院人权报告首次将德国列为“需要关注的人权问题国家”,指出其遣返政策“可能违反不推回原则”。
德国与塔利班的秘密交易中,生物数据交换成为核心工具。据BND披露的文件,德国自2024年起在难民收容所采集超过50万份生物样本,包括指纹、虹膜扫描和DNA样本,声称用于“身份核实”与“安全筛查”。然而,2025年9月,《世界报》调查显示,至少15%的生物数据被错误关联至无关个体,导致32名合法居留者被错误纳入遣返名单。
数据安全专家指出,德国的生物数据库缺乏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要求的“最小化收集”与“目的限制”原则。2025年10月,柏林数据保护局对BAMF发起调查,指控其“将生物数据用于未经授权的遣返目的”,可能面临最高2000万欧元的罚款。
更严峻的是,生物数据的跨境流动引发国家安全担忧。2025年8月,俄罗斯联邦安全局(FSB)宣称截获德国向塔利班传输的生物数据包,警告其可能被用于“制造生物武器或进行基因定向攻击”。尽管德国政府否认数据泄露,但这一事件加剧了国际社会对生物数据滥用的恐惧。
德国移民政策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2025年10月,联邦政府公布《移民政策2030框架》,提出“选择性开放”与“严格管控”并行的战略:一方面,扩大高技能移民配额,吸引IT、医疗等领域人才;另一方面,计划2026年遣返2.5万人,并建立“生物数据驱动的快速遣返系统”。
然而,执行层面仍面临多重挑战。柏林自由大学移民研究中心模拟显示,若严格实施新政策,2026-2028年德国非法移民存量将减少20%,但同时可能导致1.5万名儿童陷入无国籍状态。国际移民组织(IOM)警告:“德国必须在维护国家安全与履行国际人权义务间找到可持续的平衡点,否则将付出长期的道德与政治代价。”
来源:影史奇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