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与历史|从价格看中国社会,明朝衰落的另一种解读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7:31 1

摘要:卜正民在这本书的序里说他是一位价格史学者,所以《崩盘: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关于明朝价格的分析和描述,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可以刷新很多我们对历史的认识,直白一点的是货币的比价与贫富衡量标准,普通人与有钱人的收入比较,我们在小说戏剧里看到的一文

卜正民在这本书的序里说他是一位价格史学者,所以《崩盘:小冰期与大明王朝的衰落》这本书中有大量的关于明朝价格的分析和描述,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可以刷新很多我们对历史的认识,直白一点的是货币的比价与贫富衡量标准,普通人与有钱人的收入比较,我们在小说戏剧里看到的一文钱,一贯钱,一钱一两散碎银子,大约值多少钱,可以买什么东西……更复杂一些的,从价格里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比如粮价到多少的时候,大约就会有“人相食”了,饥荒时代一个小男孩的卖价与粮价的关系;再比如中国大概明朝时,中国刚开始进入全球经济大循环,就已经为全世界提供便宜货了,不要以为我们那时是个奢侈品供应商,都是名贵瓷器丝绸什么的,这东西有,贵不贵是一回事,我们最拿手的还是劳动力密集,他说有一种香,论万根起卖,一位叫科尔特斯的西班牙裔耶稣会教士记录了这个价格,他怎么也想不出这东西如何能保证生产商还有钱赚。

作为价格史学者,卜正民在这本书中更多是在讲价格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变化,这就是副标题所表达的,小冰期对明末清初中国政治格局的影响。从宏观的视角看,这个提法并不新鲜,魏斐德在《洪业》中称明覆亡前六十年间,中国损失 40% 人口,接连不断的天灾皆由于小冰河时代来临所致,而康乾盛世则标志着中国在全球范围内率先走出小冰期;卜正民的好处是在微观史,在细节处——他说他看了 3000 多份方志,提炼出 777 份有关价格的记录。这就是价值。

《小冰河时代》引用简·德弗里斯的话说:纵观全部气候史,经济史,甚至农耕史,都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倒霉事儿一件接着一件”。这本书讲的差不多就是这样的故事。

经“后浪/汗青堂”授权,我们摘选了第二章的开头部分分享给读者。

贰 太平盛世?万历年间的价格体系

陈其德回忆起他在万历年间的童年,那是一个食品便宜、价格公平的时代。万历皇帝于1572年登基,登基时不满9岁,在位直到1620年,57岁驾崩。万历皇帝晚景凄凉,死因可能是过度服用宦官在广州进口并运至大内的鸦片。从青少年到老年,万历皇帝对明朝的统治经历了他一生中许多阶段,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注意到,他在位近半个世纪里,对统治人口过亿的明朝所面临的挑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因此,没有单一的“万历皇帝”,正如他的统治时代也不能被简化为单一静态的时期。在他的统治期间,明朝发生了很多事,以至于仅仅提到那个时代就会引起人们广泛的反应,即使今天仍然如此。对一些人来说,那是一个党争四起、奢靡浪费、道德沦丧的时代。而对另一些人来说,这却是一个社会活力四射、哲学复兴和经济繁荣的时期。两种表述尽管截然相反,但都有其可取的地方。

每一位皇帝登基,至少都会有一个蕴含施政意图或期许的年号。万历的年号,或可理解为“万年大计”。万历皇帝朱翊钧是隆庆皇帝的庶出第三子,其母为贵妃李氏,并非皇后,这意味着通常而言,他无法继承皇位。1572年7月,隆庆皇帝驾崩,年仅35岁。不过,朱翊钧两位同父异母的兄长,即皇后嫡出的孩子,此前都去世了。就这样,朱翊钧在他9岁生日前的六周登基。青少年时期,万历皇帝在内阁首辅张居正的辅佐下,认真学习帝王之术。1582年,张居正去世,将近20岁的万历皇帝开始亲政,独自统治明朝。与大多数皇帝一样,万历皇帝深居宫闱,因缺乏对臣民生活世界的了解而感到困扰。尽管如此,年轻的万历皇帝似乎也曾尽力了解国内发生的事情。当然,他是否知道水桶的单价是另外一个问题,但起码他知道灾荒年的物价。我们之所以能了解这一点,乃在于1594年4月19日,他与皇贵妃郑氏有一段相关对话。郑氏为万历皇帝所宠,比万历皇帝小4岁。第二天,他将此次谈话告知了内阁首辅。

昨者,朕览《饥民图说》,时有皇贵妃侍,因问:“此是何图?画着死人,又有赴水的。”朕说:“此乃刑科给事中杨东明所进河南饥民之图。今彼处甚是荒乱,有吃树皮的,有人相食的,故上此图,欲上知之,速行蠲赈,以救危亡于旦夕。

这则简短的文字记载意义非凡,尤其是它向我们展示了彼时宫廷内私下谈话的情形。皇帝与皇贵妃的谈话是否原原本本呈如上文,并非重点,重点在于万历皇帝断言事实如此。这是他向内阁首辅和其他朝廷官员明确表达的内容,显然他已经意识到饥荒问题迫在眉睫,并将亲自参与赈济灾荒的工作。万历皇帝自始至终没有见过任何灾民,因为只要他出宫,士兵就会提前肃清整顿

沿途街道,不会让皇帝看到任何苦楚景象。他只能从图册中了解饥荒的情形。对话发生大约两周前,万历皇帝收到了这份《饥民图说》,《明神宗实录》称,这令他“惊惶忧惧”。两周后,这份《饥民图说》仍在寝宫案头,想必万历皇帝已经多次细阅,就像郑氏初看到它时的反应一样,为眼前的景象所震惊。当万历皇帝给她看这份《饥民图说》时,他已经用了两周时间消化其中的内容。这些内容详细地解释了天灾及其可能引起的人祸——起初是社会动荡,最后乃是民变。

官员将《饥民图说》进呈皇帝的目的看来完全实现了,万历皇帝立即做出了回应。他告诉首辅:

皇贵妃闻说,自愿出累年所赐合用之积,以施救本地之民,奏朕未知可否。朕说甚好。且皇贵妃已进赈银五千两,朕意其少,欲待再有进助,一并发出。

郑皇贵妃发起赈济后,太后、两位亲王(福王、沈王)和万历皇帝本人也都捐出赈灾银两。他们的赈银总数,堪称明朝历代皇帝单次予以的最高数额。皇室的慷慨给予成了钳制首辅的更多道德筹码,政府得以要求五品以上官员捐出俸禄以赈灾。

然而,仅靠这些赈济并不能真正缓解灾荒带来的威胁,鼓励价格产生差异,进而发挥作用才是解决方案。当每石粮的价格涨到闻所未闻的5两白银时,受到刺激的粮商就会从黄河顺流而下,把粮食运抵灾区。负责赈灾的官员向皇帝奏称:“米舟并集,延袤五十里。”结果,每石米的价格跌到了8钱。尽管这个价格仍然很高,但大致已经回到正常歉收年份的价格水平,而非严重饥荒时期的价格,这也足以让粮商们收回成本。最终,河南未有饥民因不济而饿死。

从两个方面看,情况更为复杂。仔细研究是年河南的记载会发现,该省当年并未濒临饥荒。虽然粮食产量略有下降,但还不至于像皇帝看到的那样满目疮痍。事实证明,对饥荒的恐惧远比现实夸大。万历皇帝之所以急于带上官员捐银赈济,乃因在此事的六年前有席卷中国的严重饥荒,让彼时政府措手不及。陈其德在其《灾荒记事》中也有所提及。

第二个复杂的情况是郑皇贵妃。在诸多妃嫔中,万历皇帝最宠爱她。她在1586年生子后,万历皇帝敕谕礼部晋其为皇贵妃,并试图以其子为皇太子,尽管其子乃万历皇帝之第三子。此举造成的皇位继承纷争一直困扰万历皇帝,并使他与大臣渐行渐远,乃至辍朝怠政。万历皇帝将郑氏塑造成对话的主人公,并要求官员支持其倡议,这很可能是他在竭力提高郑氏的地位,并进一步推动立其子为皇太子。当然,这件事的政治意义与粮价无关。我们只须注意到,在万历朝的每一个政策背后总是能看见若隐若现的政治影响。

当然,本章的主题既非万历皇帝本人,亦非饥荒时期价格。这些内容将放到第四章。本章想要谈的是万历皇帝统治时期的明代社会的样貌,尤其是我提到的构成万历朝价格体系的价格,以及民众在这一体系下如何管理自己的生活。眼前需要谈的问题是,陈其德将万历时代视为“在在丰亨”的太平盛世,是否合理?

记账

问菽三升易小麦二升,小麦一升五合易油麻八合,油麻一升二合易粳米一升八合,今将菽十四石四斗,欲易油麻,又将小麦二十一石六斗,欲易粳米,几何?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米价是小麦价格的1.25倍。我提到这一记载,只是为了说明一个事实,即明人是根据一种相当高水平的计量史学家所谓的“经济效用”来处理事务的。明人知道商品价格,知道如何货比三家,以及知道需要做些什么来维系收支平衡。他们知道量入为出,敏锐地意识到自己的存用项。他们将支出与收入分列,了解固定资产的价值,并且懂得评估投资回报。若非如此,明人的价格记载就不复存在。尤其是万历时期,相关价格记载数量明显增加。

万历时期这些价格记载的增加反映了彼时经济的变化,即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任何东西都有其价格,且生产力也很发达,国内外的东西—总是有一个价格——都能买到,数量和种类都是前所未有的。同时期的人们惊叹于周遭之富庶。博学鸿儒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称,他与同时代的人生活在“天覆地载,物数号万”的世界里。他又写道:“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这也是他撰著《天工开物》的目的。万历时,收藏家李日华甚至质疑“万”足以涵盖事物之丰富程度。他说:“天地间,异物皆随时幻出,原无定数可以验矣。”于他而言,想要了解已有事物,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古人的相关记载,至于那些从威尼斯或秘鲁利马等远道而来,源源不断涌入李家的新事物,则须进行第一手研究,然后才收入其“天地”之中。当然,每一件东西一定会有其对应的价格,如此才能确定其在明朝诸多事物中的位置。

万历年间,基本商品的价格是人尽皆知的。据明代史料记载,肉类几乎维持在每斤2分钱。耶稣会教士庞迪我在1602年回寄的家书中证实了这一价格标准,并指出“肉类中上等的牛肉、羊肉、鹅肉、鸡肉、鹿肉等,每1利弗尔(livre,以之对译‘斤’)都只值2里亚(liard,面额较小的法国钱币,以之对译‘分’)”。庞迪我之所以观察到这些,乃因以当时欧洲的标准,明朝可谓肉类供应充足,价格(尤其是野味的价格)低廉。当然,如果肉质更好,供应有限或需求更为强烈,肉价很可能就要超过2分钱,但这种波动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容易理解的,并不神秘。

当价格指涉的不是日常食物,而是制成品时,把握价格就更具难度。以交椅为例。猪肉归根到底都是一样的东西,但明代交椅的规格并不统一,自然也不会有统一的价格。因制造时间、地点、买卖不同,交椅价格多元。价格只有在与其他价格的关联对照中才有意义,因此消费者得以通过价格区分高档交椅和普通交椅,并将自己与其他社会阶层的消费者区分开。因价格的存在,等价物也应运而生。明人知道,1把价格适中的交椅,价格约等于1把诸葛弩,或1条风领、头围。1把价格昂贵的交椅,约等于1个弥足珍贵的定窑瓷盘,或10只大鹅。只要价格的等价和差价不因各种偶发因素轻易受到影响,价格体系就能稳定地发挥作用。对买方而言,只要知道东西应该花费多少,以及本人所在社会阶层的购买力,他们就知道自己该如何消费。

现在回到陈其德关于万历年间“在在丰亨,人民殷阜”的回忆,我们需要通过重构万历时期的价格体系来检验其看法是否正确。万历时代,何种价格占据主导地位,价格之间的变化又如何发生?本章使用的数据有两个来源。其一是万历时期大量出现的散文、日记、书信及回忆录。这些文本中或存在作者所记日常生活中的价格(通常是不系统的)。其二是我现在要介绍的更为系统性的史料,即地方官员所编制的用来指导和限制政府开支的官方物价表及官物清单。

……

题图来自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

来源:策略rFl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