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0月25日,郑智化称深圳机场升降车与舱门落差达25公分,远超业内常用“小于5公分”标准引发争议;
10月25日,郑智化称深圳机场升降车与舱门落差达25公分,远超业内常用“小于5公分”标准引发争议;
27日他为“连滚带爬”用词致歉,机场同步推进优先廊桥与连接装置试点整改
那天的画面不难想象:登机口人声嘈杂,轮椅停在升降车边沿,舱门口那一截空当成了难以跨过去的坎
郑智化说自己“连滚带爬”才进了机舱,这个词猛得像一记锤子,砸在很多人心里,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关于设施、流程和态度的追问
这不是一场骂战,而是一次把“安全”和“尊严”摆在同一张桌子上的考试
说白了,第一波回应来得很快
当天夜里,深圳机场在官方渠道致歉,承诺优化特殊旅客服务,并放出登机视频:两名工作人员将他推至机舱门口,随后扶他拄着拐杖进舱,机舱内也有人接应
视频一出,很多人开始质疑“没有连滚带爬”,评论区瞬间翻车,基层员工被骂的也有
视频与措辞的落差,点燃了舆论的火药桶
换句话说,矛头该指向哪儿,并不清楚
郑智化随后表示不再深究,把问题归因于司机个人
他的不满能理解,但有业内人士提到,升降设备与舱门的衔接,通常需将落差控制在5公分以内,以确保轮椅可直接进入;
也有说法称为安全需要会预留更大间距
两套说法冲撞在一起,责任边界就模糊了
矛盾的焦点其实是标准,而不是某个司机
更扎心的是,这不是一桩孤例
郑智化列举了自己在不同机场的经历:金属鞋被反复询问、拐杖被要求托运、支架安检拖到差点误机
他觉得这是“过度严格”
对此,有业内人士提到,曾有罪犯伪装残障实施劫机,因此安检对辅助器具会更谨慎
站在安检一侧,也有他们的压力和算法
严格安检可以理解,但执行的方式决定了体感
舆论越滚越大,话越说越硬,这其实是人之常情
到了27日,郑智化发文澄清并道歉,承认当时情绪上头,“连滚带爬”是夸张的遣词,同时感谢当场帮助他的工作人员,希望大家把注意力放回少数群体的真实需求
他承认“连滚带爬”是一时气话,并向帮助他的工作人员致谢
机场方面也没有停在“对不起”三个字
多位知情者反映,自25日夜起,深圳机场已联合航司对有轮椅旅客的航班尽可能安排廊桥靠接,试点启用登机连接装置,补上升降车与舱门之间的那道“最后5公分”,并梳理完善全流程保障细节
立行立改,比空洞表态更能消火
把镜头拉远一点看,更大的底色是人群结构
公开数据披露,截至2022年,中国残疾人超过8500万,比例超过6%
在我们的城市里,无障碍坡道被占、盲道被堵、电梯临时停用,这些日常里不显眼的小卡点,叠起来就是出行的高墙
权威观点反复强调,机场是服务窗口,无障碍建设不能只好看,要好用
无障碍不是面子工程,而是民生工程
世界另一端,罗马的菲乌米奇诺机场给了一个可参考的方向
他们把“BeMyEyes”这类智能应用引进来,配合人力,给视障旅客做实时导航、设施定位和航班信息辅助;
年吞吐量近五千万人次的体量,服务还能跑顺
技术不是万能,但有人用心把它变成工具,而不是摆设
技术要加码,温度不能减分
说到安检,也值得从美国的“脱鞋”争议里吸取教训
2001年鞋底炸弹事件后,TSA坚持强制脱鞋多年,可多次测试显示漏检率高得惊人,有媒体援引国土安全部数据称2015年70次模拟走私漏检67次,2017年仍达82%
最近政策松动,也是在承认“形式感并不等于安全感”
不是所有的“更严”,都等于“更安全”
回到国内,监管也在收口细节
比如6月28日起的充电宝新规,无3C或标识不清晰的说走就走不了,实施首日各地机场拦截量猛增,候机区充电设施使用率上来了,合规产品需求也抬头
这说明一件事:当规则清晰、设施配套、解释到位,旅客并不会天然排斥严格,反而愿意配合
规则要硬,服务要软,二者不是对立面
把话说回出行现场,远机位风雨里走楼梯确实难,尤其对行动不便的旅客
能否尽量优先廊桥靠接、提前引导、加设临时遮雨设施、备用便携式坡道,并给一线员工做一些“如何与残障旅客沟通”的培训?
我在机场也常听到安检员那句“请理解我们的工作”,如果能多一句“您慢慢来,我在这”,感受就完全不同了
流程之外的那一句“我来帮您”,就是温度
这次事件里,有情绪、有误解,也有修正
公众要求实事求是,是希望把问题掰开揉碎看清楚;
当事人愿意澄清与致歉,说明对话没有彻底塌掉;
管理方开始试点改进,更是把“说”落到了“做”
来源:爱生活爱美丽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