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首次利用原子阵列实现负折射,隐形斗篷有望成为现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7 17:13 1

摘要:近日一个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原子阵列实现了负折射,这项突破性的发现可能彻底改变光学,让超级透镜和光学隐形装备等革命性的技术成为可能。研究成果已于2月12号发表在了《自然通讯》杂志上。

近日一个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原子阵列实现了负折射,这项突破性的发现可能彻底改变光学,让超级透镜和光学隐形装备等革命性的技术成为可能。研究成果已于2月12号发表在了《自然通讯》杂志上。

负折射是一种特殊的光学现象,正常情况下光线在两种介质之间发生折射时,入射光和折射光是位于法线两侧的,而当光从一种折射率为正的物质转播到一种折射率为负的物质时,它就会偏转到法线的同一侧。这种现象非常的反直觉。负折射材料的这种特性不仅能引导光线绕过目标物体,使其在观测者的视野中“消失”,实现真正的光学隐身。还能够突破衍射极限制造超透镜,将分辨率提升至纳米级,以后的相机和望远镜可能无需机械的位移就能实现连续的变焦,并且还能通过调节材料的相关参数,实时补偿温度或震动引起的像差。除此之外,从全息技术到微观的医学生物成像,从光刻机,雷达天线,隐形战机等军事装备,到光存储、光通信、分子传感、量子器件,光伏太阳能等等,一切与光学有关的场景都可能有它的用武之地。

负折射的实现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介电常数和磁导率都小于0,这显然是自然界中没有的材料。2001年科学家通过人工设计的超材料在微波频段观测到负折射现象,验证了其可行性,但其光学频率下的实际应用仍受制于制造缺陷和非辐射损耗。而在此次新研究中,他们利用一种利用精心排列的原子阵列,在极高的精度上控制原子与光之间相互作用,从根本上消除了对超材料的需求。利用原子阵列实现负折射的关键在于原子的集体行为。周期性光学晶格就像一个用光制成的“盒子”,把原子困在了里面,它们会通过光场相互作用,作为一个集体做出反应。这和之前说的量子点是不是有点像,都是通过人工设计的微观受限环境,打破自然物质的对称性,从而操控波动在极端尺度下的行为。

这种光学晶格中的原子集体行为和与人工制造的超材料不同,原子系统提供了一种没有缺陷的,原始且纯净的介质。在这样的系统中,光以受控且精确的方式与原子相互作用,而且几乎没有热损耗。随着精密制备技术与动态调控手段的突破,负折射材料有望在未来10-20年内从实验室研究向实际应用过渡。

如果一个物体具有“开”和“关”两种状态,那么它就可以用来存储信息。近日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存储技术,利用晶体内的原子缺陷来表示二进制中的1和0,一毫米大小的立方体材料就能存储数 TB 的数据。其规模在传统计算中是前所未见的。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纳米光子学》杂志上。

他们创造的是一种新型微电子设备,这是一种受量子启发的技术。为了创造这种新的存储器,研究团队将“稀土”离子(又称镧系元素)添加到晶体中。具体来说,他们使用了一种名为镨的稀土元素和氧化钇晶体,这些晶体中存在固有缺陷,比如晶格中缺少单个氧原子,留下了空隙。晶体缺陷在量子研究中通常用于创建“量子比特”。

稀土元素表现出特定的电子跃迁,可选择精确的激发波长进行光学控制,范围从紫外线到近红外区域。激光激发镧系元素,使其释放电子,这些电子被晶体中的缺陷捕获。研究人员可以控制缺陷何时带电,何时不带电,通过将带电间隙指定为“1”,将不带电间隙指定为“0”,晶体就转变为了一种高效的存储设备,而且它与通常由X射线或伽马射线激活的剂量计不同,这种晶体可由简单的紫外线激光触发。这项技术突破了传统限制,实现了极高的数据存储密度。为传统计算机带来了新的、超紧凑、大容量的存储解决方案。

近期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展示了一款完全采用3D打印制造的电喷雾发动机,用市场上能买到的材料就能实现,这款发动机不仅生产快,可定制,而且成本也远低于传统推进器。相关研究已经发表在新一期的《先进科学》杂志上。

电喷雾发动机通过将电场施加到导电液体上,产生高速喷射的微小液滴,从而推动航天器运行。这些微型发动机非常适合用于学术研究的小型立方体卫星。

电喷雾发动机有一个推进剂储存器,推进剂通过微流体通道流向一系列发射器。每个发射器的尖端都会施加静电场,从而引发电流体动力学效应,发射器尖端需要尽可能的锋利,以便在低电压下产生推力。该装置还需要一个复杂的液压系统来储存和调节液体流量,从而有效地将推进剂输送到微流体通道中。

通过调节电压等数值即可控制液滴流量,实现更大范围的推力输出。这种简化的系统设计减少了对各种复杂设施和信号网络的需求,让推进器更轻便、更便宜、更高效。

脊髓性肌萎缩是一种毁灭性的神经遗传疾病,简称SMA(spinal muscular atrophy),主要表现为肌萎缩和肌无力。这种病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渐冻症,二者都是神经元疾病,都有不可逆的肌肉功能恶化。脊髓性肌萎缩多是1型,大约10000个新生儿中就有一个,它也是婴幼儿死亡的主要遗传原因,部分病例发病于子宫内,一般最多只能存活2年。但是这个患有严重的 1 型脊髓性肌萎缩症(SMA-1)的小女孩,现在已经快3岁了,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表现出任何的运动神经元疾病的痕迹。

这是因为她在出生之前,就接受了一种小分子基因靶向药物的治疗,分娩时羊水和脐带血的检测表明药物已到达胎儿。与其他患有相同疾病的婴儿相比,该婴儿血液中的 SMN 蛋白水平较高,神经损伤程度较低。出生后她也一直服用药物,到目前为止没有出现任何SMA相关的症状。现在她已经30个月大了,在此之前,脊髓性肌萎缩症的治疗都是在出生后进行的。这也让她成为了第一个在子宫内接受运动神经元疾病治疗的人。详细的研究已于2月19号发表在了国际顶尖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其实在子宫内给药的想法并非来自医生,而是来自父母,他们已经因这种可怕的疾病失去了一个孩子,尽管这项研究只涉及一名患者,但它凸显了早期治疗的重要性。并且增加了在子宫内治疗其他遗传疾病的可能性。不过尚不知道这种治疗效果是否可以复现。

这是欧洲南方天文台2月18号发布的一张插图,上面显示的是一颗系外行星的大气层。这是天文学家首次绘制系外行星的大气层三维结构。研究结果已经发表在了《自然》杂志上。这颗系外行星名为 WASP-121b(又名 Tylos)位于船尾座,距离地球约 900 光年。它是一颗超热木星,围绕其主星运行的距离非常近,转一圈仅需30 个小时。因为它被锁定始终面向主星,所以一侧非常热,而另一侧的温度就低很多。

为了揭示这颗系外行星大气层的三维结构,研究小组将四个大型望远镜单元的光线合并成一个。这种组合模式收集的光线是单个望远镜的四倍,可以揭示更微弱的细节。通过观察行星在其主星前方的一次完整凌日,检测到了铁、钠和氢的运动,这让他们能够分别追踪行星大气深层、中层和浅层的风。有趣的是,他们还在下方发现了钛元素,这是比较惊喜的,因为之前的观测表明这种元素是不存在的,可能是因为它藏的太深了。

来源:科学透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