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即将迎来大结局,它究竟为中国足球带来了什么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10-27 17:13 1

摘要:作为一个以地级市为单位的省级足球联赛,苏超联赛的爆火也给了许多省份启发。今年以来,不论是对于原有省级联赛的升级,还是重新举办新的省级联赛,各个省份确实是行动了起来,包括川超、湘超、粤超、鲁超等等赛事纷纷开打。仿佛以省级联赛为框架,地级市为参赛主体的苏超模式即将

作品声明: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专栏作者 | 精灵副酱

11月1日,苏超决赛即将打响,南通队与泰州队将为这场持续了近五个月的足球狂欢画上一个句号。

作为一个以地级市为单位的省级足球联赛,苏超联赛的爆火也给了许多省份启发。今年以来,不论是对于原有省级联赛的升级,还是重新举办新的省级联赛,各个省份确实是行动了起来,包括川超、湘超、粤超、鲁超等等赛事纷纷开打。仿佛以省级联赛为框架,地级市为参赛主体的苏超模式即将冲出江苏,走向全国。

但是这份作业,真的好抄吗?苏超这五个月的狂欢,究竟为中国足球带来了什么?

省级联赛并不是新东西

实际上省一级的足球联赛并不是个新鲜玩意,在中冠联赛(中国大陆地区的第四级半职业联赛)完成改组后,从2011年开始,全国诸多省份设立了省级业余足球联赛,同时各地级市也设立了自己的业余足球赛事,形成了中冠—省级联赛—市级联赛三级体制。市级联赛的优胜队伍将会参加省级联赛,省级联赛的优胜队伍可以参加中冠联赛,2014年中冠联赛正式与中乙联赛完成了升降级对接,这样中冠联赛的优胜队伍就可以参加中乙这一职业联赛。

虽然省级联赛一直存在,但是热度并不高,除了桂超联赛在省内有较高关注度之外,其余的40多个省级联赛以及与其平级的重点城市联赛热度都一般,场均上座率能够上千就已经是稀罕事了,实际上低级别赛事能够有较高上座率的并不多(比如广西和陕西),足球在我国看上去比较热门,但在基层的关注度其实非常有限,特别是这些低级别的业余联赛,能够去现场看球的几乎都是资深球迷。

而且各地因为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等差异,办赛水平和球队也参差不齐,青岛市一级联赛的业余球队都有外教团队和电视转播,而青海的联赛只能凑出来七个队来参加,这样的比赛肯定不如苏超好看。

苏超的作业不好抄

实际上中冠联赛和苏超联赛的办赛差异,也是很多人认为可以抄苏超作业的原因。许多网友认为,中冠联赛也好,目前的省级市级联赛也好,都是以俱乐部为主体,而不是以地级市为主体,当地居民缺乏归属感,自然不会支持当地的俱乐部球队。如果改成以地级市为主体,当地人的归属感更强,肯定会支持。

这种看法不无道理,但是对于全国大多数省份来说基本没有实操性。

首先我们得明确苏超联赛的性质。

苏超联赛是一个自上而下举办的赛事,也就是由各地级市出资组建球队,然后打比赛。所以苏超联赛是先有的比赛,再去组建队伍,这些队伍和俱乐部队伍相比,缺乏一个日常经营运作的主体,都是临时组成的队伍,比赛结束后直接解散。

所以,办这种比赛,需要什么?

第一,需要有一定的足球资源禀赋。

第二,需要有钱。

这两点的目的是为了快速建队来把比赛办起来,毕竟没有球员没有球队打什么比赛呢?

苏超联赛就体现的很直接。江苏全省虽然没有中超球队(去年还有,但是南通支云降级了),但是南通、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都有自己的队伍目前在中甲、中乙两级职业联赛和中冠这一业余联赛踢球,有不错的足球资源禀赋,可以依托这些球队的梯队或是现役球员直接组队。

比如苏超最强的南通队,全队由南通的中乙球队海门珂缔缘组成,珂缔缘在足球青训投入多年,底子非常好,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排名中乙北区第四,今年目标冲甲。职业队班底以及长期的磨合,让南通在苏超联赛里展现出来了独一档的实力。

要么就是单纯有钱,比如泰州,直接租借了长春亚泰的U21梯队过来。

同时,苏超联赛期间运作一个球队也是要花钱的,包括球员的补贴、教练团队的工资、餐饮、医疗等等,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目前这些钱都是由当地体育局来负担。

也就是说没钱肯定是办不了比赛的。如果不是政府来承担,那就是跟桂超一样需要由企业来负担。

强省会战略和江苏的特殊性

实际上除了江苏之外,广东和山东也具备筹办以地级市为主体的足球赛事,除了足球资源禀赋外,三省还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均衡,且不搞强省会战略。

强省会战略是举办以地级市单位为主体的足球赛事最大的阻碍之一。一般来说,省会城市因为其经济和政治地位,在省内的资源分配上具有主导地位,特别是现在各省普遍推进强省会战略,省会城市的优势会更加明显。

这就会导致如果以地级市为单位组织比赛,会导致赛事缺乏竞争力,省会城市的球队一定是最强的,不管怎么比都是他们第一,那这种比赛看着有什么意思?

川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成都队无论怎么踢都不会输,目前已经进行的5轮赛事,成都队5胜0负,进21球,平均每场进4.2个球,而川西、川东、川南三个赛区并没有这么大差异,实力还比较均衡。而且成都已经尽可能的没有征召大量有职业背景的球员了,就这还是独一档领先。

湘超的长沙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干脆以大学生为主体组队。尽可能避免强省会带来的影响。

这也引申出来了苏超联赛以及江苏省的特殊性。江苏省作为全国少见的,所有地级市都是二级财政的省份,各个地市的发展水平更加均衡,且财政上更加宽裕,各市有充裕的资金提高本市队伍的竞技水平,不会出现南京或是苏州一家独大、两家独大的情况。实际上在正式比赛开打前,谁能想到南通能排第一呢?

只有竞争更加均衡、激烈的联赛才更有看点,这些年英超联赛在全球的热度远超德甲西甲,除了语言和商业运作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英超的竞争相对于欧洲其他联赛更加激烈,各球队之间实力差距不会特别大,强队不会稳赢,弱队也有机会翻身。而西甲的皇萨二人转,德甲法甲的一家独大,实际上都是在降低整个联赛本身的竞争力。

当然了,苏超联赛能火,本身也离不开散装江苏带来的造梗热潮。这也是为什么江苏的作业很难抄,因为全国有类似江苏这种情况的省份根本没有,有钱有资源的不散装,散装的没钱没资源没条件办赛。

中国足球联赛体制的最终出路

其实以中国的人口规模和地域面积,目前的全国联赛体制是不合适的,苏超其实带来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与范本。

第一,中国的国土广阔,面积相当于整个欧洲大小,这就导致很多俱乐部之间距离相隔很远,气温差距很大。给球队的运营成本都带来极大的压力。

第二,中国的人口非常多,一个省的人口比欧洲一个国家都多。

如果是现在的联赛模式,不管是对于俱乐部还是球迷来说都很痛苦。我们空有巨大的人口体量和潜在市场,但是球迷们看比赛的成本却相当高,球队比赛的比赛成本也相当高。

比如本月的中超联赛,青岛西海岸主场对阵成都蓉城,成都球迷如果要去青岛看球,往返机票要1500多元,这还没在当地住宿餐饮的费用。对于球队来说,全队的训练、备战和出行成本也非常高,每周比赛都要跑几百公里上千。早些年还出现过哈尔滨队因为开春晚开局就七连客,新疆队因为不堪客场到处飞干脆在武汉比赛的情况。

还是以英超联赛为例,实际上英格兰足球的联赛体系,就是围绕英格兰、威尔士这5800万人口来运作的,而且英格兰+威尔士一共15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球队和球迷的出行成本极低。

之前看《欢迎来到雷克瑟姆》这个纪录片,球队客场比赛,球迷都是下午坐大巴出发,比赛开始前就到了,看完球再坐大巴回家,许多球迷甚至还有时间去酒吧喝个酒,这对于中国球迷来说根本不可能。

实际上地域面积和中国差不多的美国就是搞的分区模式,NBA就是分东西部两个区域,美国足球大联盟也是分东西两个赛区。

而目前我们的中超联赛实际上对标的应该是欧冠,但是赛程上来说远比欧冠要密集,而且是联赛模式,不是欧冠的杯赛模式。

所有体育运动都是需要通过不断地比赛和交流才能提升水平,过于辽阔的国土面积实际上并不利于赛事交流。这也是中国足球一直提不上去的原因之一,不光是对外交流少,对内的交流实际上也是不方便的。(其实观察一下就会发现,目前的足球强国没几个是国土面积辽阔的国家,即使是阿根廷和巴西这俩,实际上也是看着辽阔,但是人口集中分布在几个地区的)

理论上来说,苏超联赛的模式是最适合目前中国足球联赛发展模式的。

全国划分几个大区,大区联赛作为顶级联赛。比如设置华东联赛-省级联赛-市级联赛三级体系。

全国范围内设置类似于欧冠的顶级杯赛,大区联赛的前4名可以参加。

每年全国杯赛的前三或是前四参加亚冠联赛。

这样的联赛体系设置不仅更加科学,而且也会极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增加就业人口方面。

但这也只是理论上的想法,因为有几个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1、中西部地区人口少,城市密度低,没有办法支撑多级联赛体系的运作。

2、国内足球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缺乏专业的足球场和训练场地。

3、无法深入社区、绑定社区,球队自身也无法参与基层治理。

说到底,足球本质上是一个属于工人阶级的社区运动,脱离社区讲足球发展其实很无奈。球迷支持球队不光是喜欢足球,更是来自于自己对于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国目前不光是群众不喜欢足球的问题,实际上以目前的人口流动性,大多数人对于本地社区也谈不上有什么认同和归属,这样就算是有球队,有联赛,最终也会因为无人支持而解散。

来源:宅腐rP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