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合资车企智能化转型普遍面临“技术衔接难、体系调整慢”的困境时,上汽大众“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犹如一剂“破局良方”。它打破了传统车企“重燃油、轻新能源”或“重新能源、轻燃油”的片面转型思路,通过“双线并行、智能同源”的模式,既稳住了燃油车基本盘,又强化了新
在合资车企智能化转型普遍面临“技术衔接难、体系调整慢”的困境时,上汽大众“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犹如一剂“破局良方”。它打破了传统车企“重燃油、轻新能源”或“重新能源、轻燃油”的片面转型思路,通过“双线并行、智能同源”的模式,既稳住了燃油车基本盘,又强化了新能源车竞争力,为行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全品类智能化转型方案”。作为合资阵营的领军者,上汽大众用实际行动证明:智能化转型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升级”,唯有兼顾全局、深耕细节,才能在产业变革中屹立不倒。
智能制造:布局未来工厂,夯实转型根基
10月16日,上汽大众与德国Neura Robotics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其在智能制造领域的进一步深耕。这一合作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上汽大众自2015年启动安亭基地智能化升级、2021年投建新能源工厂、2023年落地奥迪AUDI智造基地后的又一关键落子。通过引入机器人系统与自动化技术,上汽大众试图在制造环节实现“质效双升”——关键工序100%自动化率、全流程数据溯源,不仅支撑了奥迪全系混线生产,更将工厂打造为融合参观、直播的品牌展示窗口。
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是汽车产业打破传统边界、重构竞争力的基础。正如中国芯片行业人士所强调:“当智能系统能像人类一样预判风险,当每一颗芯片经得起极端环境考验,智能汽车才能真正从‘交通工具’升级为‘移动安全空间’。”上汽大众的探索,正是对这一趋势的积极响应。
油电同智:打破能源形式的体验壁垒
在产品端,上汽大众近期密集推出多款智能化车型,覆盖燃油与电动两大阵营,真正实现“油电平权”。
9月底,大众品牌Pro家族2026款上市,搭载与卓驭联合开发的IQ.Pilot增强驾驶辅助系统,首次在燃油车上实现端到端高快NOA功能。该系统具备自动变道、智能避障、自主上下匝道等能力,背后是上汽大众与合作伙伴长达七年的技术攻坚,包括针对燃油车动力特性设计的非线性优化控制算法、高算力域控制器散热方案等难题的突破。
9月中旬,奥迪 E5 Sportback正式上市,作为AUDI新品牌首款战略车型,其搭载与Momenta共同开发的行业首个“德系Driving DNA+端到端飞轮大模型”方案,覆盖城市、高速、泊车全场景。上汽奥迪首次提出“辅助驾驭”概念,提供三种辅助模式,确保系统在辅助状态下仍延续纯正奥迪驾控质感。
8月初,全新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上市,成为全球首款搭载华为乾崑技术的燃油车。基于奥迪PPC豪华燃油平台与E³ 1.2电子架构,车辆创新引入VMM车辆运动管理模块,实现智能辅助与底盘操控的无缝协同,突破燃油车智能化技术壁垒。
这些产品印证了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的观点:“我们不讲‘全程无接管’,而是追求‘人机共驾’的默契。”这种对安全与体验的平衡,正是“油电同智”的核心——智能化不再是电动车的专属,而是所有车型的价值标配。
安全底线:聪明车必须是安全车
在智能化狂飙突进的浪潮中,上汽大众始终将安全视为技术应用的基石。无论是与华为、Momenta还是卓驭的合作,均遵循大众集团严苛的开发标准。例如,Pro家族的IQ.Pilot系统历经超十万公里参数精调,A5L Sportback的传感器阵列能构建360°无死角感知网络。正如陶海龙所言:“企业一定要在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提升驾乘体验感。”
这种对安全的坚守,与行业共识高度契合。中国汽车质量委员会秘书长马振山指出:“安全是辅助驾驶最重要的前提。”上汽大众通过技术共创模式,既弥补了自身在软件算法上的短板,又确保了德系品质的延续,为行业提供了开放合作+高标准验证的转型范本。
当汽车行业进入变革深水区,上汽大众以独特的战略思路与行动,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企业以开放合作的“科技朋友圈”为支撑,2025年上海车展期间与10家车载生态及新科技头部企业达成合作,覆盖智能驾驶、新能源、车联网、内容生态等关键领域,为“油电同进、油电同智”战略提供技术与资源保障。
在产品层面,上汽大众兼顾燃油与电动双线,燃油车Pro系列实现智能化升级,电动车领域即将迎来增程式ID. ERA等全势能产品,智能化布局即将进入爆发期。更重要的是,上汽大众始终明确:智能化的终极目标不是追求参数堆砌,而是让技术真正服务于用户体验。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以及对“油车与电车共享智慧、安全与创新并行”的实践,正引领中国汽车产业朝着更成熟的方向迈进,也让上汽大众在行业变革中站稳脚跟,稳步构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来源:浓绮聊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