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但有些看似熟悉的降压药,实则早已经已被淘汰,这类药物不仅降压效果欠佳,难以稳定控制血压,还可能暗藏巨大风险,诱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健康带来极大威胁。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又有哪些药已经被淘汰了呢?
当下市面上降压药品类繁多,还分一代、二代等不同代际,让人在选择时眼花缭乱、难以抉择。不少常年服用降压药的患者习惯长期钟情于某一种,轻易不愿换药。
但有些看似熟悉的降压药,实则早已经已被淘汰,这类药物不仅降压效果欠佳,难以稳定控制血压,还可能暗藏巨大风险,诱发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给患者健康带来极大威胁。那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又有哪些药已经被淘汰了呢?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高血压患者已达约13亿,中国患者人数超过3亿,高血压已成为中风、心脏病和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一全球健康挑战促使人类与之斗争了数百年。
在这场控制血压的持久战中,降压药成为了最主要的利器。从最早期的无奈尝试到如今的精准个体化治疗,每一代降压药的诞生都汇聚了无数科学家的智慧,挽救了无数生命。
在20世纪之前,医学界对于高血压的认知是模糊,一些医生仅仅是通过脉搏或是患者的症状,来感知到血管正处于十分紧张的状态。
直至1905年俄国医生科罗特科夫改进袖带血压计并创立柯氏音法,才实现血压的定量诊断。
在降压药诞生前,高血压几乎等同于绝症,当时的医学也不是很发达,医生面对高血压患者时往往束手无策,放血疗法成为他们最后的尝试。
通过刺破血管释放血液来暂时让血管没那么紧张,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曾记载此法可缓解头痛,但代价高昂且效果短暂。
随着医学进步,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活方式与之的关联,限盐、低脂饮食、增加运动等措施被提出,还有极端饮食控制(如“稻米饮食”导致营养不良),甚至切除交感神经或肾上腺的高风险手术。但这些也都仅仅能短暂的延长患者的生命,对于严重的患者远远不够,恶性高血压患者平均生存期仅一年左右。
二战前后,科学家开始深入理解血压调节机制,第一代降压药神经节阻滞剂如六甲溴铵和喷托铵问世,它们以近乎粗暴的方式直接阻断自主神经节,虽然可以实现强力降压,并将恶性高血压死亡率降低约50%,但副作用严重,包括直立性低血压、口干和排尿困难等。
为寻求更温和疗法,科学家从植物中探索降压成分,1950年代从印度萝芙木提炼的利血平成为早期药物之一,它可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活性,耗竭神经递质实现持久降压,但副作用包括抑郁、头晕甚至自杀倾向;相似的还有中枢性降压药甲基多巴被开发,此类药物则通过欺骗大脑减少升压指令,至今仍是妊娠高血压的重要药物。这些早期药物虽然普遍都具有强烈的副作用,但却也是首次证明了药物控制高血压的可行性。
一直到20世纪60至80年代,降压药发展进入到了黄金时代,随着医学界对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和心血管生理的深入理解,靶向明确、疗效更佳的药物相继涌现。就比如利尿剂(如氢氯噻嗪和呋塞米),通过排钠利尿,降低血容量和血管阻力,成为轻中度高血压的基础用药,尤其适合盐敏感患者,且价格低廉、证据充分,至今仍是联合治疗核心。
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和美托洛尔),则是由诺贝尔奖得主发明,通过阻断心脏β1受体,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尤其适用于合并心绞痛或心梗后患者,但可能会引起乏力和代谢影响。
钙通道阻滞剂(CCB,如硝苯地平和氨氯地平),则是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钙离子通道,舒张血管,强效降压,非常适合老年收缩期高血压,长效CCB的副作用更轻,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常用药物。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卡托普利和依那普利),则是通过抑制ACE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生成,扩张血管并保护心脏、肾脏等重要靶向器官,尤其对心力衰竭和糖尿病患者有益,但比较常见的副作用是干咳。
而随着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和缬沙坦)相继问世,此类药物直接阻断受体避免干咳副作用的出现,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提供相似的心肾保护,在临床上也就成为了常见的ACEI不耐受者优选。
至此,利尿剂、β阻滞剂、CCB、ACEI和ARB,构建了现代高血压治疗的基石。不过尽管现代降压药已发展得高度成熟和安全,但在家庭药箱或是部分老年患者的长期用药中,仍可能潜伏着一些已被时代淘汰的旧型降压药。
这些药物并不是现在已经没有了效果,相反,它们都曾为降压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但因为它们的副作用大、安全性差,或已经有了更好的替代品,已经被现代医学指南明确淘汰或不推荐作为一线首选。如果您或家人的药柜中还有以下三种“淘汰”药,建议尽快在医生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1、利血平及其复方制剂
在前面的高血压治疗发展历程中,我们曾提到利血平,作为元老级别的降压药,它源自印度萝芙木的提取物,于20世纪50至60年代风靡一时。它通过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单胺类神经递质,从而温和且持久地降低血压和心率。在当时,这种植物来源的天然属性和长效的降压效果,使其深受医生和患者的欢迎。
但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医学界发现这种不可逆的耗竭全身,尤其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儿茶酚胺类递质,不仅带来降压效果,更会严重影响大脑内5-羟色胺和多巴胺等与情绪、认知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水平。
老年人服用后会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增加跌倒及痴呆风险;同时,因多巴胺耗竭,部分患者会出现表情呆板、动作迟缓等类似帕金森病的症状;而且长期使用容易诱发精神抑郁,患者可能出现嗜睡、乏力、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自杀倾向。这在过去曾引发多起悲剧,也成为其被现代治疗指南淘汰的最主要原因。
同时,在抑制交感神经的时候,它也就相对增强了副交感神经的活性,就会刺激胃酸分泌增多,可能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引起支气管收缩,加重哮喘;出现鼻塞、腹泻、心动过缓、阳痿等副作用。
再加上其脂溶性高,进入人体后储存于脂肪组织,导致药物起效缓慢,而停药后作用仍可持续数周。这种滞后的药效与持久的作用,使得剂量调整非常困难,一旦发生副作用,无法通过立即停药快速缓解。特别是在老年或体液不足的患者中,极易引发体位性低血压和持续性低血压,风险极高。
基于安全性考虑,当前的高血压治疗中,常规一线药物的选择中已没有此类药物。最新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及国际主流指南均明确建议,尤其对于老年患者、有抑郁史或帕金森病、消化性溃疡及哮喘的患者,应绝对避免使用。
2、可乐定
再有就是曾因其独特的中枢降压机制备,而备受关注的可乐定。它诞生于1960年代,并于1966年正式用于临床治疗,主要通过激活中枢α₂受体与咪唑啉受体,抑制交感神经活性,来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与心输出量,实现降压效果。
早期因其对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影响较小,尤其适用于中重度或肾性高血压,也常与利尿剂联用以增强疗效。之后,它的应用甚至扩展至神经精神领域,如在1980年代被发现有改善睡眠与焦虑的作用,直至2010年美国FDA批准其缓释剂型用于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尤其适合合并抽动或失眠的患者。
但随着临床经验的积累,长期使用此类药物会引发一系列难以耐受的中枢神经副作用,如高达50%的患者出现嗜睡、头晕、乏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甚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对驾驶或精细操作构成安全隐患,抑郁情绪的发生率也高于其他药。
同时,此类药物还具有致命的停药反跳现象,任何漏服或突然停药,都可能引发交感神经报复性亢进,一到三天内会出现血压的急剧反弹,甚至诱发高血压危象、急性心力衰竭或脑血管意外,这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患者来说,可以说是持续性的威胁。
而且,在长期服用的过程中,它又很难平稳的控压,剂量过低就会无效,稍高一点则可能出现过度降压,再增加剂量反而升压,这种非线性特性使其剂量调整特别困难。与β受体阻滞剂或中枢抑制剂联用时,还可能加重不良反应风险。
所以,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3年修订版)》明确指出,该类药物不应作为高血压长期治疗的常规选择,尤其不推荐用于依从性差或记忆力减退的老年患者;在必须使用时,医生须严格教育患者不可擅自停药,并制定应急降压方案。
3、硝苯地平普通片
20世纪60年代,德国拜耳公司通过结构修饰成功研发出硝苯地平,其作为全球首个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通过阻断血管平滑肌细胞L型钙通道,抑制钙离子内流,从而有效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该药物最初主要用于治疗变异型心绞痛,通过扩张冠状动脉显著增加心肌供血,临床研究证实其可降低心绞痛患者住院率达30%,在心血管治疗领域确立了重要地位。
直到1980年代,此类药物的应用范围扩展至高血压治疗领域。由于其能在口服后5-10分钟内快速起效,使收缩压降低20-30mmHg,成为当时处理恶性高血压的首选药物。
这种快速降压的特性也带来了严重隐患。其药效持续时间大概只有4个小时左右,需要每天服药好几次,这样就会使血压出现明显的波动,药物起效的时候血压可能出现突然下降,药效过后又出现反应性的回升,这种波动会引起反射性的心动过速。
同时,在一般的实践中广泛采用的舌下含服给药方式,会导致血压在短时间内骤降超过40mmHg,极易出现脑供血不足、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严重并发症,所以这种用药方式在1985年被美国FDA明确禁止,我国也在2009年的《高血压防治指南》中将其列为慎用方法。
总而言之:多数的已确诊并需要服药的高血压患者,都可能面临终身带药生存,但在药物选择上一定要遵照医嘱,切勿自己私自换药或是停药。
对于患病多年的人群,要做好定期复查,如果还在吃利血平复方制剂、可乐定,以及硝苯地平普通片的患者,尤其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老年患者,建议主动与医生沟通,进行用药评估和方案调整。通过2至4周逐步替换,过渡至更安全、有效的现代降压方案,这不仅是与时俱进的治疗选择,更是关乎用药安全的负责任必要选择。
[1]方健.长期服用利血平有何危害[J].医食参考, 2014.
[2]王兴旺,孙成文,王汉斌.可乐定中毒研究现状[J]. 2015.
来源:医者杂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