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有多“惦记”我国新疆?时隔近两个世纪仍“念念不忘”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10-27 15:18 2

摘要:这种“念念不忘”的心态,并不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根源的。说白了,这是一场“精神股东”式的执着,从19世纪就开始打算盘,直到今天还没停下。

要说哪个国家对中国新疆“最上心”,那土耳其绝对能排得上号。别看它隔着两千多公里,压根不挨着中国,但它对新疆的“执念”,远比一些邻国还要深。

这种“念念不忘”的心态,并不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意识形态根源的。说白了,这是一场“精神股东”式的执着,从19世纪就开始打算盘,直到今天还没停下。

故事要从阿古柏说起。1865年,一个叫阿古柏的浩罕将领趁着新疆动荡,带兵入侵,占了喀什、和田一带地盘,自立为王,搞了个所谓的“洪福汗国”。这人野心不小,知道自己根基不牢,就急着找后台。

于是他把目光投向了当时还在苟延残喘的奥斯曼帝国,说白了就是现在土耳其的前身。他不仅主动“称臣”,还在货币上印奥斯曼苏丹的名字,悬挂对方国旗,甚至还被册封为“埃米尔”,得了勋章和武器支援。

这操作——放到今天,就像一个小县城的“土皇帝”,突然宣布自己归属欧洲议会,真是离谱得有点喜感。

但别看当时奥斯曼帝国已经风雨飘摇,它却仍然乐于接受这种“精神附庸”,因为它正好需要一个机会,把“泛突厥主义”这盘棋下出去。

所谓“泛突厥主义”,就是要把所有讲突厥语的民族统合起来,建一个横跨欧亚的“突厥联盟”,当然核心是以土耳其为老大。

听起来很浪漫,是吧?可问题是,这种一厢情愿的民族乌托邦,根本不顾历史、文化、地缘等实际条件,纯属“想多了”。

阿古柏的政权没撑几年,就被左宗棠带兵一脚踢翻。1877年,随着清军收复和田,新疆基本全境光复,阿古柏也在库尔勒暴毙。

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阿古柏虽然“凉了”,可奥斯曼帝国对新疆的“想象”却没散场,反而成了日后土耳其“惦记”新疆的历史伏笔。这种“我们是一家人”的迷之自信,从那时起就扎根在土耳其一些人的脑海中,直到今天还不肯放下。

到了20世纪初,奥斯曼帝国彻底解体,但“泛突厥主义”的种子却被一部分土耳其政客和知识分子精心灌溉,成了土耳其民族主义的精神支柱之一。尤其是在国内政治不稳定、经济低迷的时期,部分政客就会跳出来,拿“突厥兄弟”说事,特别爱提到新疆。

他们常常打着“宗教自由”“人权捍卫”的旗号,对我国新疆事务指手画脚,实则是借题发挥,捞取政治红利。说得好听些,这是“意识形态输出”;说得直白点儿,这就是“隔空插队”。

而更令人无语的是,土耳其长期鼓吹所谓“突厥民族共同体”,甚至一度提出“突厥世界六国一族”的概念,把中国的维吾尔族也拉进名单,硬生生把一个有着独立起源和历史的民族,塞进了他们设定好的“兄弟框架”里。

这种行为,就好比你在朋友圈看见一个根本不熟的人,非说你俩是“失散多年”的亲戚,还想拉你进家族群,一起搞“复兴大业”。你说尴不尴尬?

问题是,历史并不支持这种“突厥兄弟情”。维吾尔族的祖先主要是回纥人,而回纥与突厥人不仅不是一家,还曾经是死对头。唐朝时期,正是回纥人联合唐军击败了突厥政权,才有了后来维吾尔王朝的崛起。

这段历史资料清清楚楚,土耳其人不是不懂,是选择性失忆。就像有人非要说法国和巴西是一家人,只因为他们都讲拉丁语系语言——这逻辑,别说历史学家,连电影编剧都编不下去。

如果说阿古柏事件是历史上的一场“插曲”,那么如今土耳其对新疆的“过度关注”,则完全成了现实政治的操作手法。在很多时候,新疆问题对土耳其而言,不是一个遥远的地缘问题,而是一张可以随时打出的“外交牌”和“内政缓冲器”。

首先要明白,土耳其并不是个政治稳定的大国,它的政局经常出现波动。比如近年来,土耳其里拉大幅贬值、通货膨胀高企、青年失业问题严重,社会情绪极其不安。

面对民众的不满和经济困境,一些土耳其政客就开始“老套路”——甩锅外部、制造话题。而新疆问题,正好成了他们“转移视线”的绝佳工具。

在国际舞台上,土耳其为了迎合西方舆论,时不时就对我国新疆事务进行无端指责,打着“人权”“宗教自由”的旗号,站上道德高地。可问题是,土耳其自己在库尔德问题上采取的强硬手段,早已被国际社会诟病。

更讽刺的是,联合国曾多次批评土耳其打压新闻自由、司法独立和少数民族权利,可这些政客却偏偏选择性“失聪”,只盯着中国新疆“看热闹”。这不是“双标”,是什么?

不仅如此,土耳其还长期对“东突”势力态度暧昧,甚至在某些时期表现出某种程度的“庇护”行为。不少“东突”分子在土耳其活动猖獗,成立组织、发布言论、煽动分裂,土耳其方面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默许其存在。

说白了,他们并不是真的关心新疆人民的福祉,而是把新疆当成了一张“可以随时拿出来讲讲”的政治筹码。

而在国内政治层面,更能看出这背后的算计。每当土耳其进入大选季节,政客们的“突厥兄弟情”就会突然升温,尤其是右翼民族主义政党,总喜欢把“突厥一体化”挂在嘴边,以此凝聚民族认同感,拉拢保守派选民。

新疆在他们口中,被描绘成一个“被压迫的兄弟”,而他们则是“正义的守护者”。这种叙事虽然荒唐,但却极具煽动性,在国内舆论场上屡试不爽。

举个例子,2020年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在一次公开讲话中提到新疆问题时,用了“我们不能对突厥世界的苦难视而不见”这样的表述,立刻在土耳其国内激起热烈反响。

这种话术既满足了民族主义情绪,又巧妙避开了现实问题,是一种典型的“情绪管理式政治操作”。

而且,土耳其还通过文化、教育等方式,持续输出“泛突厥主义”思想。例如在某些高校设置“突厥学”课程,宣扬突厥语族“共同命运”;或者通过宗教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渠道,对中亚甚至新疆地区的人员进行思想渗透。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软传播,虽然不像军事干预那样显眼,但长期下来,影响力却不容小觑。

更值得警惕的是,土耳其如今还积极推动“突厥国家组织”(OCT),把中亚五国纳入视野,试图打造一个以土耳其为中心的“突厥文化共同体”。

虽然这个组织目前更多停留在文化交流层面,但其政治意图早已不言而喻。而每当这个组织开会,总有人时不时提到新疆,一副“你们迟早得回来”的架势,令人哭笑不得。

总的来说,土耳其对新疆的“惦记”从来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情结、意识形态幻想与现实政治利益的三重驱动。从19世纪的阿古柏政权,到今天的“泛突厥主义”,土耳其始终没能放下对“突厥一体化”的执念。

而新疆,作为一个拥有突厥语族成分、同时地缘重要的区域,自然就成了他们想象中的“皇冠明珠”。

但问题在于,这种执念建立在历史误读和民族虚构之上,既不符合事实,也无法实现。

维吾尔族有自己的独立历史,与土耳其所谓的“突厥兄弟情”并无实质联系;更何况,中国新疆早已是国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外部势力的干涉,最终不过是“痴人说梦”。

现实一点说,土耳其若真想实现国家复兴,与其在遥远的新疆问题上做文章,不如好好解决本国的经济、社会问题。毕竟,真正的强大不是靠宣扬“虚幻的兄弟情”,而是靠脚踏实地的国家治理。

与其在政治讲台上高谈“突厥帝国”,不如在夜市街头多卖几串热腾腾的土耳其烤肉——这才是人民真正想要的“人间烟火”。

来源:胥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