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条范仲淹冷知识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5:09 1

摘要:祖籍陕西邠州(今彬州),出生地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生父范墉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并非纯粹农家出身。

1、祖籍陕西邠州(今彬州),出生地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生父范墉时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并非纯粹农家出身。

2、岁丧父后,母亲谢氏改嫁朱文翰,他早年随继父姓“朱”,名“说”(yuè),23岁才改回“范”姓。

3、改回范姓时,他特意写信给朱家兄弟,承诺“终身赡养继父继母”,此后一直践行诺言,未与朱家断绝往来。

4、苦读的“醴泉寺”在今山东邹平,寺内“范公洞”是他煮粥之所——粥冷凝后划成四块(早晚各两块),是为了方便保存而非直接热食,搭配的“断齑”是腌咸菜而非新鲜蔬菜。

5、26岁考中进士,名次是“二甲第九十七名”,并非状元(当年状元是蔡齐),却是同科进士中成就最高者。

6、初任广德军司理参军(今安徽广德,正九品),上任第一件事是接母亲赡养,而非急于仕途钻营。

7、四子皆成大器:范纯仁官至宰相,范纯礼任尚书右丞,范纯粹任龙图阁直学士,一门四进士且均为高官,北宋罕见。

8、与欧阳修是挚友但曾有分歧:庆历新政中,欧阳修主张激进推行“明黜陟”,他主张循序渐进,书信争论后仍惺惺相惜。

9、与韩琦并称“韩范”,西北共事时“韩勇范稳”,西夏人忌惮“韩琦治兵,范仲淹治民,皆不可犯”。

10、劝张载弃武从文:张载年轻时想从军,他赠《中庸》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张载后来成为“关学”创始人。

11、范公堤是在古堤基础上加固延伸,全长181里,他自掏俸禄补贴工程,历时三年完工,惠及2600多顷农田,今东台、大丰仍有遗址。

12、三次被贬均因“直言”:反对刘太后垂帘(贬河中府)、反对废郭皇后(贬睦州)、反对吕夷简专权(贬饶州),时人称为“三黜”。

13、被贬睦州(今浙江建德)仅半年,就修建严子陵钓台祠堂,写下《严先生祠堂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比《岳阳楼记》早6年。

14、贬饶州时朝臣避之不及,仅梅尧臣劝他“屈身从众”,他回信《灵乌赋》,喊出“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千古宣言。

15、西北御边时,改革兵制将禁军分五部(每部3000人)轮训,是王安石“将兵法”的雏形,早20多年。

16、西夏人敬畏他,称“小范老子胸中自有数万甲兵”,李元昊虽未接受他的休战提议,却承认其“忠义过人”。

17、提拔狄青时,赠他《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耳”,狄青后来官至枢密使,成为北宋名将。

18、曾治理太湖,提出“浚河、筑堤、置闸”三策,解决水患,今苏州“范公河”就是当年治水遗迹。

19、《岳阳楼记》写于邓州(今河南邓州),他从未去过岳阳楼,仅凭滕子京寄来的《洞庭晚秋图》和书信想象而成。

20、现存词作仅5首,《苏幕遮·怀旧》是北宋第一首秋景豪放词,打破晚唐五代词“春景闺情”的局限。

21、《渔家傲·秋思》是北宋第一首真正的边塞词,比苏轼、辛弃疾的豪放词早半个多世纪,开宋代边塞词先河。

22、曾写《易义》解读《周易》,强调“穷则变,变则通”,这一思想直接贯穿庆历新政。

23、苏州府学的校训“天下己任”是他题写的,比“先天下之忧而忧”传播更早,成为后世学校精神内核。

24、官至宰相仍“蔬食布衣”,每餐仅一荤一素,子女继承节俭家风,范纯仁任宰相时仍保持“布衣宰相”作风。

25、创办的“范氏义庄”(1050年)是中国首个家族慈善组织,最初有田1000亩,资助族人衣食、科举。

26、谥号“文正”,是北宋文官最高谥号,整个北宋仅9人获得(含司马光、王安石),足见朝廷认可。

27、西夏议和后,曾派人祭拜他的墓,认为他“止戈为武”,避免更多战乱,北宋大臣中仅此一例。

28、明朝被列入“历代帝王庙”从祀名单,与周公、孔子等共祀,是少数获此殊荣的北宋大臣。

29、墓在河南伊川万安山(非出生地/祖籍),因他晚年喜爱伊川山水,遗嘱“葬于此”,墓旁合葬母亲、两任妻子,称“范园”。

30、现代基因研究显示,江苏苏州、无锡的范氏族人与他基因高度吻合,其后代因义庄影响,成为当地千年望族。

来源:雨巷诗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