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刚下映,朋友圈里倒是热闹。有人发剧照调侃:“这是黄晓明,还是刘德华演了《阿甘正传》?”配图是他为《阳光俱乐部》增肥后的模样——脸圆得快挤出双下巴,眼神却还在用力“深情”。这戏本来被寄予厚望,冲着金鸡奖去的,导演之前拍的片子票房口碑都不错,连东京电影节都入围
电影刚下映,朋友圈里倒是热闹。有人发剧照调侃:“这是黄晓明,还是刘德华演了《阿甘正传》?”配图是他为《阳光俱乐部》增肥后的模样——脸圆得快挤出双下巴,眼神却还在用力“深情”。这戏本来被寄予厚望,冲着金鸡奖去的,导演之前拍的片子票房口碑都不错,连东京电影节都入围了。结果呢?票房还没某些网红直播带货一场打赏多,豆瓣一开分,四舍五入勉强过6。
其实他真没少折腾。为了这个角色,硬生生胖了三十斤,商演推了,综艺辞了,连他妈都被请来站台助阵。你说这阵仗,不比很多流量糊弄事的强?可观众不吃这套。一句高赞评论扎心了:“我们想看的是一个心智如孩童的中年人,不是黄晓明在演‘我很努力’。”这话狠,但戳中了命门。
你回头想想,早年的黄晓明多风光?《大汉天子》那会儿,剑眉星目,一身正气,多少人追着电视台追剧。后来《新上海滩》许文强,冷峻又深情,算是把“正小生”三个字刻进观众脑子里了。再往后,电影圈也混得开,《中国合伙人》里的成冬青,哪怕有邓超、佟大为在,也能掰下一角高光。那时候没人说他油腻,只说他拼。
可时代变了。小鲜肉一轮接一轮地冲,他还在演霸总。西装一剪,眼神一沉,“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中餐厅》里这么一句玩笑话,全网炸了。“明学”出圈,梗比戏红。他越想摆脱,越拼命上综艺、晒健身照、练肌肉、瘦回去,结果呢?大家笑完就说:“看,他又在努力去油。”
这次《阳光俱乐部》想走演技派路线,演认知障碍患者,挑战不小。段奕宏当年演类似角色,像是从底层长出来的,黄晓明呢?浑身上下写着“这是我转型之作”。宣传稿还在强调“暴瘦后身体出问题”,听起来像在喊:“你们瞧,我多敬业!”反倒让人更出戏。
他不是没诚意,是诚意太重,压过了角色本身。资方也贪,既要冲奖,又舍不得他这张“老脸”带来的流量,结果两头落空。观众看到的,还是那个急于被认可的黄晓明,而不是角色。标签贴得太牢,哪怕皮囊换了,眼神里的执念还在。你说冤不冤?付出那么多,换来的却是“自我感动”的嘲讽。可市场就是这么现实,你不信,票房数字摆在这儿,2873万,还没一场头部主播的坑位费高。
来源:云下漫步的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