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安承诺,全运会期间不蹭王楚钦热度!妻子一句自嘲“又当又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5:01 2

摘要:要知道,彼时全运会正热,他作为北京队替补,天天泡在马龙、王楚钦专属的训练场,递水、陪练、管后勤,近得能看清马龙发球时手腕的弧度,却硬是没拍过一段训练视频,没晒过一张同框合影,更别提借着“龙队队友”的名头带货蹭热度——别人眼里的流量富矿,他偏要隔出一道“分寸线”

“我连马龙的微信都没有,我俩表面朋友。”前国乒选手闫安坐在直播间里,语气轻得像在聊天气,可这话一落地,弹幕瞬间炸成了烟花。

要知道,彼时全运会正热,他作为北京队替补,天天泡在马龙、王楚钦专属的训练场,递水、陪练、管后勤,近得能看清马龙发球时手腕的弧度,却硬是没拍过一段训练视频,没晒过一张同框合影,更别提借着“龙队队友”的名头带货蹭热度——别人眼里的流量富矿,他偏要隔出一道“分寸线”。

更绝的是,妻子当场拆台:“你这就是又当又立!想靠直播养家,又怕丢了运动员的理想,还怕被人骂。”这话哪是玩笑?分明戳破了当下退役运动员最拧巴的困境:当名气成了饭碗,体育圈的人情与风骨,到底该怎么摆?

闫安早就把“替补”的身份揣得明明白白。全运会开打前一个月,他就对着镜头坦言:“队里有马龙、王楚钦、黄友政三大主力,我大概率不用出场。”不是摆烂,是真把自己活成了“后勤总管”。

王楚钦要调整接发球节奏,他就陪着练到汗透球衣;队里缺人管装备,他就把球拍、毛巾归置得整整齐齐;连队友训练完的矿泉水瓶,他都顺手收走。有人问他“会不会不甘心”,他笑着点头:“哪能甘心啊?当运动员的,谁不想上场为队里拼?”可转头又补了句:“但有他们在,球队能赢,比我上场更重要。”

北京队的阵容说是“全明星”都不为过:马龙是拿遍大满贯的“定海神针”,王楚钦刚登顶世界第一,黄友政是教练组重点培养的新星。闫安夹在中间,不抢镜、不刷存在感,只做“该做的事”——这种“不越界的自觉”,比任何奖牌都更像体育精神该有的样子。

全运会期间,不止一个网友在闫安直播间催:“拍点龙队训练呗,肯定火!”“跟大头合张影,流量马上就来!”他每次都干脆拒绝,理由直白得有点“轴”:“备战内容得保密,而且他们名气太大,我拍了,万一给人家惹麻烦怎么办?”

他心里早算过一笔账:拍马龙、王楚钦,视频播放量翻十倍都有可能,带货销量也能涨一截,可“这饭吃不长,而且对他们不尊重”。更实在的是,他怕——“我天天在屋里直播,还拍人家训练,龙哥和大头心里能舒服吗?时间长了,人家就不爱跟你玩了。”

这话听着“怂”,却比很多人清醒。近年退役运动员蹭热度的戏码还少吗?有人偷拍现役队友的陪练视频发网上,有人编造孙颖莎的恋情谣言博眼球,把体育圈的人情当成流量筹码。对比之下,闫安的“不蹭”哪里是傻?是守住了职业人的底线——不拿别人的名气,填自己的饭碗。

妻子那句“又当又立”,其实戳穿了最真实的生存困境。闫安想靠直播挣钱养家,却死活不愿彻底变成“卖货主播”。妻子笑着吐槽:“他还想有自己的理想,不想让人说‘前国手就靠蹭热度活着’。”

这不是闫安一个人的纠结。数据摆着:我国累计退役运动员超30万,每年还在新增4000多人。他们的黄金运动期就那么几年,转型之路难如登天——能像王濛那样开体育公司帮同行再就业的是少数,更多人卡在“要面子还是挣票子”的夹缝里。

闫安家里的对话更接地气。妻子半开玩笑半认真:“你挣不到钱我也不抛弃你,但你不能穷还出轨。”幽默里藏着无奈:就算是前国乒选手,也得算柴米油盐的账。当“体育情怀”遇上“养家糊口”,那道平衡木,没几个人能走稳。

体育圈的人情账:有的是知遇之恩,有的是赛场之交

闫安对人的“分寸感”,还藏在他和王楚钦的关系里。他没蹭过王楚钦的热度,却有底气说“我们是真朋友”——因为闫安的父亲曾是北京队教练,当年一眼看中王楚钦:“这孩子条件好,得破格提进一线队。”这份知遇之恩,让两人的交情早超出了“队友”。

王楚钦世乒赛夺冠后,那张比赛球台被花7万空运回北京先农坛体校,还是闫安在直播间爆的细节:“是张雷指导特意安排的,想给小队员留个念想。”可提到马龙,他却坦坦荡荡说“不熟”:“就是赛场上碰过,训练时见着打招呼,没到加微信的份儿。”

这就是体育圈的人际真相:有的交情是一起拼过的兄弟,有的只是赛场边的点头之交。闫安没把“和马龙同队”当成炫耀的资本,也没把“帮过王楚钦”当成蹭热度的理由——这份清醒,比任何“人脉话术”都更显真诚。

闫安拒绝借全运会带货,其实戳中了退役运动员转型的大难题。前有方博因不当直播遭批,被说“毁了退役运动员带货的路”;后有张继科、孙杨转型带货,褒贬不一。运动员懂体育,却未必懂直播——说错一句话、选品出点问题,消耗的就是多年攒下的口碑。

闫安不是不懂流量的好,只是更怕“消耗羽毛”。他说“不想借着比赛直播带货”,是因为见过太多教训:有的退役选手为了流量,天天蹲在训练场拍现役队员,干扰人家训练;有的编造队里的八卦,把体育圈的人情味搅得稀碎。

到最后,消耗的何止是个人口碑?是观众对体育精神的信任——当“奥运冠军”“国乒选手”的头衔都成了带货的噱头,那些赛场上的拼搏与坚持,又该放在哪里?

闫安的直播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爆料,没有蹭热度的套路,只有一个退役运动员的真实:想挣钱养家,也想守住理想;知道流量能当饭吃,也明白有些底线不能破。

可反过来想,当“不蹭热度”都成了稀缺品质,当退役运动员要在“生存”和“风骨”之间二选一,是不是整个行业都该想想:我们到底该给这些曾为国争光的人,一条怎样的转型路?

你觉得退役运动员蹭现役队友的热度,是“生存所迫”,还是“丢了风骨”?

来源:Timmy宺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