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太矛盾!抢Labubu不手软,转头狂薅1毛咖啡,咋想的?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4:53 2

摘要:这个长着尖牙、表情乖张的“丑萌”玩偶,不仅让中国年轻人熬夜蹲守抢购,还火到了泰国曼谷、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的街头,排队抢货的场景屡见不鲜。

今年6月,一只薄荷色LABUBU在北京拍出108万元天价的消息,让不少人跌破眼镜。

这个长着尖牙、表情乖张的“丑萌”玩偶,不仅让中国年轻人熬夜蹲守抢购,还火到了泰国曼谷、日本东京、美国洛杉矶的街头,排队抢货的场景屡见不鲜。

99元的基础款一上架就售罄,二手市场溢价超20倍,隐藏款更是炒到几千元仍有人买单。

可同样是这群年轻人,却在为1毛钱的咖啡拼尽全力。

外卖平台上,5.9元的美式、1.9元的拿铁早已不新鲜,甚至出现过1毛钱包邮的咖啡套餐。

曾经30多元一杯的星巴克,如今在9.9元的瑞幸、8.8元的酷迪面前失去了竞争力,京东、美团、阿里还扎堆开起硬折扣超市,把日常消费品的价格卷到了新低。

一边是“闭眼冲”的高价潮玩,一边是“锱铢必较”的日常消费,年轻人的钱包仿佛有两副面孔。

这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是年轻人越来越有钱,还是越来越会精打细算?

LABUBU的爆火绝非偶然,这个源自设计师龙家升绘本的“森林小精灵”,从平面插画到潮玩顶流,背后是一套精准击中年轻人需求的组合拳。

它的外形自带记忆点,标志性的尖牙、不对称的眼睛和“邪恶萌”的表情,打破了传统毛绒玩具的可爱范式。

这种有点“叛逆”又不失可爱的设计,恰好契合了年轻人“想与众不同又怕太过出格”的心理,成为彰显个性的绝佳载体。

不同于普通玩偶,LABUBU被打造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IP,不仅有不同主题的系列产品,还有从钥匙扣到大型摆件的尺寸矩阵,覆盖了日常陪伴到艺术收藏的全场景。

某电商平台上,LABUBU相关商品销售额同比增长超600%,“6・18”期间搜索量暴涨35倍;南通万象城的LABUBU首展,短短时间就吸引7.5万人打卡,带动销售额近390万元,足以见得这个IP的商业爆发力。

但年轻人追捧LABUBU,绝不仅仅是因为“明星同款”或“颜值高”。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年轻人面临着工作、婚恋、购房等多重压力,而这个小小的玩偶,成了他们的“情绪出口”。

很多人都觉得,LABUBU的鲜艳色彩和独特造型能瞬间激发愉悦感,拆盲盒时的期待感会促使大脑分泌多巴胺,带来即时的心理满足。

很多年轻人会对着玩偶吐槽压力,将负面情绪转移出去,这种“投射性认同”成了简单有效的减压方式。

此外,LABUBU还承载着社交功能。

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收藏、交流抽盲盒的运气、参与自发改装的共创活动,让喜欢LABUBU的年轻人形成了专属社群。

拥有热门款式,就意味着拥有了共同话题和身份认同,这种“圈层归属感”让年轻人愿意为这份爱好投入金钱和时间。

LABUBU的火爆,只是年轻人消费观的一个缩影。

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矛盾”场景随处可见。

有人花2万多元升级电脑设备,却在超市里为了便宜5毛钱的酸奶打开3个比价软件;有人愿意排队7小时买万元黄金饰品,却会因为3元配送费放弃点外卖;有人每月花几百元喝奶茶,却对十几元的视频会员犹豫不决。

这种看似分裂的消费行为,本质是年轻人对“价值”的重新定义。

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品牌或价格,而是根据“是否能带来核心满足”来划分消费优先级,形成了“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信条。

在“该花”的清单里,排在首位的是“情绪价值”。

就像LABUBU,它不是生活必需品,却能提供情感陪伴和心理慰藉;就像有人为了一场演唱会门票跨城旅行,238元的门票能带动2500元以上的住行消费,因为这场演出带来的快乐和回忆,是金钱难以衡量的。

其次是“长期价值”,年轻人愿意花几千元买一部好手机,是因为它每天都会用到,能提升工作和生活效率;愿意花上万元买音响,是因为对音质的追求能带来长久的听觉享受。

这些消费看似昂贵,但分摊到使用年限里,反而显得“物超所值”。

而在“该省”的领域,年轻人绝不手软。

他们反感的不是花钱,而是“花冤枉钱”。

外卖平台的1元餐盒费、超市里3毛钱的购物袋、不合理的包装费,这些看似小额的支出,因为没有带来相应的价值,很容易触发年轻人的“价格敏感雷达”。

咖啡价格战的背后,也是年轻人对“品牌溢价”的拒绝。

同样是现磨咖啡,为什么要为星巴克的门店租金和品牌故事多花几倍的钱?硬折扣超市的崛起,恰好迎合了这种消费心理。

京东、美团、盒马纷纷入局,用极致的性价比提供日常消费品,让年轻人在柴米油盐等必需品上省下钱,转而投入到能带来更高满足感的消费中。

这种“省小钱花大钱”的模式,不是消费降级,而是消费的“精准升级”。

年轻人“抢LABUBU薅1毛咖啡”的矛盾行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生活的平衡术。

在经济压力和生活追求之间,他们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消费方式:不盲目省钱,也不肆意挥霍,把钱花在真正能提升生活品质的地方。

这种消费观的转变,源于Z世代独特的成长环境。

他们成长在物质相对丰富的年代,不需要为基本生活发愁,更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同时,他们又面临着房价高、就业难等现实压力,懂得理性规划开支。

因此,他们不会为了面子买奢侈品,却愿意为爱好投入;不会在日常用品上浪费钱,却舍得为体验付费。

就像有人说的,年轻人的“抠门”是为了更好地“大方”。

在硬折扣超市省下的钱,可能变成了一场期待已久的旅行;在咖啡上薅的羊毛,可能换成了一只治愈心灵的LABUBU;放弃视频会员的钱,可能用来报了一节感兴趣的课程。

这种消费方式,既是对盲目物质追求的反思,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别样理解——幸福不是拥有更多,而是拥有自己真正想要的。

潮玩行业的发展也需要顺应这种趋势。

LABUBU的成功,核心是击中了年轻人的情感需求;而它的争议,则源于过度的金融化和炒作。

未来,只有剥离潮玩的投资属性,回归“带来快乐”的本质,让产品价格与价值匹配,才能走得更远。

对于品牌来说,与其依赖限量营销制造稀缺感,不如深耕IP内涵,推出更多能真正满足年轻人情感需求的产品。

说到底,年轻人的消费矛盾并不矛盾。

他们只是比上一代人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更懂得如何在有限的预算里,让生活既有“烟火气”又有“仪式感”。

抢LABUBU不是冲动消费,薅1毛咖啡也不是吝啬小气,这背后是年轻人对生活的掌控感——把钱花在刀刃上,让每一笔支出都能带来最大的满足,这或许就是最聪明的消费方式。

未来,随着消费观念的不断成熟,年轻人的“价值重排”还会持续。

但无论市场如何变化,那种“该省省该花花”的生活智慧,那种在平凡日子里寻找快乐的能力,终将成为年轻人最宝贵的财富。

而对于商家和行业来说,读懂这份矛盾背后的真实需求,才能真正抓住年轻人的钱包,也抓住消费市场的未来。

来源:听云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