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她嘴里不断念叨着“是他们不懂”,像是对自己解释,又像在争辩。这个场景我在门诊听一个妈妈转述过,那是她女儿深夜的日常,连着好几个月,家人看不懂,也不敢打断。
她坐在阳台边,手里拿着棉球,反复蘸着医用酒精,一点一点擦拭着小腿肌肤,动作缓慢而执拗。小腿已被擦得微微发红,空气中弥漫着刺鼻的酒精味。
她嘴里不断念叨着“是他们不懂”,像是对自己解释,又像在争辩。这个场景我在门诊听一个妈妈转述过,那是她女儿深夜的日常,连着好几个月,家人看不懂,也不敢打断。
有点像强迫行为,也像一种自我惩罚。我后来查了一项2023年的心理行为研究,数据显示在18至25岁的女性中,近12%曾出现过“重复性清洁行为”与“身体局部控制”症状,而这些行为背后,往往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情绪出口。
这种“仪式感”式的清洁,并非只是洁癖那么简单,更多是对无力感的一种自我调节。她说小腿“发胀、发沉”,只有用酒精一遍遍擦,才能“把那种堵住的感觉洗掉”。
这让我想起一个门诊女孩也说过类似的话,我当时就跟她解释,长时间久坐或情绪高度紧张时,腿部血液循环会变慢,尤其是小腿肌肉泵功能下降。这不是幻想,是确有其因的身体反应。
但靠酒精外擦,只能带来一时的清凉感,无法改善深层的血流或神经张力,甚至还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引发神经性皮炎或过敏性接触性皮炎。
我通常建议这类患者先从“动起来”开始改起。不是跑步,也不强求健身房,而是每天晚上8点前,站墙边靠墙走10分钟,再做3组提踵运动。
这个动作小,却能激活腓肠肌的静脉泵功能,有效缓解小腿发胀。我们做过一个小样本跟踪,坚持3周后,80%的学生反馈小腿轻松了不少。我总说,不动的痛,擦再多也没用。
她每天擦酒精要两个小时,擦完还要用手不断掐小腿,说是“怕血凝住”。这种行为听起来像是迷信,但其实符合一种身体焦虑型强迫思维的特征。
我看过一项2022年上海精神卫生中心的调查,近20%的年轻女性存在“生理灾难预期”倾向,担心身体某处突发恶变,于是过度关注、反复检查,甚至发展出“动作仪式”。
我理解她的恐惧,但科学上有它的道理。正常人体血液不会“凝在腿里”,除非长时间卧床或存在静脉系统疾病。
她的担忧更多来自对身体感觉的过度解读。像这种情况,我会建议她尝试接触式放松疗法,哪怕是泡脚而非擦酒精,也比刺激性接触来得温和有效。热水泡脚30分钟可让下肢微循环提升15%以上,还能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度,对安眠也有帮助。
我门诊有个女孩,每次考试前都要反复洗小腿,说这样“脚才不会发木”。她后来被诊断为轻度焦虑伴躯体化表现。
有个数据我一直记得,很扎心:2021年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中,有46.9%的学生表示“身体症状比情绪问题更难被家人理解”。这让我意识到,很多类似的“酒精冲洗”行为,其实是在说“我不舒服”,只是方式让人看不懂。
面对这样的孩子,我总嘱咐家长别抢棉球,而是去问她“你哪里不舒服”,让她描述具体的感受。能说出来的症状,才有机会被科学接住。
我还建议试试“身体日记法”:每天晚上写下小腿的感觉,用1到10分打分。连写7天,很多孩子会发现,其实疼痛并不是每天都剧烈,而是跟情绪起伏同步。这种自我觉察和记录,比打断行为要来得有力量。她说宿舍有人笑她“神经病”,她就更不想解释了。这种孤立感很常见。
我曾翻过一项2023年《青年心理健康白皮书》,里面有一组让我印象深刻的数字:近三成大学女生认为“身体异样”会被误解为“作”或“矫情”,因而选择沉默。这种沉默反过来又加深了焦虑,形成恶性循环。
我通常鼓励她们找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不一定是心理医生,哪怕是一个愿意听你说“腿不舒服”的朋友,也能成为情绪的缓冲带。社交支持网络对焦虑型身体症状的干预,有着40%以上的缓解效果。所以我常说,别小看“有人听你说话”这件事,它比止痛贴还管用。
她说擦酒精让她“觉得干净”,像洗掉了白天的压抑。这个细节我听过太多次。不光是腿,有人是洗手,有人是挠头皮,还有人是拔眉毛。
其实都是在用“控制身体局部”来换一种心理掌控感。我跟她讲过一个原理:当一个人内心失控时,最先控制的往往是身体最容易接触的部分,这不是矫情,而是生存本能。
我通常建议从“重新定义干净”开始。不是不擦,而是换一种方式,比如用乳液代替酒精,做一个“护肤仪式”而非“消毒仪式”。这样既保留了行为的安抚性,又减少了刺激性。皮肤的触觉反馈本身就能激活大脑的镇静通路,只要方式温和,反而能替代原有的焦虑动作。
她说她怕腿变粗,怕“静脉鼓起来”,所以要拼命按压。我看着她小腿的组织已经有点色素沉着,就提醒她,频繁按压+酒精刺激,容易导致“色素性皮炎”,这种伤害一旦形成,恢复很慢。
我告诉她,与其用力按压,不如穿下肢弹力袜,医学级压力袜对于预防浅静脉曲张和改善静脉回流已经有大量临床证据支持,效果比手掐靠谱多了。
她低头听我说完,眼神有点发红。我知道,她其实不是不知道这些道理,只是没人陪她讲清楚。我总跟年轻人说,不要把身体当成情绪垃圾桶——你扔进去的焦虑、压抑、愤怒,最后都会变成腿上的红疹、胃里的疼、心里的堵。我不是在怪你,我是怕你吃亏,才多说两句。
我也理解她嘴里那句“是他们不懂”。这不是一句抱怨,更像是一种求救。她想说的是,“我不是无理取闹,我是真的不舒服”。很多时候,真正的医学介入,不是开药,而是让她感觉“终于有人愿意听我把话说完”。这种“被理解的安全感”,本身就是一种治疗。
我希望她能慢慢学会,疼痛也有语言,身体的信号不是敌人。我们不需要用酒精去战斗,而是用理解去拥抱它。每一个感到不被理解的身体,都是在等一个懂它的人来听它说话。
今天我们不谈病名、不贴标签,只说一件事:当一个人开始用伤害来安慰自己,就是她最需要被看见的时候。我愿意当那个看见她的人。医学不是冰冷的数字,它是理解人为什么会痛,并告诉她,你不孤单。
参考文献:
[1]张文静.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22,43(5):652-655.
[2]李海燕.焦虑障碍与躯体化症状相关性研究[J].现代临床医学,2021,47(3):211-213.
[3]陈晓琳.静脉曲张的预防与弹力袜治疗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23,39(2):112-115.
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来源:陈医生健康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