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楼女子训练有多残忍?一般人受不了,揭秘青楼女子训练秘籍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4:55 2

摘要:公元776年,长安城外,一个八岁女孩站在梧桐树下,父亲薛郧随口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女孩脱口而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你以为青楼女子只是卖笑?错了,她们是被打造出来的商品。

从五六岁开始,每天挨饿挨打,学琴棋书画,练歌舞礼仪。

不合格的,直接被折磨致死,这套训练体系,延续了两千多年。

——《壹》——

公元776年,长安城外,一个八岁女孩站在梧桐树下,父亲薛郧随口吟道:"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女孩脱口而出:"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父亲的脸色变了,又喜又忧,他知道,这个天赋会毁了女儿。

果然,几年后薛郧病死,十四岁的薛涛和母亲陷入绝境,十六岁那年,她被送进了教坊,这不是个例,明朝末年,无锡有个女孩叫董白。

七八岁时,母亲就开始教她读书写字。

她太聪明了,学什么会什么,针线女红,食谱茶经,样样精通,十几岁,她被卖进秦淮河畔,改名董小宛,这就是青楼选人的第一条规矩,要聪明,要有天赋。

笨的不要,因为培养不出来。

太笨的女孩,直接被发配到低等妓院,或者更惨的地方,青楼要的是精品,你以为学琴棋书画很风雅?错了。

公元前645年,齐国宰相管仲建立了第一家官办妓院。

一次性塞进去700个女子,这比西方早了半个世纪,管仲不傻,他知道这些女人要对付的,是最挑剔的达官贵人,必须狠狠地练。

唐朝开元二年,朝廷增设了四处教坊。

两处在洛阳,两处在长安,专门派教坊使和副使管理,这些地方,就是集中训练营,女孩们五六岁进去,先学站姿、坐姿、走姿。

腰板挺不直?打,手势不对?打,眼神乱瞟?打。

琴要学,古琴七弦,每根弦都有讲究,手指按错位置,老师的戒尺就落下来,练到手指流血,是常态,棋要学,围棋变化莫测,要懂布局、懂攻守。

下不过客人?丢人,丢人就是砸招牌。

书要学,篆书、隶书、楷书,都要会,写得难看?说明你懒,懒就要罚,画要学,山水、花鸟、人物,都得拿得出手,画不好?说明你没天赋。

但这只是基础,更难的是诗词歌赋。

——《贰》——

最残忍的不是打骂

客人随口吟一句,你要能立刻接上,接不上?说明你读书少,读书少就要背书,背不出来?继续罚,还要学唱曲,长短句、小令、慢词,都要会。

嗓子哑了?没人管,继续练,舞蹈更不能少。

有个女子叫延娟,史书记载她"步尘上无迹,行日中无影",这种程度,要练多少年?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到深夜才能睡,吃不饱是常态。

老鸨要的是纤细的身材,不是胖姑娘。

有女孩受不了,想逃,逃?往哪逃?青楼里有专门的壮汉看守,有下人日夜监视,就算逃出去,被抓回来的下场更惨,史料记载,有的女孩被活活折磨死。

这不是夸张,你以为最残酷的是挨打?不是。

最残酷的,是把人变成商品的过程,明朝教坊司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女孩们要学"懂爱情",什么意思?就是要知道男人需要什么,怎么让男人神魂颠倒。

这是一门技术,要会察言观色。

客人进门,看他的表情、步态、语气,就要判断出他今天心情如何,心情好,就陪他热闹,心情不好,就陪他安静,要会说话。

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时候说,都有讲究。

说错一句,客人不高兴,以后就不来了,要会装,装天真、装娇羞、装痴情、装大度,什么角色都要会演,青楼女子的八大规矩,就是为了这个。

第一步,喊堂,客人一进门,门口的人就大喊"接客喽"。

这是告诉所有人,生意来了,第二步,落座,姑娘们围上去,点烟倒茶嗑瓜子,嬉笑弹唱,要让客人觉得自己是大爷。

第三步,吃花酒,客人摆饭局,叫上朋友,请姑娘们作陪。

姑娘们要会吹箫唱曲,还要会劝酒逗趣,第四步,拉铺,客人看上哪个姑娘,可以留宿,但不是白留,要给钱,第五步,打干铺。

客人在青楼过夜,但不许乱来,只能聊天。

这种客人往往身份特殊,或者有别的目的,第六步,住局,可以过夜到天明,价格更高,第七步,铺堂,客人和姑娘互相倾慕,要请朋友吃饭,公开关系。

这顿饭花销巨大,第八步,挂衣,初次同房,要放鞭炮、点红烛、给赏钱。

比铺堂还贵,每一步,都是钱,而姑娘们,只是工具。

——《叁》——

才女背后的血与泪

但还有更残忍的,明朝靖难之役后,朱棣把不服从他的官员妻女发配到教坊司,这些大家闺秀,从小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却被迫沦为乐户。

史书记载,这是"文皇特典,非律令所有"。

意思是,这不是法律规定,是朱棣故意的,为了羞辱,这些女人的命运,比普通青楼女子更悲惨,她们有文化,有见识,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

这种痛苦,是双重的,很多人以为,青楼才女活得很好。

错了,她们只是活得比别人稍微体面一点,薛涛八岁能诗,十六岁入教坊,公元785年,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让她在酒宴上即席赋诗。

她写了《谒巫山庙》,韦皋拍案叫绝。

从此,她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但她只是歌伎,韦皋可以让她参与政事,可以在她面前谈笑风生,但永远不会娶她,她的身份,不允许。

后来韦皋死了,武元衡来了,武元衡准许她脱籍。

但薛涛的名气太大,各路节度使、幕府佐僚、文人雅士,都来找她,她和元稹有过一段情,但元稹走了,再也没回来,晚年的薛涛,穿着女道士的衣服,住在浣花溪边。

做薛涛笺谋生,孤独终老,李师师更惨。

她是东京城内染房王寅的女儿,天生好嗓子,不到十五岁,就在各教坊中独领风骚,张先八十多岁,专门为她创作新词牌《师师令》。

秦观、晏几道、周邦彦,都为她写过词。

但她最后遇到了宋徽宗赵佶,皇帝看上她,是福还是祸?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李师师的结局,有人说她在靖康之难中被金兵掳走。

有人说她自杀了,还有人说她出家了。

不管哪种,都不是好结局,明末的秦淮八艳,看起来风光无限,柳如是嫁给了钱谦益,钱谦益是原朝廷礼部侍郎,28岁中探花,为她盖了"绛云楼"和"红豆馆"。

但1666年钱谦益死后,乡里族人来抢房产。

柳如是为了保护钱家产业,用绳子上吊自杀,年仅48岁。

——《肆》——

董小宛嫁给了冒辟疆,冒辟疆对她很好,两人相处九年,但董小宛27岁就死了,史书记载,死于"劳瘁",太累了,陈圆圆被吴三桂纳为妾。

吴三桂为了她"冲冠一怒",但最后,陈圆圆也没得到好下场。

这就是青楼才女的命运,她们有才华,有美貌,有见识,但她们依然只是商品,有人会说,她们可以从良啊,从良?谈何容易。

明朝规定,从教坊司赎身有两个条件。

第一,官府废除乐籍,第二,偿还身价银,这两个条件都极其苛刻,尤其是因获罪进入教坊司的人,只能终身为奴,想赎身?做梦。

就算赎身成功,世俗的眼光也会跟随一辈子。

为什么要这么残酷?因为有需求,齐国管仲建立官妓制度,是为了税收,这些女子每天接客,收入全部上交国库,管仲一年能从中抽取大量银两。

汉武帝将营妓制度化,也是为了钱。

唐朝设立教坊,名义上是管理宫廷俗乐,实际上呢?这些女艺人要在各种宴会上表演,要陪王公贵族喝酒,她们是权力的点缀。

到了宋代,情况变了,理学兴起,道德说教盛行。

但青楼反而更繁荣了,为什么?因为士大夫们需要出口,白天讲仁义道德,晚上就去青楼,青楼女子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明朝教坊司更绝,除了满足权贵需要,还成了政治工具。

谁不听话,就把谁的妻女发配进去,这种羞辱,比杀头还狠,而这一切的基础,是女性地位低下,在那个时代,女人是男人的附属品。

良家女子要守三从四德,青楼女子连人都不算。

她们是"贱籍",是"乐户",是最底层的存在,但讽刺的是,这些最底层的女子,反而要学最高级的才艺,她们要比大家闺秀更懂诗词,更会琴棋,更有风情。

为什么?因为只有这样,她们才有价值。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