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巨菌草于1983年由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团队引进并改良,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经过多年培育,已适应我国气候,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并在南北方多地开展生态治理和牧草种植项目。
1. 引入历史与培育背景
巨菌草于1983年由福建农林大学林占熺团队引进并改良,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经过多年培育,已适应我国气候,具有耐寒、耐旱、耐盐碱等特性,并在南北方多地开展生态治理和牧草种植项目。
2. 产量与种植特点
南方地区因气候优势,巨菌草年收割可达4次,亩产鲜草约20吨(即4万斤);北方受限于生长期,年收割次数减少,亩产约10吨。这与用户提到的南北差异相符。种植周期方面,其多年生特性可连续收割15-20年,无需重复播种。
3. 南北方推广现状
• 南方:福建、河南等地已规模化种植,如河南新乡2021年启动万亩菌草项目。
• 北方:近年来政府主导的示范项目逐渐增多,例如甘肃永靖县2025年通过“草畜一体化”助力乡村振兴,山西大宁县同年开展种植配套物资招标,表明北方推广力度正在加强。
4. 争议点分析
• 北方认知度低的原因:可能与种植历史较短、气候适应性挑战(如越冬管理)及初期以南方需求为主有关。但实际近年北方已在政策扶持下加快推广。
• 食用性描述存疑:公开资料中未明确提及巨菌草作为食用蔬菜的用途,其核心价值仍集中于生态修复和饲草领域。用户提到的嫩茎食用可能属于地方性尝试,但需进一步验证。
5. 综合价值
巨菌草作为“中国草”,实现了三大效益:
• 生态:治理荒漠化、盐碱地,减少水土流失;
• 经济:降低养殖成本(粗蛋白含量超10%),推动草畜循环产业;
• 能源:可转化为生物质燃料,助力碳中和目标。
结语
北方虽起步较晚,但随着技术优化和政策推动,巨菌草正在突破地域限制。其种植不仅关乎经济效益,更是生态安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您如何看待这类兼具环保与经济效益的作物推广前景?
来源:梦想8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