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多次请他当省长,他衣锦还乡显清廉,百姓送行传美名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10-27 13:56 1

摘要:张难先最终还是答应了,条件是他自己挑人、自己理账、不给谁面子。到杭州的第一天,他就拒绝住进西湖边的官邸,搬进一间租来的小楼,他直接撕了虚账,公开贴在布告栏上。

1931 年冬夜,杭州城外寒风刺骨,送行的人群却挤满街巷;张难先这位被蒋介石五次请出山的官员,没有选择官船护驾,只带着几口简陋木箱返乡。

当码头埋伏的土匪撬开他的行李,看到的不是金银珠宝反而是满箱旧书与缝补的衣衫时,这群亡命之徒竟集体跪地,一路护送三十里水路。

1930 年秋冬,浙江财政烂成了一锅粥;张难先到任时,47 万银元的亏空赤裸裸摆在账上,贪腐案子像春雨后蘑菇,年年冒出两百起。

蒋介石急了,这块他老家的地盘,要是再烂下去,自己脸上也挂不住。他左挑右选,想起了张难先 辛亥革命元老,北洋、奉系、直系三大军阀谁也没收买动过的人。

电报一封接一封,最多的时候三天三封:“限三日到职,不得推辞。” 张难先看着电报叹了口气,回了封信,意思很简单:不是不想干,是这地儿不好干。

他在家信中写得更直白:“盐税、土地、金融,全是蒋家人盯着,省长就是个摆设。” 蒋介石不是不清楚,可他清楚也没办法,这种地方得靠张难先这种 “死脑筋” 来治。

张难先最终还是答应了,条件是他自己挑人、自己理账、不给谁面子。到杭州的第一天,他就拒绝住进西湖边的官邸,搬进一间租来的小楼,他直接撕了虚账,公开贴在布告栏上。

浙江官场炸了锅,原本靠 “关系” 进来的冗员,160 名直接裁掉,这一刀下去,一年省了 20 万银元,最有名的是那笔 “游湖账”。宋美龄来杭州游玩,花了 13780 元,账单送到张难先桌上。

彼时蒋介石正公开提倡节约,张难先当面提交账单,直言 “当由个人承担”;蒋介石听了脸色难看,宋美龄气得发抖,直接派人到张家查账,想抓点把柄。

张家的门却敞开着,夫人正在纳鞋,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张难先拿出一张纸,上面写着:“若有一分贪污,愿于灵前自裁。” 连灵位都立好了,宋美龄看完,眼圈红了,调查的人悄悄退了出去。

卸任那天,杭州百姓自发夹道相送,没有锣鼓奏乐,却有人端着清水、捧着明镜站在街头这是当地敬清官的古老仪式。张难先婉拒了同僚安排的车马,选了最便宜的商船返乡,他对妻儿说:"省些银子,也清净。"

张难先不是没想过留下来,他曾在日记里写,“若国家真需我,我便死也无悔。” 可他更清楚,自己这块 “玻璃心”,压不住那锅沸水,宁可归去,也不苟活官场。

临走那天,他没坐轿子,也没带卫队,就带了几口旧箱子,从杭州一路向西,准备返回湖北老家。走到皖南山区,芦苇荡里冲出一群持械土匪,带头的刀疤汉子盯着他冷笑:"都说省主席辞官,定有厚礼,搜出来归我们,搜不到就跪送你三十里。" 张难先神色淡然:"尽管搜,我身上值钱的只有书香。"

开箱一看,里面只有几本《礼记》《春秋》、几件旧衣服、两锭银元,还有一双纳了一半的布鞋,总值不足百元。刀疤汉子望着远处村落门前悬挂的铜镜明白是百姓为敬清官所挂,忽然 "噗通" 跪地,随后竹筏撑篙送行,直到船入江心仍未起身,这场匪送清官的奇事,很快在茶馆酒肆传开。

张难先他出身普通农家,靠自己一笔一画读书成才,辛亥革命时举枪造反,为的是让老百姓有口饭吃。他在北洋混过,也被袁世凯看重过,后来蒋介石请他、汪精卫劝他、李宗仁招他,他谁的账也不卖。

抗战爆发后,他在汉口组织募捐,发动工商界支援前线,还将自己的积蓄全数捐出。1951 年抗美援朝时,他又把《长江日报》的稿费 4.86 万元悉数捐献,始终以家国为重。解放战争末期,他主动联络地下党,组织 “武汉临时救济委员会”,保护城市设施,助力武汉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后又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始终以普通党员的身份为国家出谋划策。

张难先的老家湖北仙桃,如今立有纪念馆,馆里展出他的一口破箱子、一件旧棉袍和那张 “灵位誓词”,每年清明节,还有小学生来这里默读一遍誓词,说是 “读懂了什么叫骨气”。

张难先这一生他没有大权在握,但他做的每一件事,都让人明白,什么叫 “身正不怕影斜”。他不和人争,却谁都敬他;他不讨好上头,却让百姓自发送行、乡邻主动护送。在那个乱世,清官成了稀罕物,他却成了那一抹最亮的光。如今再看,张难先的那口旧箱子,比金银财宝更重千钧。

信息来源:

张难先其人,人物身份及经历---《辛亥革命人物志》

公布财政亏空、裁撤冗员、拒绝政要消费报销(如宋美龄开销事件)、公开财政账目等---《民国人物实录》

张难先衣锦还乡途中于皖南被土匪拦截,因箱中无钱财仅书籍衣物,土匪下跪相送三十里---《湖北地方志·人物卷》

来源:忠于法纪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