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水杜康把“十三朝”三个字印在瓶身上,不是为了讲故事,是真把历史搬进了酒窖。
陕西人喝酒,从来不只是喝一口酒。
白水杜康把“十三朝”三个字印在瓶身上,不是为了讲故事,是真把历史搬进了酒窖。
没人逼它改名,也没人逼它换包装。
它自己悄悄把四字商标拆了,把“白水杜康”四个字缩成小字,把“十三朝”顶到最前面。
这不是改名,是换命。
2023年,它把周礼、汉风、盛唐这些词,一个个注册成酒的名字。
不是营销噱头,是拿下了国家知识产权局的红章。
官方都认了:这酒,跟洛阳杜康不是一家。
你猜它卖得多贵?
一瓶“盛唐典藏”在京东拍出八千九百九十九。
不是拍卖行,是普通电商平台,普通人抢着买。
西北的白酒,第一次进了高端收藏圈。
更狠的是,它跟陕西历史博物馆签了协议,把十三件一级文物的造型,直接刻在酒瓶和酒具上。
唐代的鎏金舞马衔杯银壶,变成了酒器。
预售第一天,卖光了。
没人说它盗用文化。
因为它没贴个“唐朝贡酒”就卖,它把文物的纹路、器型、釉色,全还原了。
连瓶身的釉色,都有十三种,每一种对应一个朝代。
西周的青灰,汉代的朱砂,盛唐的金釉——不是随便涂的,是真按文物颜色调的。
它不喊“国潮”两个字,但整个包装,从字体到瓶型,全是老祖宗的东西。
颜体书法商标拿了德国iF设计奖,瓶底刻着何尊上的“中国”二字。
这不是复古,是把文化当原料,酿进酒里。
有人骂它蹭热度。
可你看看洛阳杜康,还在用三十年前的包装,卖着八九十块的散装酒。
人家在改,你在原地打转。
白水杜康现在一年卖三万吨基础款,稳住老百姓的饭桌。
但它的利润,68%来自“十三朝”。
这酒,已经不是用来喝的了,是摆在博古架上,用来显身份的。
它没请明星代言,没砸广告。
它开的两家文化体验馆,一年二十万人去打卡。
不是去喝酒,是去看文物复刻的酒器,听讲解员讲周朝怎么酿酒,汉代怎么敬酒。
它没说“文化自信”,但它用一瓶酒,把陕西人心里那点骄傲,重新点着了。
以前我们说陕西,是兵马俑、是城墙、是羊肉泡馍。
现在,多了一样——十三朝的酒。
它没赢在营销,赢在敢把历史当真。
不是所有叫“杜康”的都能活下来。
但敢把历史刻进酒瓶的人,才配叫传承。
来源:爱猫狗的姐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