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元寿:七代人唱了二百年戏,不能最后毁在一部《沙家浜》上!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3:28 1

摘要:谭家的京剧传承,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高祖谭志道踏上京剧之路开始,至今已绵延七代,长达二百多年。这期间,谭家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在京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谭家的京剧传承,堪称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从高祖谭志道踏上京剧之路开始,至今已绵延七代,长达二百多年。这期间,谭家为京剧艺术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每一代都有杰出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故事在京剧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谭元寿的高祖谭志道,是谭家京剧事业的开创者。他出身汉戏,因声狭音亢,犹如鹨鸟叫,而得 “叫天” 的艺号。咸丰年间,谭志道带着家人从湖北来到北京,改唱京戏,并搭入程长庚主持的三庆班 。他的出现,为谭家开启了京剧之门,也为京剧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谭志道的独子谭鑫培,更是京剧史上的传奇人物,被尊为 “伶界大王”。他创立了谭派,是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对京剧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甚至出现了 “无腔不学谭” 的盛况。1905 年,谭鑫培主演了中国第一部电影京剧《定军山》,这不仅是谭家的荣耀,更是中国电影史和京剧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谭鑫培的艺术成就,让谭家在京剧界站稳了脚跟,也为后世子孙树立了崇高的艺术典范。

谭鑫培的第五个儿子谭小培,同样在京剧领域颇有建树。他不仅继承了谭派传统,还积极培养儿子谭富英,为谭派艺术的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谭小培与杨小楼、尚小云和荀慧生(白牡丹)赴上海演出,大受欢迎,从此 “三小一白” 享誉大江南北,他的艺术造诣和舞台魅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谭富英是谭家的第四代传人,位列 “四大须生” 之一,他将谭派老生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峰。谭富英嗓音高亮甜脆,演唱酣畅淋漓,表演洒脱大方,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他的代表剧目众多,如《定军山》《四郎探母》等,深受观众喜爱。谭富英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京剧有声电影《四郎探母》,为京剧艺术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

谭元寿,这位谭家的第五代嫡传人,在谭派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他自幼受到京剧的熏陶,5 岁就第一次登台演出,与程砚秋和父亲谭富英一起唱了一出《汾河湾》。10 岁时,他进入富连成科班学习,在那里接受了严格的基本功训练,师从雷喜福、王喜秀、张连福等学老生,师从王连平、沈富贵、茹富兰等学武生,7 年里学演了近百出戏,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功底。出科后,谭元寿与众多名家合作,不断积累演出经验,逐渐崭露头角。他的表演风格独特,嗓音高亢嘹亮,功底扎实深厚,无论是文戏还是武戏,都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准 。

谭元寿的儿子谭孝曾,是谭家的第六代传人。他自幼受到家庭的艺术熏陶,继承了谭派艺术的精髓。谭孝曾的演唱风格古朴典雅,韵味醇厚,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为谭派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曾荣获 “亚洲杰出艺术家奖” 和 “中美文化贡献奖”,这些荣誉不仅是对他个人艺术成就的肯定,也是谭派艺术影响力的体现。

谭正岩作为谭家的第七代传人,肩负着传承和发展谭派艺术的重任。他自幼学习京剧,功底扎实,技艺精湛。在成长过程中,谭正岩得到了祖父谭元寿和父亲谭孝曾的悉心指导,同时也不断汲取其他艺术家的长处,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20 世纪 60 年代,中国社会正处于深刻的变革之中,文艺领域也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在 “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现代戏创作成为了文艺发展的重要方向。1963 年,北京京剧团决定将沪剧《芦荡火种》移植改编为京剧,这一举措旨在通过京剧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展现新时代的革命精神,让更多观众了解和感受到革命历史的厚重与伟大。

起初,郭建光一角并非由谭元寿饰演,但在 1963 年 12 月 5 日,北京市市长彭真审看演出后,认为谭元寿更适合这个角色,于是指定他替换高宝贤,出演新四军指导员郭建光。谭元寿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他深知这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挑战,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塑造好郭建光这一角色,谭元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深入研究剧本,试图从字里行间挖掘出郭建光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点。他意识到,郭建光作为新四军的指导员,不仅要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还要有细腻的情感和智慧的头脑。为了更好地理解角色,谭元寿开始深入生活,体验战士们的生活状态。他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操练,观察他们的言行举止、生活习惯和精神风貌,努力让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战士们融为一体。

在表演艺术上,谭元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他长期演惯了帝王将相,旧的表演烙印很深,传统的表演框框和习惯在他的表演中不时显现。比如,在最初的表演中,他的唱腔不自觉地往谭派框子里套,表演上甚至连走方步、晃脑袋等旧习惯也难以改掉,导致郭建光这一角色被他演得 “老气横秋”,不像二十几岁的连队指导员。但谭元寿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他决心突破传统的束缚,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和角色特点的表演方式。

在唱腔设计上,《沙家浜》的音乐团队为郭建光设计了许多新的唱腔,以展现其英雄形象。然而,这些新唱腔与谭元寿以往的演唱风格大不相同,他唱起来总是不顺,一连两个月都过不了关。尤其是第五场《坚持》里,那段长达二十几句的〔二黄导板〕转〔回龙〕、〔三眼〕、〔原板〕的成套唱腔,在一个月中修改了十稿,这给谭元寿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他没有放弃,他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他还积极观摩战士业余演出和 “乌兰牧骑” 的演出,学习他们的表演经验和精神风貌。通过这些学习和观摩,谭元寿逐渐认识到,不能被传统的艺术形式束缚,而应掌握艺术创造的主动权。

于是,谭元寿下定决心放下流派的架子,重新学习。他像小学生开蒙一样,向大家学习发声、唱法,请同志们帮助改正。每天他都刻苦练习,一句一句地琢磨,一段一段地排练。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和坚持,谭元寿终于克服了唱腔上的困难,成功地塑造了郭建光这一英雄形象。他的表演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高度认可,郭建光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1964 年,京剧《沙家浜》正式公演,这部剧以其精彩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迅速风靡全国。谭元寿饰演的郭建光,成为了剧中的亮点之一。他的表演不仅展现了郭建光的英勇和智慧,更体现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和坚定信念。他的唱腔高亢激昂,充满了力量和激情,每一句唱词都仿佛是从心底发出的呐喊,深深地感染着观众。他的表演细腻入微,将郭建光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紧张和激烈。

1976 年,对于中国来说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年。然而,在文艺领域,特别是现代京剧艺术,却经历了一段特殊的时期。作为八个样板戏之一的《沙家浜》,其主要演员也受到了影响,谭元寿便是其中之一。

审查结束后,结果却让谭元寿难以接受。审查部门没有给他下任何结论,既没有说他是对还是错,也没有指出他在哪些地方存在问题。这种没有定论的审查结果,就像一团迷雾,始终笼罩在谭元寿的心头,成为他心中一个难解的心结。他想不明白,自己尽心尽力塑造的郭建光这个角色,深受观众喜爱,为何会遭受这样的审查?而且审查结束后,却又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这让他感到无比的委屈和无奈。

这个心结对谭元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那以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不再演唱《沙家浜》。即使在后来的春晚演出中,面对各种邀请,他都坚决拒绝演唱《沙家浜》。他的这一决定,让许多观众感到惋惜,但对于他来说,这是他内心深处的伤痛,他不愿意再去触碰那段让他痛苦的回忆。他担心,一旦再次演唱《沙家浜》,那段莫名被审查的经历会再次浮现,那种痛苦和无奈会再次笼罩他 。

告别《沙家浜》后的谭元寿,并没有离开他深爱的京剧舞台,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传统戏剧的恢复与传承中。他深知,谭家七代人传承的京剧艺术,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不能在他这一代出现断层。

从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传统戏迎来了恢复演出的春天,谭元寿作为京剧界的老艺人和北京京剧院的主力演员,积极投身其中,主演了大量京剧骨子老戏。《定军山》《南阳关》《战太平》《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问樵闹府・打棍出箱》《桑园寄子》…… 这些谭门本派的经典剧目,在他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他的表演风格独特,既继承了谭派艺术的精髓,又融入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新,将剧中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观众领略到了传统京剧的独特魅力。

在《定军山》中,谭元寿饰演的老将黄忠,威风凛凛,气势不凡。他的唱腔高亢激昂,念白铿锵有力,一招一式都尽显深厚的功底。尤其是在 “请缨”“交锋” 等场次中,他通过精湛的表演,将黄忠的老当益壮、英勇无畏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仿佛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三国时代。而在《问樵闹府・打棍出箱》中,他又将范仲禹的疯癫状态演绎得入木三分,通过细腻的表演和独特的唱腔,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痛苦与挣扎,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

除了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谭元寿还积极参与中国京剧音配像工程。这是一项旨在抢救、保护和传承京剧艺术的重要工程,通过为老一辈京剧艺术家的录音配上影像,让后人能够欣赏到他们的艺术风采。谭元寿深知这项工程的重要性,他不辞辛劳,先后为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余叔岩、李少春等五位大师的近 50 部老戏录音进行了配像 。在配像过程中,他精益求精,力求还原大师们的艺术神韵。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每一句唱腔,他都反复琢磨,精心设计,以确保配像的质量和艺术价值。

为谭鑫培的《秦琼卖马》配像时,谭元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由于年代久远,谭鑫培的录音资料有限,而且当时的录音技术也不够完善,声音质量较差。但是,谭元寿没有退缩,他通过查阅大量的资料,向老一辈艺术家请教,努力还原谭鑫培的表演风格。在配像过程中,他仔细聆听录音,揣摩每一个音符的韵味,同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设计出了符合人物性格和剧情的动作和表情。经过长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完成了配像任务,让观众能够通过影像感受到谭鑫培的艺术魅力。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