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来势汹汹,建议:每家备好7样东西,关键时刻能救命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5-18 12:30 2

摘要:病毒变异快,传播速度更快,现在不少人又开始中招,有的家庭一人阳,全家倒。尤其是老人、慢性病患者、体质差的人,往往是“阳”得最重的。你得过了,它没得过,你轻了,他可能就重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2025年了,新冠病毒还没有“下线”。它不像流感,来了走、走了还来,它像个赖在家里的不速之客,变着花样,隔三差五冒个头。

你以为它走了,它又换个壳回来。这几年,医院里见得多了,轻的发烧咳嗽,重的进ICU插管,甚至猝不及防地丢了命。

有些人问:“不是都阳过了吗?还怕啥?”我只说一句话:新冠不怕你阳过,就怕你不准备。

病毒变异快,传播速度更快,现在不少人又开始中招,有的家庭一人阳,全家倒。尤其是老人、慢性病患者、体质差的人,往往是“阳”得最重的。你得过了,它没得过,你轻了,他可能就重了。

讲真,不是病毒变强了,而是人放松了。很多人以为疫情结束了,口罩不戴,药不备,体温计都扔了。结果发烧了、干咳了,家里连个退烧药都没有。医院排队排到门外,急诊室爆满,医生累得连轴转,病人却只能干等。

我当医生几十年了,见惯生死,但最怕的不是病情重,而是明明能防、能缓解、能准备的,偏偏家里什么都没有。特别是那种“没事儿吧,扛扛就过去了”的心态,真的容易出事儿。

今天我不讲大道理,就跟你掰扯掰扯,新冠没走,家里到底该备点啥。不是让你囤货,不是制造恐慌,而是实话实说:关键时刻,有这七样东西,真能救命

第一样,退烧药。别以为发烧就扛一下。38度以上,尤其是老人、小孩或者本身有基础病的人,拖一拖就容易出事。

家里常备对乙酰氨基酚或者布洛芬这种常规退烧药,安全性相对高。千万别等发烧了才跑药店,那个时候可能买都买不到。

第二样,体温计。你不测体温,怎么知道烧没烧?有感冒症状第一时间测体温,是判断是不是感染的第一步。现在电子体温计便宜又准确,家里至少得有一个。而且要教孩子和老人怎么用,别等急了才抓瞎。

第三样,指脉氧仪。这玩意儿以前没人重视,但新冠一来,它就成了“生命线”。尤其奥密克戎和后续变种,最危险的是“沉默性缺氧”——你不觉得喘,可血氧已经低得吓人。指脉氧能及时发现问题,低于93就得警惕,低于90要立刻就医。

有个6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烧退了以为没事了,结果突然晕倒。送来一测血氧才80,肺部感染严重,几乎送命。如果他家早有个指脉氧,早发现,早送医,可能就不会这么凶险。

第四样,抗病毒药物。这个说起来要谨慎,目前国家批准的新冠抗病毒药物主要是奈玛特韦/利托那韦联合(商品名帕罗韦德),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才安全有效。这类药物在发病5天内用效果最好,但医院常常难预约,社区诊所也不一定有。

我建议家中有高风险人群的家庭,提前咨询医生是否有必要预留一盒。不是鼓励乱吃药,而是有备无患总比临时乱跑强

第五样,口罩。别以为现在不戴了就没用了。新冠传播力依旧强,尤其在医院、地铁、超市这种密闭人多的场所,口罩仍然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之一

而且现在流感也多,戴口罩能一举两得。家里常备医用外科口罩或N95,特别是给老人和免疫力差的人外出用。

第六样,基础慢病的常用药。以前就有患者因为封控时拿不到降压药、降糖药,血糖血压飙上天,最后进了ICU。

现在虽然不封了,但一旦感染新冠,原有疾病可能会被“推一把”。家里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一定要备足一个月的药量,不能断。

而且感染后,有的药物可能要调整剂量,比如糖尿病患者发烧时,食欲差但血糖可能飙高,这时候如果没有医生指导,容易出事。准备好药、准备好血糖仪、血压计,关键时刻能救命

第七样,饮水、营养补充和电解质水。很多人感染后高烧不退,出汗多、食欲差,身体处于脱水状态。

尤其是老人,不口渴也要喝水,因为脱水往往是无声的杀手。可以备一些电解质饮料、口服补液盐,也可以自制淡盐水,但关键是——要意识到喝水的重要性,不是等渴了再喝。

还可以准备一些易消化的高能量食物,比如粥、蛋羹、营养粉、罐头。别小看这些,发烧时吃不下饭,这些东西能撑过最难的几天

很多人觉得这些东西“不就是感冒嘛,有必要搞这么多?”我也希望你一辈子都用不上,但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本来没事,结果拖出事”的例子。

有个小伙子阳了没在意,发烧不退,一直咳嗽,最后肺部感染加重,住进了重症病房。他自己说,早知道会发展这么快,早就该吃药、该看病、该准备东西了。

新冠不是猛兽,但它的危险在于“你低估了它”。而准备这七样东西,不是恐慌,是对自己和家人的负责。

尤其是家里有老人、孕妇、孩子、慢性病患者的,真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你可以不紧张,但得有点数。

新冠这几年教会我们的不是“该忘记”,而是“要记得”。记得它曾经带来的混乱、伤害和不可预测,也记得——我们不是无能为力,而是可以做好准备

不是让你每天提心吊胆,而是让你在面对它的时候,有底气、有选择、有应对的能力。

说到底,医生能做的,是在你生病时帮你。但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在健康时做的准备。

愿你永远用不上,但也希望你永远都备着。

参考文献:
[1]张文宏,李兰娟.新冠病毒感染临床救治与防控经验[J].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41(01):1-5.
[2]王丽,赵倩.家庭中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的药品与物资储备建议[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3):245-248.
[3]刘颖,陈晨.指脉氧在新冠疫情中的应用与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23,43(09):892-895.

来源:健康科普李医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