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宋希濂在美国接受采访,直言:毛主席比蒋介石高明太多了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10-27 12:34 1

摘要:一位年过七旬、身着深色西装的老人正襟危坐,面对美国记者提出的,“30秒比较毛主席与老蒋”的尖锐提问。

1982年,在纽约曼哈顿的一间会议室里,镁光灯闪烁。

一位年过七旬、身着深色西装的老人正襟危坐,面对美国记者提出的,“30秒比较毛主席与老蒋”的尖锐提问。

他沉思片刻,直言道:“老蒋这个人比起毛主席差太远了,毛主席比老蒋高明太多了!”

此言一出,直接让美国记者惊愕不已。美国记者原本是想利用这位老人的褒蒋贬毛来讽刺新中国。

没想到老人直接站在了新中国的一边。

那位老人,便是黄埔一期生、曾任国军中将的宋希濂。

他曾是老蒋的心腹爱将,后成为新中国的特赦战犯,在我国抗战史上也留下了不朽的功劳。

那么,曾经的老蒋爱将,为何会说出不利于老蒋的言论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从黄埔精英到老蒋“鹰犬”

宋希濂,1907年出生于湖南湘乡一个富裕家庭,少年时代便怀有救国理想。

1923年,16岁的宋希濂考入广州陆军讲武学校,后与陈赓一同成为黄埔军校一期学生。

在黄埔期间,宋希濂与陈赓关系密切,两人“情同手足”。

后来在陈赓的引荐下,他拜访了周公,并对周公潇洒的英姿、缜密的思维、透彻的分析深深折服。

1925年,经陈赓介绍,宋希濂加入到了我党。

然而,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面对国共之间的激烈斗争,年轻的宋希濂开始动摇。最终,他选择了脱离我党,投入到老蒋的怀抱。

老蒋对宋希濂的投靠欣喜异常,随即予以重用。

1927年,老蒋公派他前往日本军校深造,回国后更是屡次晋升。

抗日战场上,宋希濂展现出了强烈的民族气节。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他主动向何应钦请缨要求率部到上海前线抗日。

刚开始何应钦没有答应,但是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宋希濂直接带着几个心腹,直接到何应钦家里逼宫,何应钦无奈之下只好答应。

抵达前线后,宋希濂指挥261旅积极作战,强渡蕴藻浜,向日寇主力的侧后方发起猛烈进攻,吓得日军停止了进攻。

然而,当时在老蒋的命令下,宋希濂也参与了很多对我党不利的事,其中就包括对我根据地的“围剿”。

尤其是1935年,宋希濂奉老蒋之命杀害了我党最早的领导人之一“瞿秋白”,成为其一生最大的污点。

晚年宋希濂回忆起此事,常悲痛不已:“怪我醒悟太迟,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憾事!”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宋希濂率军抵抗日军,英勇顽强,壮志凌云,在我国抗战史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淞沪会战,他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精神死守阵地,展现出了中国军魂的伟大气节。

武汉会战、滇西反攻,哪里炮火最猛,哪里就有他瘦削的身影。

正因其无与伦比的战斗力,甚至令日军都赞叹不已,称他为“虎将”,国人赞他“抗日英雄”。

1945年后,进入内战。

宋希濂被任命为华中“剿总”领导,率三十万大军与我军对垒。

1949年12月,川东一役,他所部全军覆没,自己在大渡河畔被俘,成为阶下囚。

当时对于国军高层被俘将领,我们给予了很高的待遇,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里,被俘的将领待遇比当时的国民好得多。

从深刻反思到真言评价

至于有多好,文史君在文章《1975年,黄维特赦出狱,得知一件事的真相后:我真对不起周总理》中曾有解读。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以上标题进行阅读。

1959年,宋希濂作为首批被特赦的战犯,获得了人身自由。

在走出高墙的那天,周公拍着他的肩说:“学生走错路,先生也有责任。心里不要有压力”。

一句话,让他泪如雨下。

此后,宋希濂历任我国高层职务,文史专员,把剩余的热量交给了和平,奔走于两岸统一之间。

1980年,古稀之年的宋希濂飞越太平洋去到美国,与离散三十年的子女团聚。

在美国生活期间,他在纽约发起成立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自任总顾问,奔走于华人社团、大学讲坛,呼吁两岸“结束敌对,共谋统一”。

当时台湾媒体曾骂他“甘为他人鹰犬”,他哈哈一笑,把李敖写的《鹰犬将军》剪下来贴进日记:

“鹰犬就鹰犬吧,只要飞得高、跑得快,为的是国家,不是哪一党。”

也正是在这一期间,他接受了美国记者的采访,才有了文章开头的情节。

当时美国与台湾交好,美国记者也是想借助宋希濂的评价来打脸大陆,没想到最后却搬起石头砸了自己脚。

其实,对于宋希濂评价的“毛主席比老蒋高明很多”,宋希濂也给出了解释:

首先是用人。

毛主席作为一代伟人,用人从来不问出身,只遵循知人善用。相比之下,老蒋就有点小心眼,不止一次以他曾加入过我党为由贬低他。

另外,也经常打压其非嫡系的将领。

其次是民心。

毛主席平民出身,能够体恤百姓疾苦,在抗战时期,也善于利用和动员民众的力量。

而老蒋土财主出身,恨不得把全天下的财宝搜刮到自己家中。抗战紧张时期,民众无食无粮时,他们还在重庆后方大鱼大肉,灯红酒绿。

最后是胸怀。

毛主席对于主动投诚的将领,给予赏赐,保留官职,改造完成后都会被释放。

而老蒋对待对手,不是刑讯逼供,就是格杀勿论,其中张学良就是个鲜明的例子。

在另一次访谈中,宋希濂还补充道:“毛主席胸怀如海纳百川,非蒋氏以溪涧为江河可比。”

1984年,黄埔建校六十周年,宋希濂回到北京,在纪念大会上被推选为黄埔同学会副会长。

面对两岸黄埔校友,他朗声说:“我们这一代人打够了,让下一代人不再打!”

全场掌声雷动。

那一刻,人们仿佛又看见当年长沙校园里那个挥笔写《雷声》的少年,只是手中的枪早已换成了和平的橄榄枝。

1993年,宋希濂在纽约溘然长逝,遗嘱里只有一句话:“若国家统一,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台湾海峡,我要看着两岸船只来来往往。”

从“鹰犬将军”到和平使者,宋希濂的一生像一部中国现代史的缩影:

少年热血、沙场叱咤、囚窗反思、晚年呐喊。历史没有给他一条笔直的路,他却用八十六年光阴,把曲折走成了宽阔。

来源:历史的温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