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镇火烧庙村:林下发展赤松茸 解锁立体生态致富路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7 12:21 1

摘要:晚秋时节,石钟镇火烧庙村的藤椒林里格外热闹。村民们正忙着播种赤松茸,而“藤椒+赤松茸”的套种模式,不仅让闲置林地“活”了起来,更在对比试验中探索着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晚秋时节,石钟镇火烧庙村的藤椒林里格外热闹。村民们正忙着播种赤松茸,而“藤椒+赤松茸”的套种模式,不仅让闲置林地“活”了起来,更在对比试验中探索着乡村振兴的可持续路径。

走进火烧庙村连片藤椒林,村民们忙着翻拌菌料、播种赤松茸,一派忙碌景象。今年,村里用粮食秸秆作为发酵料,并邀请科技特派员手把手教授村民如何播种、管理赤松茸,为这场林下试验提供全程保障。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研究员、简阳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团团长 曾先富:

今年因为雨水比较多,我们希望尽早出菇,所以我们加大了播种量,对厢面的保湿措施进行了加固。

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大家严格按照技术要领操作,盼着菌丝早日长满、顺利出菇,为今年收成打下坚实基础。

石钟镇火烧庙村村民 李大全:

今年赤松茸比往年种得早。有专家来指导,希望今年能高产。

村民们种下的,是有“菌中之王”美誉的赤松茸。它又名大球盖菇,其朵大、味美,营养价值高,生长周期短,市场前景广阔,亩产值能达2万元以上。但今年,火烧庙村的种植不只是为了增收。村里划出15亩地,同步开展林下与大棚两种模式的对比试验,旨在为后续产业发展寻优探路。

成都市科技局派驻火烧庙村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员 王进:

林下种植,用工比较多;大棚种植,保温效果要差一些。两种方式种植进行对比,看哪一种方式整体效益最佳。

这场对比试验的背后,藏着更长远的生态考量。在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岁立云看来,林下种植形成了“藤椒遮阴护菌、菌渣肥田养粮、秸秆循环养菌”的闭环,真正构建了“藤椒+食用菌+粮食”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

成都市农林科学院副研究员 岁立云:

林下的土地空间,冬天处于闲置状态,通过种大球盖菇(赤松茸),可以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增加了一季收入。我们利用林下农业生产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更接近于生态栽培的模式,对产业发展有提质增效、节能降本等优势。

近年来,火烧庙村在村“两委”和成都市科技局驻村工作队带领下,深挖地区资源禀赋,把食用菌作为致富“增长点”,逐步构建起以赤松茸、羊肚菌为主导产业的发展新格局,今年全村食用菌种植面积预计达50亩。

从单一种植到立体循环,从试种探索到规模发展,小小赤松茸,不仅让村民看到“一地双收”的希望,也成为火烧庙村探索乡村振兴可持续路径的生动“蘑”范。

记者 | 侯佩茹

编辑 | 罗玉蓉

责编 | 胡禹

审核 | 段晓燕

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涉及版权、新闻线索等事宜请联系028—27222000

来源:成都简阳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