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剧把我看笑了——男主破产还能住200平大平层,女主送外卖天天香奈儿。”弹幕刚刷完,国家一级演员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开骂:国产剧再这么拍,离观众翻脸就不远了。他把问题缩成四句话:剧情假、流量横、制作糙、翻拍疯。话狠,却像把观众心里的吐槽搬上了党报。
“这剧把我看笑了——男主破产还能住200平大平层,女主送外卖天天香奈儿。”弹幕刚刷完,国家一级演员林永健在《人民日报》开骂:国产剧再这么拍,离观众翻脸就不远了。他把问题缩成四句话:剧情假、流量横、制作糙、翻拍疯。话狠,却像把观众心里的吐槽搬上了党报。
为啥轮到他说?林永健自己从跑龙套爬上来,最知道“悬浮”俩字多毒。他举了个例子:有年轻编剧把菜市场写成“自动扫码无人超市”,导演还喊“过”。这么拍,不是创作,是cosplay生活。观众能买账才怪。
广电8月甩出“21条”,核心一句——以后项目过审先问剧本,不问谁演。明星想带编剧进组?可以,角色必须试镜,通不过就换人。流量倒逼内容的年代,正式画上句号。政策不是第一次喊“内容为王”,但这次配了真牙:立项备案表新增“文学责编”一栏,没有文学总监签字,系统直接打回,连明星片酬的5%都拿不出来,先押在公账里,等剧集播出后按口碑阶梯解冻。翻译成人话:再敢用“ppt剧本”骗钱,现金流先卡死。
有人担心“强管制”会把市场打蔫?数据刚好相反:央视八套刚播完的《生万物》,CVB峰值破4%,创今年央八纪录。原著《缱绻与决绝》是茅奖入围作品,杨幂提前四个月去山东学织布,手练出一层茧。老作家赵德发看完片花直掉泪:“绣绣就是我从纸上放出来的那个人。”好剧本+真功夫,流量明星也能变身“角色脸”。平台后台显示,该剧30岁以上观众占比68%,远高于古偶的24%——证明“硬核现实”能把流失的大屏观众拉回来。
翻拍瘾也得治。2023年国产片里翻拍数量冲到五年最高,一半扒的是韩国剧本。《消失的她》买了前苏联旧梗,《拯救嫌疑人》整盘端韩国《七天》。理由简单粗暴:海外票房已验证,风险小。结果观众先嗅出味,同档期淘票票想看指数平均掉30%。业内编剧阿悄透露,平台内部如今流行“原创投保”:剧本若是原创,过审后平台多给10%制作费;如果是翻拍,先交20%“市场风险抵押”,口碑不到6分直接扣留。钱说话,比座谈会管用。
那普通观众能得到啥?最直接的,遥控器不再像开盲盒。以后剧集海报上若出现“原创现实”小蓝标,基本等于官方盖章“剧情不飞天”。二轮剪辑也有硬杠杠:40集以上剧集必须送审“精简版”,注水会面临下架高风险。想躺着数片酬、靠热搜回血?门缝正在关紧。
当然,变化不会一夜发生。林永健也给自己人留话:“别等政策抽鞭子,创作者先把自己当手艺人。”他拍《王贵与安娜》时,为一句河南方言跟老乡唠三天;现在不少年轻演员连剧本都“语音转文字”听完就收工。差距就在这儿。观众不是讨厌流量,是讨厌不敬业的流量;不是排斥明星,是排斥把观众当韭菜的明星。
下一步,剧组财务表可能会更“难看”——明星片酬占比下调,编剧、美术、配乐份额抬头,短期成本抬升,账面利润缩水。但长线看,口碑复利会把钱换种方式装回来:正午阳光、柠萌影业公布的内部数据显示,自家“剧本中心”项目二轮发行价格平均上涨18%,海外版权卖出溢价最高翻三倍。好故事,才是真的硬通货。
所以,下次再点开新剧,如果片头字幕先打出“文学责编”名字,别惊讶——那是整个行业在偷偷给你递眼色:放心看,这回不喂玻璃渣。影视圈刮骨疗毒的声音已经响起,观众只需要做一件事:用遥控器投票,让烂剧真的“消失”。
来源:蘑菇呀呀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