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荷兰政府的冻结令落地,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价值147亿元的资产与知识产权被“锁死”,创始人张学政的管理权遭暂停,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不仅让这家企业市值蒸发百亿,更揭开了地缘政治裹挟下半导体产业的深层矛盾。闻泰科技“坚决反对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回应,恰似全
当荷兰政府的冻结令落地,闻泰科技控股子公司安世半导体价值147亿元的资产与知识产权被“锁死”,创始人张学政的管理权遭暂停,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不仅让这家企业市值蒸发百亿,更揭开了地缘政治裹挟下半导体产业的深层矛盾。闻泰科技“坚决反对商业问题政治化”的回应,恰似全球化退潮中一声无奈的呐喊,其背后是技术博弈、规则冲突与产业重构的复杂交织。
一、风波核心:一场“内外联动”的控制权博弈
2025年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的部长令成为导火索:安世半导体全球30个主体的资产调整、知识产权变动等全部受限,冻结期长达一年。更致命的是,三天后荷兰企业法庭应三位外籍高管申请,裁定暂停张学政职务,并将99%股份托管给第三方,仅保留闻泰的经济收益权。
这并非单纯的监管干预。安世半导体前身为荷兰恩智浦标准产品部门,2019年被闻泰科技以268亿元收购,其车规级芯片技术供应宝马、大众等车企,2024年营收占闻泰总营收近四成。收购后中方推动的产能转移计划,与外籍团队坚持的欧洲本土布局形成长期分歧,而荷兰政府的“国家安全”名义,恰好成为矛盾激化的催化剂。闻泰在声明中直指,外籍管理层借政治压力“剥夺股东权利”,本质是一场内外联动的控制权争夺。
截至2025年上半年,安世半导体仍保持强劲盈利能力:营收78.25亿元,同比增长11.23%,毛利率高达37.89%。但冻结令导致决策链条延长、资源配置僵化,已有机构预估其股价将面临三个跌停板的压力。
二、底层逻辑:技术保护主义的“全球化反噬”
闻泰困局绝非孤例,而是半导体领域技术保护主义升级的缩影,其底层逻辑根植于三重现实矛盾。
1. 技术主权与资本流动的规则冲突
半导体作为“工业粮食”,其技术控制权被上升至国家安全高度。荷兰此次出手,延续了2023年以来的管控升级轨迹——从最初限制光刻设备出口,到2025年将半导体测量、检测设备纳入授权清单,荷兰在美欧压力下不断收缩技术边界。安世掌握的车规级功率半导体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管理、自动驾驶等核心领域,成为欧洲“技术护墙”的重点防御对象。
这种防御已形成连锁效应:2023年德国叫停中企半导体收购,2024年英国否决中资芯片投资,2025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高科技并购案同比减少57%。当“国家安全”成为干预商业并购的万能理由,全球化时代形成的资本与技术流动规则正被彻底改写。
2. 供应链安全与利益分配的深层博弈
荷兰的决策始终游走在利益平衡的钢丝上。中国连续多年是荷兰第三大贸易伙伴,ASML一家企业就贡献其近三分之一对华高科技出口,而安世半导体为欧洲产业链创造的就业与税收不可忽视。但在美国持续施压下,荷兰最终选择站在“技术封锁阵营”,试图通过冻结资产阻止技术外流。
这种博弈存在明显的双重标准:美国国会2024年底报告承认,其出口管制存在结构性漏洞,Lam Research等企业在华收入占比仍超20%;而中国2023年实施的镓、锗出口管制,仅针对初级材料,却被西方解读为“贸易反制”。本质上,这是技术优势方试图垄断规则制定权的必然结果。
3. 并购捷径与本地化治理的能力失衡
中企曾将海外并购视为突破技术壁垒的捷径,但闻泰的遭遇暴露了“重收购、轻整合”的短板。安世半导体的外籍高管团队长期主导运营,中方在跨文化治理、合规体系搭建上的滞后,使其在监管介入时缺乏有效应对能力。相比之下,华为与欧洲共建5G实验室、宁德时代在德合资建厂的“技术共生”模式,更能规避政治风险。
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企业海外半导体并购金额同比下降72%,印证了“并购捷径”已被地缘政治堵死。
三、行业启示:从“资本出海”到“生态共建”的转型
闻泰科技的应对为中企提供了现实镜鉴:一方面紧急联动国际律所启动法律救济,对接政府争取支持;另一方面全力稳定供应链,维系与宝马等客户的合作。但长远来看,行业必须跳出“被动应对”的困境,构建抗风险新生态。
1. 技术自主:筑牢产业“安全垫”
依赖并购获取技术的模式已难持续,自主研发成为破局关键。闻泰事件中,安世的功率半导体技术虽先进,但国内企业已实现突破——士兰微车规级MOSFET通过率达99%,比亚迪IGBT模块全球市占率超15%。2025年国内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已提升至50%,正是对技术封锁的最好回应。
2. 布局重构:打造“区域化供应链”
面对关税与管制,“近岸外包”成为新选择。正如拓邦股份在墨西哥建厂规避输美关税,中企可在东南亚、中东欧布局产能,形成“中国研发+本地制造”的协同网络。同时深耕“一带一路”市场,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对该区域出口占比已达61%,为半导体产品提供新出口。
3. 规则适配:建立“全球化合规体系”
安世外籍高管的发难警示,合规能力决定海外生存力。中企需搭建覆盖1200家以上供应商的动态筛查系统,主动申请通用许可证,将违规风险识别时间压缩至24小时内。华为通过欧盟GDPR合规认证后,欧洲业务逆势增长12%的案例,证明合规是全球化的“通行证”。
结语:裂痕中的产业觉醒
闻泰科技的147亿资产冻结,是半导体全球化进程中的一道深刻裂痕。荷兰政府的干预虽能暂时延缓技术流动,却无法阻挡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中国2025年半导体市场规模已突破1.8万亿元,自主技术替代正加速推进。
当贸易问题被政治化,当商业规则让位于地缘博弈,半导体产业正被迫从“全球协同”转向“安全优先”。但这场阵痛也终将推动行业觉醒:真正的技术安全,不在于依赖海外并购的“捷径”,而在于自主创新的底气;真正的全球化,不是资本的无序扩张,而是规则适配与生态共建的智慧。闻泰科技的今天,或许正是更多中企突破困局的明天。
来源:永远信马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