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8年,一篇题为《华大基因被罚!14万孕妇基因已流到国外,细思极恐》的文章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作者金微以“调查记者”身份抛出的“基因数据外流”说法,让公众对基因检测的安全性产生强烈担忧。这场舆论风暴最终演变为名誉侵权诉讼,其背后涉及的法律边界与科学事实,值
2018年,一篇题为《华大基因被罚!14万孕妇基因已流到国外,细思极恐》的文章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作者金微以“调查记者”身份抛出的“基因数据外流”说法,让公众对基因检测的安全性产生强烈担忧。这场舆论风暴最终演变为名誉侵权诉讼,其背后涉及的法律边界与科学事实,值得深入拆解。
一、事件缘起:两篇文件的“张冠李戴”
风波的起点是两个看似关联、实则无关的事件被强行捆绑。
2018年10月4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发表了华大基因研究院主导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14万名中国孕妇的无创产前基因检测(NIPT)数据,构建了首个中国人群基因频率数据库,为遗传病筛查等医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这项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推动本土精准医疗发展,所有样本均来自正规检测服务中的知情同意者,数据存储于深圳国家基因库。
两天后,国家科技部官网公开一则2015年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书》,显示华大基因旗下子公司曾因2013年与英国牛津大学的合作项目中,存在未经许可传递部分遗传资源信息的行为被处罚,该问题早已完成整改并恢复相关资质。
本是时隔三年的两起独立事件,却被金微在10月26日的文章中刻意关联。她以科技部旧罚为由头,将《Cell》论文中的14万孕妇基因数据描述为“已流到国外”,并质疑样本采集的知情权与数据出境的合规性,用“细思极恐”等表述渲染恐慌情绪 。
二、科学澄清:数据从未出境的铁证
针对金微的指控,华大基因第一时间公开回应,随后的权威核查进一步证实了“数据未外流”的事实。
从研究流程看,该项目由中国科研团队全程主导,所有样本处理、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均在境内完成,原始数据与分析结果全部存储于深圳国家基因库——这一由国家批准建立的国家级基因资源存储平台,严格遵循《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暂行办法》,不存在数据出境的技术可能。《Cell》杂志也公开确认了研究的境内合规性,作为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其对涉及人类遗传资源的研究有严苛的伦理审查标准,绝无可能发表存在数据外流问题的成果 。
从监管层面看,深交所在舆论发酵后迅速发出问询函,华大基因的专项回复显示,14万样本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明确授权科研使用,且项目未与任何外方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成果归属清晰。这些信息均通过公开公告向市场披露,接受全社会监督。
三、诉讼进程:从法庭交锋到司法终裁
在多次公开澄清无果后,2018年10月31日,华大基因以名誉侵权为由将金微诉至深圳市盐田区人民法院,拉开了司法解决的序幕。
一审:认定侵权,判令道歉
2019年3月14日,案件开庭审理。庭审焦点集中在“文章是否存在误导性表述”上:华大基因提交了400余页证据,包括数据存储证明、《Cell》期刊声明、监管部门备案材料等,全面佐证数据未出境;而金微未能提供任何有效证据证明“14万基因数据外流”,其主张的“华大说谎”仅为代理人主观判断 。
6月18日,盐田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法院审理认为,金微的文章将2015年的旧处罚与2018年的合规研究刻意捆绑,标题及内容足以误导公众认为华大基因存在“基因数据非法泄露”行为,导致企业社会评价降低,已构成名誉侵权。判决要求金微立即删除涉案文章,在省级报纸上公开赔礼道歉,但驳回了华大基因的经济赔偿诉求 。
二审:维持核心结论,厘清表述争议
一审判决后,金微提起上诉。2019年12月8日,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二审法院认为,金微对基因研究的合规性提出质疑具有一定监督意义,但其将不相关事件关联、使用“基因已流到国外”等确定性表述,确实超出了合理监督的边界,仍构成名誉侵权。最终,二审维持了“删除文章、公开道歉”的核心判决,厘清了“舆论监督”与“名誉侵权”的法律边界 。
四、事件余思:科学议题中的信息伦理
这场持续一年多的风波,本质是科学传播与舆论监督的错位。金微作为前调查记者,本应具备区分不同事件关联性、核查信息时效性的专业能力,但其文章却通过“移花接木”“渲染恐慌”的方式博取流量,违背了新闻传播的真实性原则。
对于公众而言,此案也提供了重要启示:在基因技术等专业领域,判断信息真伪应聚焦权威信源——监管部门的公示、学术期刊的声明、企业的公开备案材料,远比带有情绪煽动性的标题更值得信赖。而自媒体在行使监督权利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守住“不捏造、不误导、不诽谤”的法律底线。
截至目前,金微已履行判决义务,删除了涉案文章并公开致歉。这场诉讼终以司法的方式还原了真相,也为科学议题的舆论讨论划定了不可逾越的法律与伦理红线。
来源:怀疑探索者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