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霍州有个义城村,这村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义气。说起来话长,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那时候,周武王把他弟弟叔处封到这儿,建立了霍国。后来到了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出兵把霍国给灭了。
要说起咱山西侯马、霍州这些村子名字的来历,那可真是一个个老故事,听着听着,就像翻开了几千年的历史书。
霍州有个义城村,这村名听起来就带着一股义气。说起来话长,得回到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那时候,周武王把他弟弟叔处封到这儿,建立了霍国。后来到了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出兵把霍国给灭了。
末代霍国国君霍公求只好逃到齐国去避难。事儿也巧,那一年晋国就碰上了大旱,庄稼都不长了,老百姓日子难过得很。管占卜的官员说,这是霍山神在作怪,因为没人祭祀他了。晋献公没辙,只好派人去齐国把霍公求请回来,专门负责祭祀霍山神。
说来也怪,之后晋国还真的就风调雨顺了。晋献公为了表示感谢,特地赐给霍公求一座小城。霍公求这人也是以大局为重,不计较晋献公灭他国家的前嫌,带着族人,一年又一年认真地祭祀霍山神。
当地老百姓被霍公求的这种义气深深感动,就把这座城叫做“义城”。这“义”字,就是咱们中国人最看重的情义和担当。
再说说霍州的东湾村。这个村子的来历,就没那么多传奇了,但它实实在在地记录了老百姓是怎么在一片荒滩上建立家园的。
大约一百多年前,东湾村那儿还是汾河东岸的一大片河荒野草滩。那儿到处是冒水的泉眼和小溪,长满了一人多高的蒲草、白草和三棱草。清朝末年,河对岸陈村有一户姓杨的人家,最先在东山半坡打了几孔土窑洞定居下来。
后来,陆续有从山东、河北、河南来的难民在这里落脚,他们也是打土窑洞,搭茅草屋,开荒种地。年复一年,就形成了一个以外乡人为主的村落,姓什么的都有,杨、田、默、曹、韩、陈、蔺、张、巩等二十多个姓氏。
因为河滩上蒲草多,人们习惯把这地方叫做“蒲滩里”或“蒲滩村”。到了民国年间,这地方归陈村管,因为村子位于汾河东岸的转弯处,就根据方位和地形,改叫“东湾里”,后来就成了东湾村。
东湾村人的日子过得不容易,都是外来户,白手起家。但这些人勤劳,也有眼光,靠着霍侯一级路贯穿南北的便利,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他们利用村中废弃场地,建起了全市首家无纺布加工厂。
还发展了七百多亩的芦笋种植基地,后来又种植新产品秋葵,远销广东、北京等地。如今的东湾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安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新建了垃圾池,修了排洪渠,硬化了道路,栽了上千棵树,呈现出一派村风正、民风淳、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新农村气象。东湾村的来历和发展,体现的是老百姓的勤劳和智慧,是在一片荒芜中开创家园的韧劲。
霍州还有个杜庄,这个村名来得就直白多了——就是根据姓氏来的。据“直隶霍州志”记载,杜庄就是因为杜姓居民得名。村中碑文记载,这村子在隋朝就建立了,到现在已经一千四百多年,最开始就是以杜姓居民为主。虽然到了2021年,村里成姓居民占了大半数,有524户,2200口人,但“杜庄”这个名字一直没变,记录着它最初的根。
杜庄在历史上也曾经兴盛过,宋代正和四年建起了大、小金田寺两座,后来还逐渐建起了秦王庙、关帝庙、女娲庙、土地庙、山神庙、宁俭堂、五福堂等祠庙建筑物。村里还出过人才,清咸丰年间,出了举人,为褒扬名人于咸丰九年所铸的铁旗杆,到现在还高高耸立在村中,铸字清晰可辨。杜庄这个名字,告诉我们很多村子最初都是家族聚居而生,血脉和传承是农耕文明里很重要的东西。
师庄村也是在霍州,它的名字也是因姓而来。相传这个村子最早是由师姓人家建立的。明初时期,陕西朱氏家族后裔来霍任霍郡牧,数代之后,朱氏家族从朱家岭搬到交通便利的师庄,师姓人家就逐渐迁移到别处去了。后来村里又陆续来了刘、张、石、魏、李等姓氏的人家。但“师庄”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记录着最早来这里开拓的人家。
师庄村地理位置不错,玉霍公路(原古驿道)穿村而过,自古就是个镇,解放后各个时期都是乡政府机关、公社驻地,是霍州市北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霍州志》记载,清代一位南方官员路过这村,还挺有感触,即兴赋诗,留下了“画意诗情弹两肩,绣衣直指玉堂仙,不禁几次山中过,换却来自人间是美少年”的赞美诗句。师庄村的名字,也提醒着我们,不管后来者如何兴旺,都不能忘记最初的开拓者。
上王村在霍州市李曹镇,村名也是由姓氏得来的。不过有意思的是,现在村里姓王的反而不到十分之一了。相传大约在明朝时期,有一户姓王的人家从靳比村逃荒到这里,开荒种地,定居下来,后来人多了就形成了王村。再后来,这家两个儿子不和,分开居住,才有了上王村和下王村之分。这不只是记录了一个家族的迁徙,还记录了家族分支发展的过程,很真实,也很生活化。
上王村历史上还有个叫李清耀的人,曾任过靳二里的里总管。当时上王村只有旱地,没有水地,有泉水却不能浇地,泉水流到下游归李曹村所有。一年大旱,李清耀看到旱情严重,就组织村民打井,但李曹村村民阻拦,双方发生争斗。李清耀就到县长那里告状,请县长亲自到上王村勘查,这才使上王村打井,有了水浇地。县长当时就任命李清耀为靳二里里总管。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为了生存和发展,老百姓是怎么去争取和努力的。
侯马有个虒祁村,这村名听起来有点古雅,它可是大有来头,是因春秋时晋平公所建的虒祁宫而得名。这里头还有个警世传闻的历史故事呢。
周景王六年、楚灵王二年冬,楚灵王为了报吴国王夷昧伐楚之仇,亲自率领附属诸侯国攻打吴国。但因为吴国早有准备,防御严密,楚国没能得手,只好无功而返。楚灵王觉得没面子,就大兴土木,建了座极为华丽壮观的章华宫,想向国人及诸侯国炫耀自己的威力。四年后,章华宫落成,楚国邀请各诸侯国参加落成典礼,但这一举动不得人心,只有鲁国一国前来相贺。楚灵王建章华宫耗费了大量钱财,非但没达到目的,反而弄得国人怨声载道,惹得各诸侯国掩鼻而笑。
当时的晋国国君晋平公,作为各诸侯国的盟主,不知以德政威服诸侯,反而效仿楚国,于晋平公二十四年,在汾水之旁,建造了奢侈华丽的虒祁宫,想和章华宫比美,与楚国竞誉于诸侯。由于晋国当时处于霸主地位,势力强大,各诸侯国虽对晋平公之举暗地讥讽,但不敢不表示朝贺。晋平公就竭尽民脂民膏,大宴诸侯国国君与使臣,并常年游乐于虒祁楼台之上,日夜沉湎于靡靡之乐、红袖歌舞之中。结果自建筑虒祁宫不到三年,晋平公终因淫乐过度心悸之症复发而死。
虒祁村这个名字,就像是一个历史的警示,告诉我们劳民伤财、贪图享乐的君主不会有好下场。如今的虒祁村,是侯马市的一个大村,全村有三千多人。村子呈卧牛形:村北门外的泊池是牛头,泊池南的路两边各有一眼水井,是牛的眼睛,村南的泊池是牛尾部。因自东而来的浍水不断冲刷,村子形成了一个东向的凸字形,所以虒祁村还有个别名是“湾里村”。高耸入云的虒祁宫早已在历史的风雨中不复存在,但在虒祁村、西台神、东台神、上平望、下平望等村分布有虒祁宫遗址、台骀庙、平望古城遗址、台神古城遗址、祭祀等古建筑遗址,其中台骀庙被列为临汾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侯马市本身的名字,也有一段来历。侯马古称“新田”,春秋时是晋国的都城。明洪武八年(1375年),绛州的金台驿迁到“下马里”为驿站时,因忌讳“下马”二字,而“下”在当时地方言中读如“侯”,故将驿站登记为“侯马驿”。侯马从此就成为正式地名了。当然,也有说法是因驿务繁忙,需等候马匹而得名。不管哪种说法,都透露出这里与古代驿站交通的密切关系。
最后,咱还得提一提霍州市这名字的来历。霍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东汉时永安县为霍邑县。金贞祐三年(1215年)升为霍州。霍地得名,是因为霍山(又被称为“霍太山”,为五大镇山之中镇)。西周初年,武王封其幼弟于霍,称霍国。可见,霍州的名字,是源于霍山,而且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
走在侯马和霍州的土地上,这些看似普通的村庄名字,每一个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义城村的“义”,东湾村的“勤”,杜庄和师庄的“根”,上王村的“争”,虒祁村的“戒”,还有侯马和霍州这些地名本身包含的历史信息,它们共同构成了这片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
来源:水滴石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