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度长评 | 一堂特别的语文课:我们正在悄悄失去中文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5 02:56 1

摘要:视频拍摄于江西某小学教室里,面对学生满口“包的包的”、“666”等网络热梗,一位语文老师耐心引导解释:“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人,我们要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视频经过央视新闻转发,获得百万点赞,引起无数网友热议。

最近有一堂特别的语文课在网络上爆火。

视频拍摄于江西某小学教室里,面对学生满口“包的包的”、“666”等网络热梗,一位语文老师耐心引导解释:“喜欢说这些话是偷懒的人,我们要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视频经过央视新闻转发,获得百万点赞,引起无数网友热议。

评论区里的家长们更是现身说法,在课堂上、操场上、乃至家庭餐桌上,“家人们谁懂啊”、“演都不演了”、“好不了一点”等句式充斥日常。它们轻巧、搞笑、易传播,却也像泡泡糖一样空洞,嚼久了,很容易失去味道。

网络梗的流行,本无可厚非。它让复杂情绪被浓缩成几秒钟的笑点,让表达更轻巧、更亲切。但当“玩梗”成为唯一的语言方式,问题就来了。

“典中典”、“啊对对对”、“急了急了”......


这些看似无伤大雅的热梗,正在蚕食中国孩子的语言能力。他们不再需要组织句子,不再需要思考语气,只要抛出一个流行语,就能引来一阵笑声。中文的深度被稀释,表达的欲望被剥削。语文老师的那句“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听起来有些老派,却恰恰击中了问题的关键。

语言的懒惰,其实是思考的懒惰。

网络热梗最初,是底层情绪的创造性出口。“小镇做题家”、“我太难了”、“楚楚文学”,这些曾经的网络流行语,都是普通人以幽默的方式,对残酷现实的温柔抵抗。这是语言的创造,而不是退化。

然而算法让一切加速。


一条梗,一旦爆火,就被成千上万次复制、滥用。语义被稀释,情感被磨平。


“yyds”“破防了”“乐子人”……这些词迅速成为人们交流的“万能填充物”,不再承载真实情绪,只剩下空洞的回声。

在这种“语言速食化”的浪潮中,表达变成了一种应付。当孩子遇到尴尬时,用“笑死”来掩饰;当他们有了心事,用“emo”来代替。听起来像在沟通,其实是在逃避。他们在逃避表达、逃避沟通。于是语言的多样性被抹平,情绪的层次被省略,多少语境被简化,多少信息被模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我们正在经历一场集体性的“语言贫血”。

据中国青年报社的调查显示,近七成受访者担心网络烂梗泛滥会让青少年“不会好好说话”。其实,比“不好好说话”更严重的,是“不好好思考”。更可怕的是,成年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麻木、沉沦。我们在社交媒体上复读“哈哈哈哈哈”,用“冲啊”“绝绝子”表达热情,却越来越难完整地说一句真话。

语言简化的背后,是思考的萎缩、共情的退化。


当所有复杂情绪都被一个“破防了”打包,人类的感受也随之被格式化。维特根斯坦说过:“语言的界限,就是世界的界限”。当语言只剩下梗,我们的世界也被压缩成一张空洞的表情包。思维的边界越来越窄,情感的谱系越来越单调。仿佛所有人都在说,却没人真正表达。所有人都在听,却没人真正在意。

语言的消亡,不是一瞬间的坍塌,而是无数个网络热梗叠加的结果。它让一代人从“能言善辩”变成“词穷尬聊”,让情绪从“细腻表达”变成“符号传递”,让中文这座富丽堂皇的宫殿,被逐渐拆解成一间间快餐小店。

“23333”的笑声背后,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语言危机。


这场危机的出口,不是要拒绝网络文化,而是在理解中筛选,在筛选中坚守。我们可以“玩梗”,但不能让“梗”玩了我们。

还记得在《最后一课》的结尾,孩子们默默写下“法兰西万岁”。那堂课之所以令人动容,不是因为“法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而是因为法国人民在极端情况下领悟到的:语言即权利,语言即根系。

一个民族的语言,就是这个民族的集体记忆。“要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并不是一句老派的说教,它更像是一种信念。在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时代,我们更要相信语言的庄重与温度,相信中文能承载复杂的悲喜与真诚。

来源:零度时评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