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往往发生在凌晨三点。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的演播室内,新面孔徐睿思轻轻调整了一下耳麦,她的声音随着电波传向世界各地。
梦想照进现实的那一刻,往往发生在凌晨三点。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的演播室内,新面孔徐睿思轻轻调整了一下耳麦,她的声音随着电波传向世界各地。
10月25日凌晨,当大多数人沉浸在梦乡时,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的演播室里,一位新面孔的出现为这个深夜晚间节目注入了新鲜活力。
徐睿思,这个来自河北遵化的姑娘,第一次以主播身份坐在了央视的演播台前。
她的眼神中有一种难得的澄明与专注,那是多年准备后终于迎来的绽放时刻。从河北遵化一中的校园到中国传媒大学的播音系课堂,再到如今央视国际频道的演播室,她走了一条看似笔直却充满挑战的路。
2018年,还在河北省遵化市第一中学读高中的徐睿思,站上了“未来金话筒”全国高中生播音表演新苗推优赛的决赛舞台。
那一刻,聚光灯打在她的脸上,台下是专业的评委和观众。她不曾怯场,而是沉稳地展示着自己的才华与潜力。
比赛结束后,冠军的奖杯被她紧紧握在手中。当时她对媒体说了一句至今看来都颇具预见性的话:“我的梦想是能够考上中国传媒大学,将来做一名新闻主播,这次比赛给了我很大信心,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
这句看似平常的获奖感言,却成了她未来七年人生轨迹的精确脚本。
2019年对徐睿思来说是充满选择的一年。她参加了多所顶尖艺术院校的校考,并陆续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语言大学、星海音乐学院等院校的专业合格证。
面对众多优质选择,她始终没有忘记高中时的那个梦想。最终,她选择了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踏出了成为新闻主播的第一步。
在中国传媒大学的校园里,徐睿思不是那种仅仅满足于课堂学习的学生。她的大学时光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每一刻都被充分利用。
在校期间,她多次获得校级奖学金、单项奖学金,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班干部和三好学生。这些荣誉背后,是无数个清晨的练声和夜晚的苦读。
2022年初,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相继举行。在这场世界瞩目的盛事中,徐睿思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运动员入场仪式上的引导员。
她举着代表国家的标牌,在“鸟巢”中向世界展示中国青年的风采。这项工作看似光鲜,实则需要艰苦的训练和无比的毅力。最终,她荣获了“骨干引导员”的称号,这为她的大学生涯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大学本科毕业后,徐睿思获得了保研资格,继续在中国传媒大学攻读广播电视专业硕士研究生。这在旁人看来或许顺理成章,但实际上是她每一步都走得扎实的必然结果。
2025年夏天,徐睿思刚刚从中国传媒大学毕业不久,就走进了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演播室。
10月25日凌晨,她首次以主播身份亮相《中国新闻》栏目。面对镜头,她一如既往地沉着冷静,以清晰流畅的播报,将最新的新闻资讯传递给全球观众。
《中国新闻》作为央视中文国际频道的重点新闻节目,自1992年10月1日开播以来,多次获得中央电视台年度十大名牌节目称号。
它的宗旨是向全球华人传递最新、最快、最权威的新闻资讯。能够成为这个节目的一员,尤其是刚刚毕业就被委以重任,本身就是对徐睿思专业能力的极大认可。
就在正式成为主播前不到一个月,今年9月27日,徐睿思还受邀到北京大学,为该校博士生讲师团开展了一场题为“何为宣讲、为何宣讲、如何宣讲”的技能培训。
她结合自己的宣讲实践,向北大博士生们分享了她的见解:“宣讲既可以高雅庄重、平实正规,也可以通俗灵动、消闲自在,关键在于讲者能否把握语势、气息与节奏,找到与听众的共鸣点。”
这场培训中,她不仅是一位分享者,更是一位实践者,引导着在场的博士生们上台互动,在实践中增进宣讲技巧。
徐睿思的故事并不是一个突然爆红的传奇,而是一个脚踏实地、逐步积累的成长历程。
从高中时期的比赛冠军,到大学期间的全优生,再到国际盛事的引导员,直至如今的央视主播,她的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坚定。
在传媒行业面临各种变革的今天,徐睿思的成长轨迹似乎给了我们一种启示:专业主义依然有价值,扎实的基本功永远不会过时。
她的经历让人看到,即使在快节奏的社交媒体时代,那些愿意为梦想持续努力、一步步积累的人,依然能找到自己的舞台。
徐睿思登上央视主播台的这条路,走了近十年。她第一次在“未来金话筒”比赛中许下愿望时,不会知道十年后的自己真的能坐在央视的演播室里。
但她当时就已经明白——梦想不是空谈,而是需要找到具体路径,需要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一点点去弥补。
演播室里的灯光依然明亮,徐睿思的第一次播报已经结束。走出央视大楼,北京的秋夜已深,但她的新闻主播之路才刚刚启程。
这个世界永远需要专业的声音,需要那些能把信息准确、清晰、温暖传递给观众的人。
来源:天天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