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产小麦的&两个江西退伍军人, 如何带出了300亿大生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16:40 1

摘要:这一切要从1987年说起。当年,两名刚退伍的江西青年张协旺与洪涛,带着在部队学到的面包烘焙技术回到江西老家,开设了一家“鹭江面包店”。

提及烘焙店,多数人脑海中浮现的是精致门店、网红打卡场景,随手一拍便是ins风格,无论如何联想,似乎都与江西这个内陆省份无关。

但正是这个看似与烘焙无关的地方,诞生了鲍师傅、泸溪河、詹记、麦香人家等大众熟悉的烘焙品牌。

可以说,“江西帮”正悄然主导中国烘焙行业。

这一切要从1987年说起。当年,两名刚退伍的江西青年张协旺洪涛,带着在部队学到的面包烘焙技术回到江西老家,开设了一家“鹭江面包店”。

在那个面包尚属稀罕物的年代,凭借洋气的定位与亲民的价格,店铺开业第一年便净赚3万元。要知道,1987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1002元。此后,“做面包能发财”的消息如同病毒般在周边乡镇传播开来。

在当时,面包制作是门槛较高的手艺,行业内普遍遵循“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规则。但张协旺做出了违背传统的决定:面对上门拜师的老乡,他免费传授技术,毫无保留。

那些年,他亲手培养出300多名徒弟。鲍师傅创始人鲍才胜的父母,便是张协旺的首批学员;泸溪河创始人黄进15岁时,曾在张协旺的店里当学徒;后来带领资溪面包发展为全国连锁品牌的钟启文,更是辞去村干部职务,决心学习面包制作。

就这样,通过“亲帮亲、邻帮邻”的模式,资溪面包产业如同面团发酵般逐步壮大。但故事若仅止于此,便与“湖南新化人主导复印店”“灯具多来自河南鄢陵县”类似,只是一段老乡间“传帮带”的寻常经历。

然而,对面包行业而言,将品牌做大远比“传帮带”复杂。那么,江西人凭什么在全国烘焙界站稳脚跟?

第一板斧是“抱团作战,集体行动”。据说“江西帮”内部有个不成文的规定:资溪人若想开设面包店,只需走进任意一家老乡的店铺,用方言表明身份,店主便会无条件提供帮助,涵盖选址、进货、装修等环节。

尽管这种说法看似理想化,但他们“扎堆推爆品”的行为却是事实——当某家店将某款产品卖爆后,其他店铺会集体推广,例如曾集体主打桃酥、小贝、红枣糕。依托资溪面包军团广泛的门店布局,他们甚至能引领全国面包行业的流行趋势。

第二是政策扶持。尽管江西没有原材料优势,但得益于政策支持,面包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资溪县,若想学习面包制作技艺,政府投资300万元创办的面包培训学校可提供专业教学;若计划外出开面包店,完成简单程序即可申请专项“面包贷款”;若在外经营遭遇困难,当地面包协会会提供协助,背后还有法院、工商、公安等部门组成的专项队伍提供保障。

2022年资溪县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面包产业列为当地“首位产业”。

有了政府的方向引导与支持,资溪面包在规模化、品牌化发展道路上走得愈发稳健。

资溪县的蛋糕烘焙学校,学员正在学习蛋糕裱花

第三是“钻研技术,快速迭代”。在产品更新快、无技术壁垒的面包行业,资溪人深知“无创新则无突破”。从资溪走出的鲍师傅,正是凭借自主研发的爆款产品,成为行业内最早崛起的品牌之一。

对此,鲍才胜有一套理论:

“烘焙行业每五年会经历一次洗牌,一成不变的品牌终将被淘汰。”

这种危机意识推动资溪人持续学习、不断创新。

凭借这三板斧,资溪县这个常住人口不足10万的小县城,向全国输送了近5万人的烘焙从业者,在全国1000多个城市开设了1.6万家面包店,年创产值达300亿元。

提及江西,除了景德镇瓷器,似乎难有其他印象能立刻想起。论经济话题热度,江西也常不及沿海省份。

但正是这个被网友戏称为“阿卡林”(指存在感低)的地方,在烘焙这个充满烟火气的领域,悄悄掌握了行业话语权。

当其他烘焙品牌在资本浪潮中起伏时,江西人用最传统也最稳固的方式,守住了属于自己的市场份额。

来源:翼峰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