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南那家耳熟能详的大院,今天炸了大雷。官方通报一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审查”,把一个挂着“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牌子的女人,直接从讲台拽进了审讯室。消息一出来,比冬雨还冷,同行群瞬间静音。
西南那家耳熟能详的大院,今天炸了大雷。官方通报一句“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审查”,把一个挂着“全国勘察设计大师”牌子的女人,直接从讲台拽进了审讯室。消息一出来,比冬雨还冷,同行群瞬间静音。
她是谁?简历亮得像加班到凌晨的CAD界面:三十岁进院,四十岁副总,五十岁评上大师,去年又被空降到省里大国企当二把手。朋友圈里她最爱晒的,是出差穿的登山鞋和工地日出,“我在为大山画骨头”,配图永远带滤镜,治愈系。
我喜欢在小卖部门口喝着5块钱的罐装咖啡,和同事扒这事。小刘蹲在我旁边,把香肠啃得咔嚓响:“大师伸手捞项目回扣,听说一次就几十万,她画一张图,我得改七八版,晚上睡地板。”他说完把图纸往脚边一甩,纸角都卷了。
再想想,有些细节早就埋下伏笔。去年廉政会上,她拍着胸口讲“要守底线”,台下掌声哗啦啦。我那天去开分论坛,厕所偶遇她秘书,正接电话:“姐说了,那个设备采购价再抬一成,实在不行就说原料涨价。”我当时只顾着催促尿意,没敢细想,现在回看,原来是彩排。
评论一句:有些人拿了专业顶配的起点,却偏要走难看的捷径。倘若技术加上贪心,画出来的蓝图都带霉味。
抓人并不稀奇,稀奇的是速度。据说国庆刚过,她才带队去北方勘查一个碳酸盐矿,行程紧锣密鼓,合同号称百亿。项目没落地,人先落网。那些中介、设备商、矿老板,最近全在删聊天记录,听说有人直接砸了旧手机,生怕哪条转账记录露馅。
市里搞基建的老李打电话给我,声音发颤:“兄弟,咱那个投标书上个月还特意找她签字背书,现在算不算高危文物?”我说,安心做事,别拿歪心。老李叹气:“哎,可怜我这白头发全是熬夜熬出来的,人家三句话收获比我十年工资还多。”
回忆起学生时代,我们在教室里抄规范到手抽筋,盯着她写的教材《复杂地基分析》,觉得那是天书。老师说,这是大师级作品,多读几遍受益一生。现在再翻那本书,字还在,光环没了。
有人问,设计院是不是全是深水?我不敢一口咬定。可我知道,从项目立项、招投标、到算量结算,条条链子都挂着钱袋子。一旦当权者把“技术”当遮羞布,“大师”就可能沦为“代号”,背后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利益口袋。
最讽刺的场景,是她每年给新人做入职培训。白板上写着“匠心”“责任”“底线”,底下菜鸟咔咔做笔记。有人私下问她:老师,如果甲方塞红包怎么办?她微笑:“记住一句,坦荡做人才能长久。”现在想想,那种笑,是不是练出来的?
腐败并非突然爆发,而是日积月累的试探。最开始只是一顿饭,一瓶茅台;后来是一张购物卡,一次旅游;再后来,就是几位数、再到几位数后面多几个零。煮青蛙的水温一步步升高,谁都没发现自己已经坐在锅里。
有朋友还在纳闷:她是不是被人坑了?我只能说,审查给出的理由是“涉嫌受贿、行贿、滥用职权”等多条,金额还在核实。坑不坑别人不知道,坑了自己的前程倒是真的。
观察一个行业的健康,不只看塔尖有多亮,还得看看地基能撑多久。设计院的地基是数万名熬夜老黄牛,不是那几个在年会上被捧上台的明星。牛马都在低头干活,领导却去捞偏门,这戏看多了,谁还愿意出力?
我有个小小幻想:要是有天,评大师得先公布十年纳税记录,再来公示家属经商情况,还得让学生匿名打分,你猜那金光闪闪的名册还能剩几个名字?大胆说,三分之二要换人。
有人提醒我,别忘了留点希望。行,那就说点亮的。这几年刮的风,谁也别心存侥幸。只要手伸出去,就有人盯着。今天是她,明天会不会轮到别的“武林高手”?不好说,但“天网恢恢”这句话,最近证明了好几次。
下一步怎么走?官方通报里写得很干脆:案件正在办理,后续将及时公布。我倒想知道,她那本印着“廉洁自律”的口袋书,如今是不是成了反面教材;她讲过的道理,会不会在铁窗后反复咀嚼。
悬念还在:她到底卷了多少钱?有哪些老板充当白手套?她在院里提拔的几位旧部,会不会也被牵出来?这恐怕只是开场曲。设计圈的朋友,这几天别关手机,瓜可能还在路上。
写到这,夜深了。我合上电脑,抬头看见办公楼对面那块巨幅广告牌,上面还是她的笑脸,配字“让工程回归初心”。微风吹得灯布沙沙响,我忽然觉得,那笑里藏着一万句讽刺。
别忙着庆幸自己清白,也别急着咒骂别人下场。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被带走”的热搜词,可要守得住,得管住脑子里的那点小算盘。咱都是凡人,想要安稳过日子,就别伸那只手。
灯快灭了,打卡机在走廊里哔哔响。年轻同事抱着图纸路过,对我说:“哥,方案又被打回来了,周六得加班。” 我拍拍他肩:“好好画,别想太多。世道再乱,线条还是要拉直的。”我们走进夜色,楼下的风带着凉意。谁也不知道,明天还会不会有新的名字突然消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未来这行,怕是再也做不了“闭眼发奖、睁眼捞钱”的梦了。
来源:案件聚焦点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