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到南昌已经快两周了,我还是没怎么开口。有人问我,新西兰怎么样?我总是笑笑,说风景真不错。但今天,我想把这个“风景真不错”的背后,掰开来,慢慢讲。
回到南昌已经快两周了,我还是没怎么开口。有人问我,新西兰怎么样?我总是笑笑,说风景真不错。但今天,我想把这个“风景真不错”的背后,掰开来,慢慢讲。
这不是一篇旅游笔记,也不是移民攻略,而是我,一个老记者的亲历观察。一个真实的新西兰,值得你听听。
新西兰的自然风光,的确让人惊叹。南岛的雪山、峡湾,北岛的地热和湖泊,每一帧都像明信片。但说句实话,风景不是生活,这点很多人没想清楚。
我在库克山脚下住了三晚,白天徒步,晚上听风。身边不少是来自欧洲、北美的游客,聊起来发现他们都只拍照,不谈生活。而当你真正住进一个地方,问题一个个冒出来:物价、节奏、医疗、教育、工作机会……这些才是你每天要面对的。
新西兰的美,是短暂停留时的感动,不是长久生活的保障。
新西兰的消费水平,说句良心话,比我想象中要离谱得多。别说奥克兰、皇后镇这种大城市,就连小镇上的超市,买点菜都要下两次决心。
一个西红柿三块钱,一把芹菜七八块。一瓶牛奶虽然好喝,但价格也不便宜。别以为你在国内吃惯了外卖,这里没有“美团”,点外卖就像请客吃饭。一顿寿司简餐,动辄三四十纽币,合人民币就是一顿海底捞。
更关键的是,收入和物价不匹配。你说最低工资20纽币听起来不错?但你别忘了,这里税高、房租高、交通贵,扣完一大圈,剩下的钱根本不够“松弛”。
很多人说新西兰好,因为生活节奏慢。我一开始也这么想,直到我亲身经历了一次银行开户、一次医院挂号、一次修车预约之后,我才知道——这不是慢,而是“拖”。
在奥克兰,我去银行开个户,排了两个小时,资料审核又等了一周。你在国内办个银行卡可能半小时搞定,这里一个流程拖到你怀疑人生。
看医生更是煎熬。公立医院排队三个月见专科是常态,急诊室拥挤、等待时间漫长。你说可以买私人医疗保险?是的,但前提是你消费得起。
所谓“work-life balance”,听起来文艺,实际上是“你愿意忍受效率低下,换一点喘息空间”。而这个交换,并不适合每一个人,尤其是来自节奏飞快的中国人。
新西兰以前一直被称为“全球最安全的国家之一”,但现在,很多人开始怀疑这个头衔是不是该交出来了。
这两年,青少年犯罪频发,“Ram-raid”撞店抢劫成了热词。我亲眼见到奥克兰一家便利店的玻璃门被砸,凌晨三点,警察还没来,店主一个人坐在门口抽烟,脸色发灰。
当然整体犯罪率不高,但问题是——你开始不敢放心走夜路了。尤其是南区和部分郊区,连本地人都说“晚上别去”。
安全感这种东西,很微妙。以前你觉得这地方像世外桃源,现在你开始四处张望,不确定下一个拐角会不会出事。
新西兰最让我矛盾的地方,不是物质,而是文化。
毛利文化在这里地位很高,到处都是毛利语标识,政府文件也双语印刷。我尊重这种文化保护,但有时候,也感受到一种刻意的仪式感,甚至是文化挟持。
比如小学生必须学习毛利语,但很多资源却没放在实际教育、数学和英语上。比如公共广播中,毛利语优先出现,听众反倒一头雾水。你说这是不是政治正确走过头了?
而另一方面,移民社区——尤其是华人圈——又和本地社会有明显割裂。很多人来了十年,英语照样蹩脚,生活圈子还是“自给自足”。这种文化上的“两张皮”,让所谓的“融合”只存在于文件里。
我认识一对来自广州的夫妻,十年前移民新西兰,原本以为能换一种人生。结果十年了,男方还在加油站打工,女方在超市做收银。他们没买房,没学位,孩子也不爱说中文。
我问他们后悔吗?他们说:“没办法,你在这里就是被框定了。”
这句话我印象很深。新西兰的社会阶层流动性其实不高。你没本地学历、没英语优势、没特别技能,很难往上走。大部分人最后都困在一个“温水煮青蛙”的生活里,看似安稳,实则无望。
你说你要创业?对不起,市场容量太小,竞争少,机会也少。你说你要打拼?本地人的关系网就像一层膜,你进不去。
为什么那么多从新西兰回来的朋友不愿多说?不是不想说,而是说了怕被误解。
你说它好吧,有人说你在美化;你说它不好吧,又有人说你不知足。于是干脆闭嘴,把那段经历像照片一样收进抽屉里,偶尔看看,不发声。
但沉默,不意味着认同。也不代表后悔。只是,有些地方,适合旅游,不适合生活;有些国家,适合梦想,不适合现实。
而新西兰,恰好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新西兰不是乌托邦,它有令人窒息的美景,也有令人窒息的物价;它有自由的空气,也有凝滞的机会;它有诗意,也有代价。
它值得尊敬,但不值得神化。尤其是对我们这些来自发展中国家、习惯高速运转的人来说,新西兰的“好”,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好”。
我不是在劝你别去,也不是想唱衰它。我只是想说:当你决定远行,别只看照片和宣传片,也看看那些沉默的人眼里的世界。
他们沉默,不是因为幸福得说不出话,而是因为,真实让人无言。
来源:阿汤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