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的五个清楚:基层干活的“导航仪”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10-26 15:09 2

摘要:驻村常说“五个清楚”,这可不是空话——它是基层工作的“导航仪”,搞明白这五点,驻村就不会像“摸黑走路”。今天把这五个清楚拆成“实际活儿”,帮你秒懂“为啥要清楚、清楚了咋干活”。

驻村常说“五个清楚”,这可不是空话——它是基层工作的“导航仪”,搞明白这五点,驻村就不会像“摸黑走路”。今天把这五个清楚拆成“实际活儿”,帮你秒懂“为啥要清楚、清楚了咋干活”。

所谓“家底”,就是村情、户情的“明白账”:

• 村的基本盘:村里有多少地、多少人(常住+外出)、集体收入靠啥(租金/产业/补贴)、欠多少债。比如某村有1200亩地,其中800亩是荒山,集体收入只有每年5000元的林地租金,这“家底”就决定了驻村得先“盘活荒山”。

• 户的关键事:脱贫户有多少、谁家有重病/残疾、谁家是“边缘易致贫户”。我驻村时,把全村28户脱贫户的情况记在笔记本上:李大爷家儿子残疾,每月要帮他查医保报销;王婶家种大棚,得盯着她的蔬菜销路。

“家底清楚”不是“填表格”,是“知道村里的短板在哪”——比如村集体没收入,就不会瞎搞“高大上的产业”,而是先从“流转土地收租金”这种稳活儿干起。

驻村不是“想干啥干啥”,得清楚“上面派的任务、村里缺的事儿”:

• 硬性任务:比如“防返贫每月排查1次”“人居环境季度评比”,这些是“必须完成的硬指标”,得记在日历上,到点就干。

• 弹性需求:比如村民想修健身广场、想搞电商培训,这些是“村里的软需求”,得排优先级——先搞“能马上见效的”,比如健身广场,凑点钱买几个器材就能落地,村民能立刻感受到变化。

有个驻村队员因为没理清任务,把精力都放在“写调研文章”上,结果防返贫排查没按时做,被通报批评——任务清楚,才能“先保底线,再做亮点”。

驻村不是“单打独斗”,得清楚“谁能帮你”:

• 县里的部门:农业局能给农技指导,乡村振兴局能给项目资金,人社局能搞技能培训。我帮村里搞光伏项目时,就是找县乡村振兴局申请了“专项补贴”,省了近10万的成本。

• 村里的能人:比如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村里的老党员,他们熟悉情况、有威望。有次村里征地修路,村民不同意,我找了村里的老支书出面协调,半天就把事儿谈妥了。

• 外部的资源:比如对口帮扶的企业、高校,能捐物资、搞消费帮扶。有个驻村队联系了对口的大学,帮村里的农产品搞了“直播带货”,一次就卖了3万斤橘子。

“资源清楚”是驻村的“底气”——知道找谁帮忙,就不用“自己扛着所有事”。

驻村的核心是“帮村民解决问题”,得清楚“村民想要啥,不是你觉得他们需要啥”:

• 别搞“自嗨式项目”:比如你觉得“种蓝莓能赚钱”,但村民担心“卖不出去”,就不如先搞“小面积试种”,赚到钱了再推广。

• 听懂“话里的话”:村民说“这路太烂了”,不是“随便抱怨”,是“希望你能协调修路”;说“孩子上学太远”,是“想要校车或者教学点”。

我驻村时,有村民说“家里的鸡卖不出去”,我一开始想“帮他找收购商”,后来才知道他是“嫌收购价太低”,最后帮他搞了“散养土鸡直销”,价格翻了一倍,他才满意。

驻村要“干事”,但也得“保护自己”:

• 钱的底线:别碰村里的集体资金,哪怕是“临时垫钱”也得写清楚凭证;

• 权的底线:别答应“超出能力的事”,比如“帮村民违规办低保”,这种忙不能帮;

• 身体的底线:别天天熬夜,该休息就休息,身体垮了啥也干不成。

有个驻村队员因为帮村民“担保贷款”,结果村民还不上,自己被追债——底线清楚,才能“干成事,不出事”。

这五个清楚,其实就是驻村的“方法论”:先摸清家底,再理清任务,找对资源,摸准人心,守住底线,驻村就不会“瞎忙活”。

你们驻村时,有没有因为“不清楚某件事”踩过坑?比如没摸清家底就乱上项目,或者没懂村民心思白忙活?来评论区说说,让大家也避避坑呗!

来源:包子.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