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粉衣女子八达岭长城刻字事件,与此前司马台长城情侣刻字闹剧接连上演,犹如一面镜子,既照出部分游客文明素养的短板与法律意识的淡漠,更将文物保护的现实命题再度推向公众视野——为何警示高悬、惩戒在前,仍有人对千年古迹“下手”?
粉衣女子八达岭长城刻字事件,与此前司马台长城情侣刻字闹剧接连上演,犹如一面镜子,既照出部分游客文明素养的短板与法律意识的淡漠,更将文物保护的现实命题再度推向公众视野——为何警示高悬、惩戒在前,仍有人对千年古迹“下手”?
景区出入口处那醒目的警示标识,安检处公示的违规游客姓名,还有循环播放的文明提醒话语,更有今年5月5名刻字游客被拘留罚款、10月初情侣刻字遭受惩处这样鲜活的事例,这本该如同清晰明确的“禁区信号”,警示着人们莫要越雷池一步。
然而,涉事者却依旧一意孤行、我行我素。这一行为,不仅凸显出他们对“长城刻字属违法行为”这一法律认知的严重匮乏,更映射出少数人将公共遗产当作“个人留名载体”的扭曲心理。他们对砖石上仅两三毫米的划痕所造成的破坏视而不见,殊不知,这看似微小的划痕,会破坏文物的保护层,加速文物风化,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他们也全然忘却了长城作为世界遗产,承载着民族历史的厚重底蕴,绝非供其随意留名的私人“签名墙”。
来源:海看快讯室一点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