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刚把地里的晚稻收完,湖南益阳的刘满仓就揣着新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在村头的小卖部跟老邻居们念叨:“以前总觉得地就只能种庄稼,这回才知道,这红本本攥手里,不光能租出去拿租金,想搞个大棚种辣椒贷款都能用它当凭证!”刘满仓说的这事,正是今年中央重点推进的农村“
刚把地里的晚稻收完,湖南益阳的刘满仓就揣着新领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在村头的小卖部跟老邻居们念叨:“以前总觉得地就只能种庄稼,这回才知道,这红本本攥手里,不光能租出去拿租金,想搞个大棚种辣椒贷款都能用它当凭证!”刘满仓说的这事,正是今年中央重点推进的农村“双改”——承包地和宅基地改革,眼下不少村子都已经拿出了实打实的举措,咱农民早弄明白、早行动,才能接住这波政策带来的好处。
对咱农民来说,承包地是“吃饭的本钱”,宅基地是“安身的住处”。这些年,不少人外出打工,家里的承包地要么荒着长草,要么低价转给别人;宅基地上的老房子要是没人住,就成了“空心院”,想盘活却不知道咋下手。今年不一样了,中央把这“两块地”的改革当成农村工作的重点,从政策层面打通了不少堵点,就是要让“躺平”的土地变成能生钱的“活资产”,让咱农民从地里多赚点、日子过得更舒坦。
承包地改革:从“靠天吃饭”到“多元增收”,政策给足保障
今年承包地改革的核心,主要在“确权定心”和“经营权变现”两方面,各地都有不少接地气的做法。
安徽阜阳的王秀莲,家里有8亩承包地,以前单一种小麦和玉米,一年忙到头除去种子、化肥、农药钱,也就赚个万把块。今年村里推进承包地经营权流转,她把地转给了镇上的种粮大户,不光每年能拿8000块租金,自己还能去大户的合作社打工,负责给庄稼浇水、施肥,一个月又能多赚3600块。“现在不用天不亮就下地,不用愁收成不好卖不上价,钱还比以前多,这政策真是说到咱心坎里了!”王秀莲一边给小麦撒肥,一边跟记者说,今年家里还添了新冰箱,日子越来越有盼头。
除了流转拿租金,承包地的“融资功能”也比以前强多了。以前缺钱只能找亲戚朋友借,还不一定能借到,现在不少地方明确,只要不改变耕地用途,承包地经营权就能用来抵押贷款。山东德州的养殖户张建军,今年想扩大养鸡规模,缺28万资金,就是用家里15亩承包地的经营权做抵押,从当地农商行贷到了钱。“以前总觉得‘地不能当钱用’,现在才知道,这确权后的地就是‘硬通货’,手续办下来不到一周,钱就到账了!”张建军说,现在他的鸡场已经扩建好了,新添了5000多只鸡,预计年底能多赚7万块,还清贷款还能有结余。
为了避免纠纷,今年各地还建立了承包地纠纷调解机制。江苏徐州的李建国,去年把4亩地转给同村的赵某种西瓜,今年赵某以“西瓜行情不好”为由想少给租金,两人吵得脸红脖子粗。后来村调解委员会介入,拿着当初签的流转合同一条一条对,很快就帮两人达成了一致——还是按原来的1200块每亩算,赵某当场就把4800块租金给了李建国。“有地方说理,还不用去法院打官司,这改革真是改到了实处!”李建国拿着租金,心里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宅基地改革:从“闲置浪费”到“盘活生钱”,路子越走越宽
宅基地改革是今年的另一大重点,核心是“保障居住权”和“激活使用权”,让闲置的宅基地“活”起来。
浙江丽水的陈根生,在杭州开了家小饭馆,老家的宅基地和老房子空了6年,屋顶都有点漏雨了。今年村里推进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陈根生申请后,拿到了17万块补偿款,村里还在集中安置点留了一套70平米的房子,逢年过节回来住也方便。“以前房子空着浪费,还得操心修缮,现在退出能拿钱,还能留个落脚点,太划算了!”陈根生说,这笔钱他还用来扩大了饭馆的规模,现在生意比以前好不少,每月净利润能多赚2500块。
宅基地“内部流转”也比以前灵活多了。今年不少地方明确,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宅基地使用权能转让给符合“一户一宅”条件的村民。江西吉安的年轻小伙吴磊,去年结婚后想在村里盖新房,可一直没申请到宅基地。今年他从同村的老林家转让了一块闲置宅基地,按照村里的规定签了转让协议,还去镇上办了相关手续。“不用等新批宅基地,花点钱就能拿到地,还合法合规,这政策真是帮了大忙!”吴磊说,现在他的新房已经盖到了第二层,预计明年春天就能搬进去,再也不用跟父母挤在老房子里了。
更值得关注的是,宅基地还能“入股赚钱”。今年中央鼓励各地探索宅基地使用权入股、合作经营等模式,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云南大理的一个村子,把村里的闲置宅基地和老房子集中起来,跟旅游公司合作开发民宿,村民以宅基地使用权入股,每年能拿到分红。村民杨丽家的老房子改造成民宿后,去年一年就分了3.8万块红利,比她以前在外打工赚的还多。“以前老房子没人管,都快塌了,现在成了‘摇钱树’,还能在家门口上班,这日子以前想都不敢想!”杨丽说,现在她还在民宿里负责接待游客,每个月还有3200块工资,生活越来越踏实。
不过,“双改”新政落地,不少农民朋友也有顾虑:承包地流转后,到期了还能要回来吗?宅基地转让了,万一以后想回村住咋办?其实这些担心,政策里都有明确规定。承包地流转,不管是转给个人还是合作社,都得签规范的流转合同,明确流转期限,到期后经营权自动归咱农民所有;宅基地转让,只能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转让,而且受让方必须符合“一户一宅”条件,确保咱农民不会失去基本的居住保障。
眼下,不少地方已经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有的地方还开通了政策咨询热线,专门解答农民朋友的疑问。比如湖北荆州,就在每个乡镇都设了“农村土地改革服务站”,咱农民有关于承包地流转、宅基地退出的问题,都能去服务站咨询,工作人员会一对一讲解政策,还会帮着办理相关手续。“以前听政策靠广播、看通知,好多地方看不懂,现在有专人讲解,还有样本合同可以参考,心里踏实多了。”荆州的农民老郑说,他今年已经把家里的12亩承包地流转了出去,拿到了第一年的租金,现在还打算跟着合作社学种草莓,以后自己也能搞点特色种植,多赚点钱。
随着“双改”新政的推进,农村的土地越来越“值钱”,咱农民的选择也越来越多。不过,不同地方的情况不一样,政策的具体落实也会有差异——有的地方适合推进承包地规模化流转,有的地方则适合发展宅基地民宿产业。那么,你所在的村子,承包地和宅基地改革已经开始推进了吗?村里有没有出台具体的措施?你更关心承包地的流转收益,还是宅基地的盘活利用?
来源:云上挂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