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台湾毕竟由于历史原因,在很多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在回归之后,肯定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10月25号设为台湾光复纪念日,在网上引起很大反响。
网友们都在急切的盼望着台湾能够快些回归。
其实从《沉默的荣耀》开始播出的时候,就让网友有一种预感,觉得这是释放了某种信号。
但不管怎么说,台湾回归将是大势所趋,也是所有中国人迫切的希望。
不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台湾毕竟由于历史原因,在很多方面存在一些差异,在回归之后,肯定面临着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有,台湾知名政论人物蔡正元博士就曾在一档电视节目中提到这个问题。
他说:如果大陆统一了台湾,将面临三个最棘手的问题。第一个就是台湾军队的解散和士兵安置。第二个难题是台独支持者的处置。第三个难题是台湾居民户籍的界定。
实际上蔡正元这三个问题并不是随想的假设,而是台湾统一后可能真正要直面的问题。
《开国大典》只要看过的人应该有印象,其中有一个镜头,当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林森问蒋介石,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抗日的。
蒋介石说是民国二十六年,如果从九一八算也就是整整打了十年。
但林森告诉蒋介石,中国人抗日是从光绪二十一年开始了。
直到1945年10月25号,台湾才正式回归。之后又是国民党盘踞这么多年,在这前后一百多年里,人员思想和社会结构都比较复杂。。
所有当大陆统一台湾之后,必然面临着很多现实挑战,至于该如何处理,这不光涉及到政治操作,更是牵涉到社会稳定,民生福祉以及民族认同。
所有蔡正元博士提出来的三个问题,的确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从蔡正元博士的第一个问题可以看出,根据公开资料显示,台湾拥有约20万现役军人,加上预备役等各方加起来总数应该超过50万。
所有在统一后,首当其冲就是如何安置这支军队的问题。
当然,按正常化处理方式无疑是让这支军队失去存在的法理基础,那么问题就在于这些军队成员很多士兵都是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当兵服役的,根本没有什么民用职业技能,所有如果处理的不好,就会有一定的群体风险。
毕竟这么多人,要真是“退役就面临失业”,他们本身因为身份认同,在首当其冲就会有心理落差等情绪,如果面临着失业和生存风险,肯定就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引发不稳定因素。
所有该如何妥善处理,历史是有答案的。
有一种说法是借鉴当年两德统一的经验,专门为这些普通退役军人设计一种“转型基金”,专门进行职业培训,创业贷款和心理支持。
至于那些有一定能力的士兵,只要是思想上进步的,拥护国家统一的,都可以按各人的能力编入国防后勤系统。
这样的好处就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同时还缓解了压力。这样一来,安置解散士兵,可不是“包袱”,而是人口红利。
除了以上的借鉴,其实在我们历史上也也有相似的例子,比如燕云十六州是从契丹到元朝,差不多达到400多年,这期间在文化教育等方面肯定产生巨大影响。
所有朱元璋收复了燕云十六州之后也意识到由于时代久远,当地老百姓缺乏认同感,于是朱元璋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汉文化。让当地百姓重新运用汉语,学习汉族生活等等。
我认为对于台湾的文化和教育都是值得借鉴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面对那些台独分子,这就要做到“精准打击”而不伤及无辜。
我们都知道,从今天的情形看来,这些首要台独分子顽固不化,给民族感情和国家统一带来很大危害。
蔡正元指出,统一后如何区分“核心台独分子”与普通民众,是治理台湾的最大政治考验,所有留言权衡到方方面面。
国家在这方面已经建立了“分级处置机制”,对那些一条路走到底的核心人物,应当依法追究责任。至于一些不明真相,或者没有什么实际行动的那些普通民众肯定是以思想教育为主。当年大革命时期我们可是有着丰富的经验。
第三个问题就是关于台湾居民的户籍身份问题。
这个问题可不能小觑,要知道台湾居民的身份本身就很复杂,有人持美国绿卡,还有的拥有双重国籍,甚至还有很多民国国民的身份。所有要处理和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事关民生和民心问题。
实际上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当完善的解决方法,比如可以推行“渐进式身份整合”,设计一个身份过渡期,这样也就保证了居民来适应这个过程。
当然,对于居民所拥有的权益也得跟上,比如在台社保这些问题,可以在改变身份之后再接续,这样让民众充分感受到被真心接纳,从而更加认可新身份。
说来说去,统一不是终点,而是治理的起点。
蔡正元博士提出的这三个问题,很具有代表性,做好了也就是实现了“人心回归”。
来源:柳飞绝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