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洛阳老城西大街的青石板路上,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静静矗立。赭红色砖墙上的浮雕已模糊,木质栏杆泛着岁月的光泽,这座编号为121号的民国建筑,如同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将医者仁心、战火烽烟与市井烟火,镌刻在砖缝窗棂之间。它曾是广济医院救死扶伤的场所,也曾是中央
在洛阳老城西大街的青石板路上,一座中西合璧的两层建筑静静矗立。赭红色砖墙上的浮雕已模糊,木质栏杆泛着岁月的光泽,这座编号为121号的民国建筑,如同一位沉默的历史见证者,将医者仁心、战火烽烟与市井烟火,镌刻在砖缝窗棂之间。它曾是广济医院救死扶伤的场所,也曾是中央通讯社洛阳分社传递战况的枢纽,更在近代化身为耀华水席店,让汤菜的香气浸润过每一块砖石。这座建筑的百年历程,恰似一部微缩的洛阳近代史,诉说着这座凤凰城的沧桑与重生。
洛阳老城被称为“凤凰城”,相传远古时期一只神鸟化作城市,凤头为凤化街,凤脖为南大街,而西大街正是凤凰的左翼。在这片承载着夏商周文明记忆的土地上,西大街121号以独特的姿态融入历史脉络。其临街建筑为典型的中西合璧风格:底层采用中国传统青砖砌筑,上层则以西式拱形窗搭配浮雕装饰,木质栏杆与红砖墙体形成鲜明对比,既保留了中原建筑的厚重感,又融入了近代西洋建筑的精致元素。
原建筑包含前楼与后院,如今后院已拆除,仅存的前楼成为窥探民国建筑美学的窗口。赭红色砖墙上的浮雕虽已模糊,但仍可辨出花卉与几何图案,木质楼梯的扶手因常年触摸而泛着温润的光泽。这种“中体西用”的设计,正是民国时期东西方文化碰撞的产物,反映了当时洛阳作为中原交通枢纽,对外来文化的包容与吸收。
1912年民国建立后,洛阳迎来现代医疗的曙光。西大街121号成为广济医院所在地,这座以“广济众生”为名的医疗机构,是洛阳近代医疗史的重要见证。医院设有内科、外科、妇产科等科室,引进西医诊疗技术,配备X光机等先进设备,成为豫西地区医疗中心。
1920年代,广济医院曾收治霍乱疫情患者。据《洛阳卫生志》记载,医院采用隔离消毒、静脉输液等现代疗法,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1938年抗战爆发后,医院转为战地医院,接收从黄河前线转运的伤兵。护士们用纱布包裹的绷
带、消毒水浸泡的器械,以及深夜手术室亮起的灯光,共同编织出战火中的生命防线。
医院旧址现存的一块青石碑刻,记载着1940年重修事宜。碑文提到“购洋灰三百袋、钢筋五十吨”,印证了当时医院扩建时对现代建筑材料的运用。这块碑刻如今嵌在前楼墙体中,成为研究民国医疗建筑史的珍贵实物。
1941年,中华民国中央通讯社洛阳分社进驻西大街121号后院。这座原本用于医疗的建筑,在抗战最艰难的岁月里,成为传递战况、凝聚民心的重要枢纽。分社设有发报室、编辑部与机要室,每日通过电报向全国播发豫西战事动态。
1942年中原大饥荒期间,分社记者深入灾区采访,其报道《豫西饿殍遍野》引发社会震动,促使国民政府紧急调拨救灾粮。1944年春,日军进攻洛阳前夕,分社连续发布《豫中会战爆发》《洛阳守军誓死不退》等急电,其中“洛阳城存一日,吾辈战一日”的电文,成为抗战精神的生动注脚。
分社旧址现存的一台美制发报机残骸,被洛阳博物馆收藏。这台编号为“XT-42”的发报机,曾每日发出数百份电报,其金属外壳上的弹孔痕迹,无声诉说着1944年洛阳保卫战的惨烈。据分社最后一任主任王文渊回忆,撤离前夜,工作人员将密电码本投入后院古井,这口井至今仍存于建筑地基之下。
抗战胜利后,西大街121号迎来新的生命。1950年代,这里转型为耀华水席店,将洛阳传统宴席“水席”推向大众。水席以二十四道汤菜著称,取“二十四节气”之意,其“牡丹燕菜”更因周恩来总理赞誉而闻名。
店内保留着民国时期的八仙桌与太师椅,桌面刻满食客留下的姓名与诗句。1980年代,相声演员侯耀华曾在此用餐,其题写的“味压三川”匾额,至今悬挂在二楼厅堂。据老厨师回忆,水席制作严格遵循古法:燕菜需用海参、鱿鱼、笋丝等十二种食材切丝,以高汤煨制三小时;连汤肉片则选用豫西黑猪里脊,刀工需达“薄如纸、透如纱”的境界。
2000年代,耀华水席店因城市
改造停业,但其配方被洛阳非遗保护中心收录。2025年西大街改造中,设计师在建筑外墙嵌入水席文化浮雕,重现“热气腾腾的水席宴”场景,使传统饮食文化以新的形式延续。
2018年,洛阳市启动西大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对121号建筑采用“最小干预”原则:保留原有砖木结构,修复拱形窗与浮雕,更换腐朽木构件时使用同材质老料。建筑内部增设展陈空间,通过老照片、电报机、医疗器具等实物,再现其百年历程。
改造中,施工队在后院地基发现民国时期地砖,其上刻有“广济医院1938”字样。这些地砖被原位保留,并加装玻璃罩供游客参观。
如今,121号建筑与西大街非遗文化深度融合。一楼引入洛阳剪纸、唐三彩烧制等非遗工坊,二楼设置历史展厅,形成“活态博物馆”。游客可在此体验剪纸技艺,同时通过AR技术“穿越”至1944年的发报室,感受电波中的历史瞬间。
当夕阳为西大街121号披上金辉,青石板路上的游客仍络绎不绝。这座建筑如同一位老者,用斑驳的砖墙与沉默的窗棂,讲述着医者如何与死神赛跑、记者如何用文字唤醒民族、厨师如何以汤菜传递温情。它的存在,让洛阳老城不仅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更是一个能触摸、能品味、能对话的历史现场。
在未来,随着洛阳古城保护工程的深化,西大街121号将继续承载文化使命。或许某天,当游客抚摸过发报机的金属外壳,品尝完一碗热气腾腾的燕菜,他们会懂得:历史从不是尘封的过去,而是流淌在砖石血脉中的永恒对话。这座百年建筑,正是洛阳凤凰城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来源:阿伟阿伟大阿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