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FUN | 老舍纪念馆:逛丹柿小院,品北平之秋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10-26 14:11 2

摘要:“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老舍先生笔下北京的秋天字字入心。如今,老舍先生曾居住16年的丹柿小院成为人们的“追秋”胜地,两棵老柿树依旧枝繁叶茂,挂满丹红的果实,这座小小的院落,不仅是这位“人民艺术

博物FUN

北京范儿

北京,世界上拥有博物馆最多的城市之一

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文化宝藏

一物一景讲述大千世界,一书一画阅尽千年风华

聆听永乐钟声,仰望藻井星空

解码古乐梵音,探秘燕京八绝

北京交通广播推出系列报道“博物FUN”

带您穿越时光缝隙,解锁博物趣玩

听见京城心跳!

“秋天一定要住北平。天堂是什么样子,我不晓得,但是从我的生活经验去判断,北平之秋便是天堂。”老舍先生笔下北京的秋天字字入心。如今,老舍先生曾居住16年的丹柿小院成为人们的“追秋”胜地,两棵老柿树依旧枝繁叶茂,挂满丹红的果实,这座小小的院落,不仅是这位“人民艺术家”的生活居所,更是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场所。

丹柿小院/记者拍摄

天朗气清,秋阳暖照,走进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院的老舍纪念馆,柿子树已是红果累累,时有贪嘴的小鸟落在枝头品尝这秋日的甜蜜,鱼缸里几尾金鱼悠然游弋,青砖灰瓦间邻居家的猫闲庭信步……北京秋天的自然之美与市井烟火在这里具象化了。

丹柿小院柿子树果实累累/记者拍摄

小院鱼缸里的金鱼和水面倒映的柿子树/记者拍摄

小院里几乎站满专程前来“追秋”的游客,大门口的胡同里都排起了长队。

游客:因为老舍先生对于北平的秋的评价是非常高的,我们也特意选在了一个秋天进来看看传说中的丹柿小院,就觉得特别漂亮,感觉就像是穿越时空和老舍先生重新对话了一样。

游客:今天其实是我第一次来老舍纪念馆,走进来以后,首先看到的是两棵非常著名的柿子树,感受到北京的秋色。这个小院里充满了老舍先生的生活气息,之前一直是从课本上认识到老舍先生,今天来可以从他生活起居的地方认识他,我觉得让他在我的心目当中更加地烟火气了,更加地接地气了。

纪念馆的前身,是老舍先生在1950年用稿费购置的私人住宅。当时,客居美国讲学三年半的老舍接到周恩来总理嘱托友人发来的邀请,毅然放弃海外优渥条件回国参与新中国建设。此后16年间,这里成为他创作与生活的核心场所,见证了他文学生涯的巅峰与人生的起落。

1997年,老舍先生的夫人胡絜青女士和子女将故居及部分收藏捐献给北京市。1999年老舍先生诞辰百年之时,老舍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五彩影壁与胡絜青女士亲手写的“福”字/记者拍摄

馆内现有馆藏文物1550件,其中珍贵文物184件。老舍纪念馆副馆长陈国玺说,老舍纪念馆最大的特点就是“原址性”,在老舍先生家属的指导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和恢复了当年的格局和陈设,让观众感受到的是一个“家”,而不仅仅是一个“展厅”。

小院就一进院落,他夫人胡絜青女士自己设计了一个独一无二的五彩影壁,中间是一个“福”字,他夫人每年春节的时候都要更换这个“福”字,现在上面的“福”字也还是胡絜青女士的手迹。北面正房两间是客厅,右手那一间是夫人的画室和卧室,左面一间耳房,老舍先生作为他自己的书房和卧室。

胡絜青女士的卧室/记者拍摄

客厅/记者拍摄

老舍先生在客厅中接待客人的照片/记者拍摄

“我们现在所在的就是老舍先生家的客厅,以前他就是坐在这个沙发上接待来四方来客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客厅的沙发、茶几、墙上的书画作品上……仿佛还能看见这里当年高朋满座谈笑风生的场景。

老舍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何婷说,老舍先生交友广泛,周总理曾经三次来过他家,还有赵树理、梅兰芳先生等等,都曾经在这个沙发上和老舍先生聊天、看画。收藏国画、古董小玩意儿都是老舍先生的爱好,这个客厅里的摆设都是按照他的生活情趣来进行陈列的,有挂画,有小玩意儿,有各种鲜花、水果,当你走进客厅的时候就能闻到甜丝丝的花果香气。

客厅陈设/记者拍摄

海德格尔曾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老舍先生便是如此践行的。小院里处处是他们一家六口用心经营、热爱生活的痕迹:五彩影壁上的“福”字历久弥新,1953年他们夫妇亲手栽下的两株柿子树每年10月都果实满枝,胡絜青女士因此取名“丹柿小院”……

老舍先生极爱这座小院,在《养花》一文中曾生动描述:“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这使我们全家都感到骄傲”,字里行间满是对小院生活的眷恋。陈国玺说,老舍先生的兴趣爱好很广泛,他喜欢养花,天好的时候把花搬到外面晒太阳,刮风下雨了还要把花搬到客厅去。尤其是他养的菊花不下百种,他夫人曾经就依照他养的菊花创作过《百菊图》,夫人是齐白石先生的弟子,在书法、绘画上都很有造诣。

1954年老舍先生与胡絜青女士在小院中/来自老舍纪念馆公众号

老舍先生写作之余侍弄花草/来自老舍纪念馆公众号

老舍先生写作之余在鱼缸前观鱼/记者拍摄

老舍先生注重锻炼/记者拍摄

作为老舍先生在北京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小院也是他文学创作的黄金之地。走进西耳房他的书房兼工作室,一张旧书桌、几排书架,构成了他创作的核心空间。何婷说,这其实是全院最安静的一个角落,便利于他进行写作,在老舍先生的书桌上摆放着他当时曾经用过的文具、日历、台灯、收音机等等物件,在他的床上则是摆着一些扑克牌,这也是他的一个爱好。书桌背后的大壁橱里面放着老舍先生收藏的书画等等。

每天他起得很早,起来以后就在院子里打拳,吃完饭他就开始写作,每天必写两到三千字。下午他就去办公室或者接待来访的客人。吃过晚饭,他要么和家人聊天,要么自己大声地朗读英文小说作为休息。在写作累了的时候,他会去养花、养猫、玩扑克牌、清洁房屋等等。

老舍先生的书桌/记者拍摄

老舍先生的卧室/记者拍摄

正是这样日日笔耕不辍,让他在小院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20多部经典作品,涵盖话剧、小说、散文等多种体裁,将京味文学推向巅峰。这些作品既延续了他对北平市民生活的深刻洞察,又融入了对新时代的热情讴歌。老舍纪念馆副馆长陈国玺说,1950年,刚入住小院的老舍先生接到创作任务,以人民政府整治龙须沟的真实事迹为蓝本创作话剧。创作《龙须沟》的时候,他每天下午都会到龙须沟的原型地跟当地的叔叔大爷们聊天,收集素材,所以他创作出来的话剧《龙须沟》特别地接地气儿。

老舍先生正在写作/来自网络

1951年春,《龙须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在北京看的第一部话剧作品。1952年6月,在周恩来的建议下,中国第一个专业话剧院——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正式成立,《龙须沟》由此成为北京人艺的奠基之作。因为《龙须沟》的巨大影响力,老舍先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成为新中国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老舍先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记者拍摄

老舍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何婷介绍,1956年,中国话剧史上的里程碑之作《茶馆》在小院诞生。《茶馆》本来是老舍先生在“三反五反”时期写的一部剧作其中的第一幕,北京人艺当时的导演跟老舍先生提议说,第一幕写得挺好的,是一个很少见的群戏,建议老舍先生把第一幕拿出来继续扩展,所以才有大家今天看到的《茶馆》,融合进了他在过去曾经见到过的茶馆、他的街坊、三教九流的北京城,三幕戏里头折射出了半个世纪的时代变迁。

老舍先生在戏剧排练时经常到人艺去看演员的演出、排练,为他们朗诵台词、示范动作,这种密切的合作让《茶馆》的舞台呈现越发地鲜活,至今仍是北京人艺的当家曲目。馆内展示的有当时老舍先生写茶馆的手稿第一页的复制件,以及叶浅予先生为茶馆做的人物速写,上面有老舍先生对人物的判词。

泥人张后人捐赠给纪念馆的《茶馆》泥人作品/记者拍摄

晚年的老舍在小院中开始创作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计划以自己的家族历史为线索,展现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在这部小说里,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他们从服饰礼仪饮食起居的种种细节,也对自己家庭的生活史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字里行间满是他对故乡、对北京、对家庭的热爱,遗憾的是这部本来被他寄予厚望的作品未能完成,仅仅留下了10余万字11张手稿,也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很大的遗憾。

小院东厢房曾经是他们家的厨房和餐厅,如今主要展示老舍先生的用品、作品以及他收藏的书画作品。这里有他在英国讲学的时候穿过的西装呢子大衣,有他亲手填写的婚书,更有他各个时期不同版本的作品。

老舍先生亲手填写的婚书/记者拍摄

老舍先生部分作品展示/记者拍摄

这其中,馆内收藏的首件国家一级馆藏文物——《剑北篇》,是老舍先生生前出版的唯一一部诗集,更是他投身抗战的热血见证。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老舍先生只身南下投身抗战,他平时性格内敛,但是到了国难当头的时候,他也主动地以笔为枪,一方面他承担起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总务部主任的责任,成为当时文艺界团结抗战的核心力量之一。抗战8年中,他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坚持出版文协会刊,组织文协上山下乡访问前线,团结了全国的抗战文人,创造了现代文学史上文艺界最团结的时期之一。

另一方面,他也坚持创作,作为当时抗战宣传最锐利的武器之一。面对当时国民文盲程度较高的现实,为了让抗战宣传更加地深入人心,老舍先生放弃了他擅长的小说、散文等等的写作,转而创作群众接受度更高的大鼓词、快板书、通俗相声、话剧等等,甚至为了募捐,他还亲自登台与梁实秋先生合说相声。

1939年,老舍加入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历时五个月行程两万多里,穿越十多个省市与5个战区慰问军民。在这样漫长的旅程中,老舍先生和同事3次死里逃生,亲眼见证了前线的艰难与抗战军民的抗敌热情,写下了大量的战地通讯,还写了一本长篇的新诗《剑北篇》,歌颂了抗战军民的抗日壮举。

在重庆的艰难岁月中,夫人胡絜青带着孩子辗转与他会合,夫人讲述的沦陷区经历为他提供了珍贵素材。身患疟疾的他拖着病体,在轰炸间隙的防空洞中紧抱书稿,用毛笔在粗糙的土纸上笔耕不息,写下了百万字巨著《四世同堂》。这部作品基于老舍先生的出生地小羊圈胡同,通过了几个平民家庭的命运,展现出了战争中人性百态与中华民族的气节,是很难得的一部正面描写抗战时期沦陷区普通民众的小说。老舍自己也曾说:“这是我最长的,也许是最好的一本书。”

除了抗战的热血岁月,老舍先生的生命中还有另一段鲜为人知的历程——开创汉语言教材先河的拓荒之举,同样彰显着他的家国情怀与文化担当。

老舍先生原声:第二十六课(上),木匠,小锣匠,修理,房东,鞋垫,鞋铺,杂货铺……

在小院西厢房,展柜里的一台留声机吸引了游客刘先生的驻足,互动装置自动感应播放起了老舍先生为英国灵格风语言中心编写录制的汉语言教材《言语声片》,这也是世界最早的汉语言教材之一。“以前光读他的书,包括看一些影视作品,在这又才发现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他突然说:‘第二十六课……’,我很惊讶,我说什么声音,他们专门做了一个让大家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到这里去听他讲课,有一种他好像跟你在对话的那种很亲近的感觉,距离感就会拉得很近。”刘先生说。

老舍纪念馆副研究馆员何婷介绍,这是上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先生在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期间完成的开创性工作。当时西方对汉语的认知并不太多,老舍先生结合日常的生活与教学实践,把当时北京人的生活对话与文学常识融入进了这本教材里,兼顾它的实用性与趣味性,不但解决了海外汉语教学的燃眉之急,也开创了一个汉语国际教育的新范式,这套教材后来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左右。

纪念馆里的互动体验装置还不只这一件。老舍纪念馆办公室主任刘伟男说,比如说东展厅里面会有《一分钟读老舍》互动动画,在里面会介绍一些老舍先生的经典作品,比如说《猫》、《济南的冬天》、《我的母亲》等。“祥子快跑”这个互动装置通过点击摇骰子走步数,有点类似于大富翁游戏的形式,通过动画来展示,让大家更直接地感受老舍先生笔下的骆驼祥子,也可以通过祥子了解更多北京的人文景观。

更具开创性的是跨地域的文旅联动。刘伟男说,今年启动了“四城记联动文旅计划”,联动青岛、济南还有重庆的老舍先生相关的纪念地和场馆做的一个联合打卡的行动,也是希望大家能够利用暑期或假期的时间,在旅游的同时,能够对不同时期的老舍先生有一个更加清晰和直观的认识。

“四城记联动文旅计划”/记者拍摄

“四季城记联动文旅计划”打卡印章/来自老舍纪念馆公众号

如今,“看丹柿、读老舍”已成为北京秋日的文化盛事。小院也正在筹备开辟文创空间,计划11月底12月初试运营,首批上新约40款文创新品。这些产品主要有冰箱贴、抱枕、打卡盖章的纪念本……更多的就是取自于柿子树、小猫咪的这种形象,会有一些老舍先生亲手写的字,“潜力无穷,光明永在”这样的字句,还有老舍先生的一些比较经典的著作,还有围绕小院的特色跟元素设计的一些特色茶饮,满足观众对于老舍纪念馆文化的需求,也把京味文化带回家。

从家宅院落到文化地标,丹柿小院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承载着历史、文学与烟火的记忆。老舍先生在这里种下的柿子树,每年深秋依然会结出丹红的果实;他留下的文学作品,穿越时空依然能引发共鸣;他的家国情怀,通过纪念馆的传播依然在打动人心。这座正焕发新生机的老院落是连接大众与文学大师的桥梁,更让老舍先生的文心与精神世代传承。

记 者 朱艳婷 编 辑 朱艳婷 主 编 程 艳

来源:1039调查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