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54岁的我抬眼看,窗外是年轻人喧腾的活力,而我的身体里,却响起了一串沉闷的警报,熬一次夜需要好几天才能缓过神来,那些曾经信手拈来的新名词、新软件,如今学起来竟有些吃力。
54岁的我抬眼看,窗外是年轻人喧腾的活力,而我的身体里,却响起了一串沉闷的警报,熬一次夜需要好几天才能缓过神来,那些曾经信手拈来的新名词、新软件,如今学起来竟有些吃力。
一种潮水退去般的无力感,清晰地漫上心头,我深知,在拼体力、拼精力的赛道上,我这副日渐老旧的躯壳,已经跑不赢年轻人了。
然而,我并非要举手投降。回望半生,我总算是被时代眷顾的那一个,1972年出生,恰好踩在了巨变的节点上。我吃过免费大学的红利,那是知识改变命运最真切的年代;我因在报社工作过,在方寸之间挥斥方遒,吃过报纸黄金时期的红利;因为2002年就买了第一套房,参与了房地产那场波澜壮阔的牛市,吃过房地产的红利;互联网兴起的时候,我顺势跃入,吃过互联网新媒体的红利。
每一次,我似乎都懵懂地站在了风口上,与其说是绝顶聪明,不如说是“生而逢时”,是时代的巨手将我轻轻托起,让我得以“顺势而昌”。这些经历教会我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人要读懂周期的语言,要在正确的季节播种。
如今,一个新的周期正轰然展开,我环顾四周,发现自己所能依仗的,不再是无穷无尽的体力,54岁的我,身体已经在走下坡路,体力、精力都不及当年,我还能跟年轻人一拼吗?不能!除了很多跟不上时代的、已经用不上的经验,我是拼不过年轻人的,我该怎么办?我拿什么来抵御时间的侵蚀,安放未来的自己?答案渐渐清晰:是钱。
是的,我想离钱近一点。
这并非出于贪婪,而是一种清醒的生存策略。在这个阶段,钱对我而言,已不只是享乐的资本,它更像是我延伸出去的体力与精力,是一个可以二十四小时不眠不休、在全球范围内为我工作的“分身”。年轻人的一拳一脚,是点对点的攻击;而资本的力量,却是指数级的放大,运用得当,它所产生的能量,胜过万千年轻的臂膀。
投资,便是我为自己找到的、抵抗衰老最好的办法,它不要求我百米冲刺,而是考验我的耐心、洞察与心性,这是一场更适合我这个年龄的“长跑”。
更深刻的一点认识是,写社会和时政评论是离钱特别远的一件事,尤其是写社会评论,除了发乎一番“路见不平一声吼”,从金钱收益上讲微乎其微。所以,我要减少写社会评论(很多相似的事实是重复发生,这么多年,写过多次,无所改变),我还是要研究点投资,写不写投资的评论倒是其次,这才是真正有助于自己的财富增加。
这不由得让想起当年同是写评论的童大焕老师,他研究房地产并炒房,实现了财富自由,吾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所以,我决定开始一项新的研习,我将系统地研究这个时代的新趋势,无论是人工智能的深邃,还是生物医药的奥秘,还黄金白银的闪耀之光……,我要弄懂它们,并让我的钱与它们同行。这不是一时兴起的投机,而是一个以十年为期的投资计划,且是以美国资本市场为主的投资。
我相信复利,不仅是财富的复利,更是认知与时间的复利,如同我年轻时种下的那些因,后来结成了果;现在,我将再次埋下种子,等待下一个十年,郁郁葱葱。
朋友们,请祝愿我吧。我不再与年轻人在闪烁的短跑道上竞速,而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条更漫长、也更宽阔的跑道。在这条路上,我将与时代并肩,与投资为伴,用积累的认知,去兑换一份从容的未来。离钱近一点,就是离安全感近一点,离生命的自主权近一点。
来源:元宇sWF
